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和看图作文有相似之处,都是以观察作为写作的前提。观察景物与观察图画不同,观察景物要确定观察点,也就是观察景物的立足点。观察点不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不同。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观赏庐山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所获得的感受也就迥然不同了.
如何采用定景换点法描写景物呢?
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化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
其次在交代观察点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和不同的角度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
如作家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由定点到移步换景,即从城内写到城外山村雪后的景色,在不同的观察点,描写了济南冬天不同的特有美景。写城内又从不同角度,即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这样济南美景的整体感就凸现出来了,这就生动形象地再现出冬天济南“温晴”的特点。
责任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有时候它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让人喘不过气;有时候它像一块薄荷糖让人清凉舒爽。我就经历了一次责任的`考验。
那是一个炎热的周五,老师把教室的空调开了,并把空调的遥控器交给我管理,我把空调的遥控器放在书包里。放学了,我要去学跳舞,所以忘记了关空调!
在学跳舞的路上,我和其他的同学说说笑笑地走着。就在这时,有一个同学无意地说:“在教室里真凉快呀!因为有空调!”我突然想起自己班上的空调没关,“我完了,我完了!”我对其他同学说,“我们班的空调遥控器在我这儿,我忘记关了!”“哎呀,不得了了!”其他同学说,“而且明天是星期六,又不用上学,那就更浪费电,跳完舞再去学校的话,也许学校关门了!”我左右为难,如果现在去学校的话,我就不能跳舞了,如果先去学跳舞的话,教室空调也浪费电啊,老师一定会批评我!
可是,我有一想,不跳舞的话,这一课就永远补不上了,而空调或许会有值班的人去关!我做错事也应该受都老师的惩罚,我想到这儿就儿,就无奈的去跳舞了!
开始跳舞了,我总是闷闷不乐,脸上没有表情,动作也不标准。可是,跳着跳着,我就忘记了这件事。结束是,跳舞的老师问我为什么最开始跳舞的时候不高兴,于是我一下子又想起了这件事。不过我没有说,因为我怕我会哭出来。
晚上,我的叔叔来接我回家,我良心不安,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并让他带我再回学校一趟。把遥控器交给门房的赵爷爷,让他帮忙解决这个问题。之后,我如重负,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然后我才放心的回家!这就是责任!只有让你覆行了它,你的良心才会塌实,就像吃了薄荷糖一样感到清凉舒爽!
景物是客观的,但若不能给“景”自然地烙上“情”印,这样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其实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的,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这就要让景与情有机融合,只有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那么如何为情感的抒发找好“婆家”使之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呢?
关键要挑选好景物,所选取的景物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正所谓“亮景写喜情,暗景写悲情”。例如:鲁迅在《故乡》第五段中,他是这样描写故乡的:“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这枯萎的野草,没能享受阳光雨露,在寒风的摧残下,只能是“断”了,“抖”着,一个“断”字,何等伤痛;一个“抖”字,何等凄惨;由静到动,何等传神。此情此景,“我”心伤故乡之情,已跃然纸上。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景与情可谓是有机交融。
写景,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更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正所谓“情随物迁,辞以情发”。景是情产生的基础,情是景的产物。因此,要求小学生不要单纯写景,而是要借助景物,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当然,这种感情必须发自内心,而不是无病***。
“实”景即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也就是能感知到的现实之景。“虚”景即指未出现之景,也就是联想、想象之景。以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现出已逝之景,未来之景,或引发想象,创造出新景象,并将不同时空领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写,这就是虚实相生法。虚实结合地描述景物,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能使作品富有立体感,同时达到深远境界。
因此,在“实写”之时,要适当进行“虚写”。比如:《雨中》一文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荫中轻轻地飘。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作者由眼前的“马路”、“车辆”,联想到“绸带”、“小船”,这种虚实相间,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再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种由实到虚,再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境界开掘更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