各位同学:
今天我和大家谈两个问题,叫做“每天两问”。
第一问,自己的学习习惯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我们更轻松快乐地学习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促进我们健康地成长。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做什么事都会事半功倍,否则一切都是杂乱无序。良好的学习习惯离不开老师的教导,离不开自己的坚持,离不开家长的帮助。我希望同学们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问,自己的书写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因为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他某部分的性格与修养,这就是所谓“字如其人”。在写字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审美修养和严谨作风都将得到提升。如果想要锻炼自己,也可以用写字的方法来提高文化修为。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许多文字的表现和现实紧密联系。想要让自己的书写有进步,就要认真观察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一笔一画,将横、竖、点、撇、捺、折写清楚。这样,你的书写一定会有进步的。
以上就是我说的“每天两问”,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问问自己,激励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够成为有用的人才。
梦想这个词对我们已经不再陌生,但我们可能到现在可能到现在还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我曾经在QQ邮箱上的漂流瓶上发过这个问题:“什么是梦想?”结果有四个人回答了我。一个是无聊发的,有一个是说出了自己的目标,只有两个是发出了自己的内心来回答。一个人说:“自己为之努力的理由”。另一个人说:“梦想值得你去实现了事情”。当我不知道他们说的对不对?
在一刊漫画杂志里的一个漫画,它没有其他漫画一样全都是打打******的故事,但却在这本漫画杂志里排名前三。它讲的表面上是一个要成为漫画家的一个初二女生的故事,但其实它讲的是关于人生,梦想故事。里面的一个问题马上问倒了我,“漫画家都要干什么?”想成为漫画家的我立刻感觉到很迷惑。“对呀,漫画家都要干什么?难道不是简简单单的画出一个让读者们喜欢的故事吗?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只算是一个漫画作者,那么后面的家字是什么意思?”一大串的问题在我的脑里浮现。我翻到,那两个前来的两个人回答自己的答案:“稿费,练签名?”“故事,描线,后期处理。”当那两个人在回答不同的问题时,那位师父已经开始对他们表示无语。这使我感到更加迷惑,再加上前面的什么是梦想这个问题,让我不得不对这几个问题作出很多思考。
在这一路上是什么在支撑着我们让走到现在?是那份对梦想只执着,无论要付出多少,都要去实现它。在那一开始的时候,明明什么都不会,既没有虚荣,但从来动没有放弃它,一直都在不知疲倦的去实现它。简单的成果让自己时时刻刻都充满着开心,满怀对未来的想象,时刻都觉得自己,有着无限的未来。失败,难过,悲伤,嘲讽,打击,侮辱,都不会让我们倒下。随便找一个理由就能让我们重新满怀自信。但是,当我们积累了很多东西,来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和骄傲时,我们在花费之前所努力的东西。一旦有光,想回到以前那种充满自信的样子,但是失去了以前的那种冲劲。
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人在小的时候的在为自己的梦想在努力。当时他们可能看到如果继续先前走,可能会失败,甚至感觉到会被这个社会淘汰,就放弃了。有一些人本来可以的,但放弃的太晚了,最后真的走向社会底层。不过有一些很幸运,还可以支撑,但是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只有几个。做一件事要坚持,就想实现梦想一样。
第一次听说竺可桢这个名字,还是在小学的自然课本上,非常简要:竺可桢,著名气象学家,历史气候学的奠基人。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十几年过去,当我第一次踏入浙大校园,与导师讨论未来的科研方向时,送我来的母亲却顶着杭州七月的炙烤高温逛起了校园。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再和母亲会合时,她的第一句话是:“你们玉泉校区正门草坪里立了一块牌子,写了浙大老校长竺可桢提的两个问题,说的真好。”
一切都安置妥当后,我去寻找母亲提到的牌子。在葱郁的草丛中,我终于看到了竺老校长的两个问题: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激起了我强烈的共鸣,也揭示了我背井离乡来到遥远的南方城市,来到浙大求学的初衷。
我查阅了资料后更为震惊,如此深刻的教育理念,竟然是竺可桢老校长在1936年时就提出来的。从竺老校长的人生经历中,我找到了些许端倪。竺老校长自年轻时就离乡求学,出国深造后毅然选择回国,无论经历怎样的时局变动,无论处于何种的困难环境,竺老校长始终坚持把钻研学问、训练思想、服务国家作为首要目标。竺老校长把热忱倾撒在浙江大学这片育人沃土,他让一代代浙大人受其精神鼓舞走向世界,他也为每一个浙大人注入了灵魂。
从此后,竺老校长的“两问”就成为我在浙大学习的印记。每当在学习和科研中遇到迷茫、态度松懈的时候,我就以这两个问题来鞭策自己,回溯自己来到浙大的初心。
另一个触动我的竺老校长的故事也是在校园里发现的。在我实验室的背后,有一座亭子,题名“费巩亭”,为了纪念曾任浙大训导长费巩先生而设立。费巩先生也曾与竺可桢校长有一段故事:费巩恃才傲物,但很长一段时间对竺可桢非常不满,认为竺校长“只会看天,不会看人”。消息传到竺可桢那里,竺可桢只是一笑了之;还极力推荐费巩使其当上了训导长。费巩先生后来为了浙大的人才培养作出了很大贡献,这也恰恰体现了竺可桢老校长做人的大格局、大气度。
在浙大的校园里,有着太多优秀的老师和学生,他们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以竺老校长的胸怀为榜样,也让我学会与优秀又有独立思想的浙大人共同交流和成长,从他们身上学习长处来武装自己。
我从事微纳卫星技术的研究,这是一个服务于我国前沿技术和国防事业的研究方向,更是一项需要团队协作共同攻坚克难完成的工作。在我经历的众多研究项目中,我感受到了浙大人的坚韧和执着,也体悟到了竺老校长精神的传承。20xx到20xx年间,我参与到浙江大学皮星二号研制任务中,时间紧、任务急,整个团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团队全体师生工作时间近乎饱和,无数个日夜坚守,无数次通宵达旦。我至今仍然在思考,是什么让整个团队如此步调一致全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我想,正是竺老校长传承下来的“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的求是精神深入到每一个师生的骨髓,每一个人不再单纯是一个个体,而是整体的一部分,团结一心凝聚心血和智慧,践行浙大人的共同价值观和使命。
每一个经历过浙大学习生活的浙大人都怀有一个抹不去的心灵印记——竺可桢。竺可桢这个名字,赋予了浙大人太多情怀,也给予了浙大人精神支柱。今年,在优秀学生表彰典礼现场,当我托起吴朝晖校长颁发的竺可桢奖章时,我又感受到了“竺可桢”给予我厚重的责任。我从浙大完成学业走入社会后,当倾尽一生来回答竺老校长的第二个问题,开物前民、树我邦国。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