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也说了,作为桥梁的舆论,连结的是真实的意见表达者,而这种真实,则是每天面对面交谈实现的。
所以塔尔德暗示了新闻业蓬勃发展下的舆论,虽然是一种社会合意,但仍要回到微观的个体互动之间去观察,也就是要回到面对面交谈中去。
报纸只是一个传播的源头,而“交谈是一种经久不衰、无所不在的媒介,是一条看不见的涓涓细流。它渗透在一切时代,一切地方,虽然它未必很有规律。”
虽然交谈包含一切可有可无的讨论,但是塔尔德强调“如果没有交谈,报纸就没有用武之地......如果没有报纸,交谈也不会对任何人的头脑产生影响。”。
这里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报纸中蕴含着许多社会中反映出来的信念、态度等,如果看了报纸的人不在交谈中反映出其中的判断,那么报纸的传播就没有意义,因为发明没有被模仿,也就没有进步可言;反过来,当人们心中的判断,没有媒介得以扩散,也是没有什么进步可言的,因为同样得不到模仿,无法在对立中调和,影响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如此看来,塔尔德把交谈、会话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他认为“会话是强大的模仿动因,也是传递情感、思想和行为方式最强大的动因......交谈着在近距离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许这就是塔尔德最愿意看到的模仿以及调和的过程吧。
塔尔德给交谈做了很多的分类,最值得去整理的分类是以下两种。
一,舌战和交互式谈话;二,义务性交谈和自愿性交谈。
第一种中,可以类比为吵架与和解。无疑,塔尔德看到了其中的思维碰撞,以及碰撞后的和谐。社会中的人们确实是在避免矛盾,但总会发现有着新的矛盾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种中,义务性往往体现着地位的不平等,和仪式性生存的存在。而自愿性交谈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而这种平等性是自古以来都难得一见的,相比之下仪式化、带着社交目的的义务性交谈更加常见。但是平等性的交谈是更加现代、文明的交谈形式。这里体现现代性的就是报纸了。
报纸具有强大的力量,“使人们在交谈内容上统一,使交谈更加活跃,使之在空间上异质,在时间上多样。”
塔尔德列举了很多学科领域所认为的.交谈的结果,并指出社会学中,交谈的结果和其他学科的区别,即交谈的运作和舆论的变化会改变社会结构。
人们的地位、威望、权力都会被其改变。在舆论的关注下诞生了一种特权,可以参比王室的特权。
人们都对“至高无上”有着一定的追崇,底层的人民也会使用书信给报社投稿。书信文学在报纸中蓬勃发展,这其中就有一种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原本在个体之间的交谈,通过报纸变成了个体面对群体的交谈,当这实现并且成为长久可靠的事实,那么无疑,这个个体的威望是不断上升的。
所以塔尔德也指出,“报纸是一种公共的书信,公共的交谈;它来自于私信和交谈,正在成为私信和交谈的最大的调控力量,正在给它们提供最丰富的营养。”
那么最后再重新回顾一下塔尔德的舆论观。
报纸,造就了一个庞大的、抽象的和独立的群体——公众,也就是舆论参与者们。舆论始于交谈,在通信的技术支持帮助下得以延申。舆论中是诸多个人意见的融合,逐渐扩大地域影响的同时形成了公共头脑。公共头脑其实就是一种反应判断和需求等社会信念的集体心理,个体要与集体保持一致。随着人数增加,舆论的强制力就越强,人们就越难抗拒。
所以舆论在塔尔德看来不仅是一种社会控制,更是社会偏离的主要推手。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阿德勒,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小镇,家庭富裕,在维也纳长大。他的父亲是一名做谷物生意的犹太商人。在六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三,他的哥哥Sigmund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历,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在父亲支持鼓励下,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生。
看到书名我们又会想到什么呢?首先我们来聊一下什么是自卑情结。是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和眼泪以及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情结呢?一是与童年经历有关,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两性之间的链接。我们都知道当我们被朋友,家人,同事,老师等所忽视所冷落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当我们急需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时,本质上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不断地想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存在感,其实在我看来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当你内心充盈的时候其实你就是自信的,就是独一无二的。你不需要说太多,别人就会感觉到你强大的气场,当然,气场的修炼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由法国作家西恩·德玛译者马晓佳共同出版的《气场修习术》。
当我们的朋友或者家人产生自卑情结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想要一个人赋予生命真正意义的最好方法就是聊过去的事情。聊一聊他们觉得自信的时刻,觉得美好的时光,其实生命本该就这么美好,只不过我们常常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思想里,从来没有去跟自己好好的谈一谈,也从来没有学会与自己和平相处。我们要接受我们的不完美,更要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乾坤朗朗,每一株小草都有它非凡的庄严。
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克服自卑呢?克服自卑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学会处理自己和同伴的关系,学会合作,一句话说得好:人的一生一定要具备三种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身体素质的能力。
当我们迷茫,自卑时应该重新解读自己的过去,经历是不可以改变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经历的看法。很多时候我们换个维度去思考问题,会发现其实事情本来就很简单,只是我们太纠结于过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什么不闪闪发光一次呢?超越自己,我们一起前行。
这两天在读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与超越》,快读完了,感触颇深,引人深思,怕边读边忘,速速记下,日后勉之!
我们一生都走在自我追求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尤其那些被自己定义为失败者的人们,皆是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自我修缮。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问题“儿童”,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已经在逐渐地了解到自身从原生家庭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延伸到后来的校园生涯,再延伸到社会,接着又延伸到婚姻……有了这种渐渐深入的自我了解,可谓是细思极恐!我渴望自我修缮,在自我修缮的过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想想在这之前我是多么的幼稚,拿婚姻举例,我不断试图改变丈夫来适应我自己,并认为这样我的生活才会不那么糟糕,我的失落,我的伤心,我一切不好的情绪都与那个让我不满意的丈夫脱不了干系。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在没有得到自我修缮的前提下,可能我的观点都是有误的,无论我怎样从外界改变生活也不会走向正轨,就算我换一位丈夫,或者不婚,我想生活也依然不会让我满意。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都是双向的,只有自身是健康的,那反馈回来的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反之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想要改变身边人、改变生活,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想要改变自己就要认识自我,个人认为“认识自我”是人生塔楼的基石,它会影响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影响整个人生道路的方向,它会指引我们走向救赎或是灭亡。
自古有云: “国,无法则乱,民,无法则贫”。我们是新世纪的少年,在家长的关怀下,在老师的教导下、在法律的保护下、健康的成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学法。
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加强科普和法制教育,深入学习宣传《管理守则》,《文明守则》等,不断提高文明道德水平,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坚持同封建迷信,反科学,伪科学和邪教做斗争。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需要建立好的学风、好的校风。我们要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材”。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不声不响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校风积极向上,从而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而作为中职生的我们,不仅要学法,懂法,更要善于运用法律。这,便是所谓的行动。眼下,我们的首要
任务是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但在学法的同时,也要注意道德、勇气、社交能力的培养。做一个真正的四有青年,为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任前方荆棘丛生我们将持之以恒。茫茫学海中,我们要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岁月需要知识的滋养。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谐校园的彼岸前行。
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当我们抛弃了迷茫,把握了航向。当我们共同努力,不懈地摇桨,和谐校园的乐章终将奏响。
人类在诞生不久,被外部的自然界严重地束缚着,自然灾害无法抵挡,野兽侵袭难以抵抗,群体生活于是变成了一种本能的需要。只有忠诚地和群体融为一体,才能弥补个人力量的不足。当然,这种忠诚是建立在地域的相近或者种族血缘相似的基础上的。也正是这种对群体的忠诚,才有了社会凝聚力。而且往往是对敌人的恐惧越强,社会的凝聚力就越强。这种社会凝聚的机制与政府无关(政府在当时也未曾出现),它出于个人的心里需要。
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领土的不断扩张,忠诚所依赖的地域以及种族关系被信仰所代替。对神学的忠诚,已经超越了对领土边界的忠诚。信仰一致,是民族凝聚力不可或缺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是一个巨大的移民国,而他们的民族却可以很好地团结在一起的原因。在现代技术以前,大国的团结是很难做到的,除非这个国家全境范围内的社会上层有要团结在一起的共同愿望。
在这里之所以说是“社会上层”而不是全境的人民,是因为权力掌握在国王和贵族等少数人的手中,其他的'人只需要服从就行了。上层社会信仰什么,下层就会被驯服并调教。对于服从的这部分人来说,命运是不幸以及悲惨的,但历史却告诉人们,尽管大多数人过着奴隶生活,国家的繁荣却并不为此受阻。
社会单位的由小变大,在某些方面来看是战争的结果。在原本小规模的生活单位里,人人相熟相知。而社会单位扩大到一定规模之后,成员之间的互补相识就是很正常的事情。要想这个单位能够有序地进行下去,就必定会出现相应的制度来加以约束。约束制度一出现,政府和权力就随之而来。早期的政府职能包括防止私人暴力以及制造刑法并保证实施,这些职能同样延续到现在。尤其是有了现代技术,政府的控制强度得到增强。政府就是一种权威,人民只能服从,两者之间的合作具有强迫性。极权主义也就不可避免,它将成为人民自由的一种限制。不得不承认,极权主义体制下的社会比较稳定,但却缺乏活力与进步的动力,人民的悲惨境遇同样会存在。
尽管社会的进步需要不同寻常的个人来推动,但个人的活动性在一个高度组织化的世界里,只存在于少数不同凡响或者有着特殊地位的人手中。科学家的伟大远不如政治家的强大,前者为后者所用。而且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发明是需要国家来提供物质上的强大支撑的,昂贵的设备以及足够的人手,不是哪个科学家私人能够负担得起的。当然,早起的科学家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做研究确有其事。
虽然现在很多国家都倡导民主,公民手里也握着投票权,但是这仅有的一张投票权在政府的整个运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简直微乎其微,所以大多数人活在所谓的民主政治中,对政治的感受却是并不那么民主,相反,把它看做是专制社会也无可厚非。
有一点我们要明白,那就是任何一个政府都不会赞同与自身利益相悖的事情。道德的进步虽然得益于“对各种残酷习俗的抗议以及对人类同情心范围的扩展”,但不要指望政府会善待那些想要打破现有体制的革新者,顺利的道路,只能是政府自己决定要革新才会出现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