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力层面,我觉得也是分两方面而讲,一方面当然就是技能方面。这包括“智慧的成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对世界的某种观察力”在这一方面的能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磨练,方能自如运用。只有上课时给孩子们正确阐述的文章、观点方能拥有阐释的智力,只有真正研究的学生的特点和教育学的理论,方能拥有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而能力的另个方面,例如“自我批评的开放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则更多的是对于我们心理方面的要求。而如果本省缺乏这种心理素质,则更多地要求我们自己不断的自我要求,已达到这些“开放性,敏感性和果断性”。
做了老师并不是很长的时间,但是,我似乎开始学会向其他人索求。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似乎一直在向他人索要着什么。向书本索要教学内容,向教参索要教学活动,向网络索要教学点子,向学生索要教学成绩。很多情况下,觉得自己似乎开始模糊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觉得成功的教育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成功灌输到孩子们的头脑中,觉得一名成功的教师就是学生考试获得好成绩。
直到我遇到了《教学机智》,我才开始反思,我一直在向外界索取我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因素,我是不是应该回过头问一问自己,你自己是否有做一名好教师所应该拥有的特质?如果没有,我该如何去自我培养?如果有,我又该如和正确去运用呢?
在本书中,Max提出了一个良好的教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即“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探求世界奥秘的激情,坚定的道德观,对世界的某种观察力,面对危机时刻乐观向上,最后,幽默和朝气蓬勃也很重要。”这洋洋洒洒一百五十多个字,仅仅只是一个良好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说实话,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几乎都有点泄气的感觉了。怎么做一名好教师是这么难的一件事情啊!那还不如做一名教书匠呢!但细细的再读一遍这些要求,忽然又发现,这写因素似乎确实是一个也剔除不得的。要做一名好教师确实需要我们去挖掘我们身上的这些特质,然后让它们更好的帮助我们成为一名良好的教师。
我把上述的基本素质分成三类。及道德层面的素质,能力层面的素质和性格层面的素质。
上面所提到的“探求世界奥秘的激情,面对危机时刻乐观向上”以及“幽默和朝气蓬勃”则都是属于性格层面的要求了。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我们对探求世界奥秘有了激情,我们的\'学生才会有激情去探求世界的奥秘,只有我们乐观向上,我们的学生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才能乐观积极,只有我们朝气蓬勃,我们的学生才会充满活力,只有我们拥有幽默,我们的学生才能愉快学习。
读了Max对教师的要求,我才真正开始审视我自己,我想,我是不是现在已经拥有了“自我批评的开放性”了呢?不管如何,知错能改,为时未晚。我想,我也能向着一名好教师前进了。
在上述提到的因素中,“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坚定的道德观”这些都是与我们本身的职业道德相关。试问,一个没有职业使命感,不能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当成使命的教师,一个不喜欢孩子,对耗子没有责任感,在学生的道德感养成阶段不能给予学生正确引导的教师,如何能成为一名好教师?正如杜威曾经说过:教育者从长远来看发展一种指向于儿童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伴随着对儿童生活经验的重要性及其教育学意义的不断反思,远比去获得一套外在的行为技能要重要得多,因为这些行为技能只能短期地“改善学校的管理机制……但(仅此而已),不能使人成为一名灵魂生命的教师,鼓舞者和领路人。”所以,相对于一直追求的各种教学技能,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我们在道德层面上对于我们这份职业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从教育学的角度上来看,最重要的问题始终是,“儿童对这一具体的情景、关系或事件的体验是怎样的?”
个人估计引号部分是作者引用的,不知道出自何处,却精辟地阐释了被一线教师忽略的教育学的另一问题——儿童的体验。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角度来看,教育学是一门比较尴尬的学科,正向作者在前面所说的“教育学从根本上讲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技术”(这里有作者的局限,受到了西方二元论的制约,按照中国三分法看问题,应该表述为“教育学从根本上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同时,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技术”。为何,因为教育学既要研究外在行为,又要研究内在主观性,还要研究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同时,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背景与政治背景的影响和制约,既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也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接受教育的规律,也要能接收教育的复杂性。遗憾的是,多数老师属于经验派,落入了复杂性的圈套中,对教育学规律失去了信心;少数学院派的老师落入了教育学规律中越来越喜欢吹牛皮,忽悠一线教师。仍然是在二元论里,经验派与学院派需要一个沟通的桥梁,构建这座桥梁很艰难,我们的读书活动正是在构建这样的对接。不好意思,一不小心思绪就飞出去,收不回来了。)所以,只要我们仔细分辨一线专家的言论,很容易发现,他们多数比较“强悍”:遇到了什么问题,采取了什么方式,于是问题就解决了。强调的是什么?强的是教师自己的“育人功能”。即使有考虑到学生感受的,也往往是衬托教师自己预料了“学生的感受”,而且相当精确。再仔细分辨学院里的专家的言论,不过是教育大师们说过的直言碎片的重新组合,非常强调教育的规律性,常用词汇为“只要·····(按照教育规律)就能·····(得到确定的结果)但是·····(老师们不这么做)结果·····(没有教育好)所以······(老师们要阅读,研究教育规律)”鲜有真正的自我感悟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双方对话的时候,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素养高的,自我反思,沉入一线(如钱理群);有的尚有对教育的浪漫情怀,努力对接,实践教育规律(如各位师兄师姐)。我们应该有一条中间的灰色地带,交集处。但以上都是在叙述谁呢?还是在叙说我们自己如何学习,如何对接,如何拨乱反正。孩子在哪里呢?孩子是怎样的感受呢?不能考虑到这一层,能人型的教师会越来越夜郎自大,有的竟然包装自我开始“布道”。这让我想起了在《班主任》杂志在一期封面人物的文章中呈现的一个案例(大意如下):
有个初中生(男)上课两次要求上厕所,因为此人爱搞恶作剧,任课教师不准。下课后,这位同学举着一个装着尿液的饮料瓶向教师反抗。任课教师问班主任怎么办,班主任说:“表扬他!”任课教师询问理由。班主任说,这个学生顾全大局,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没给别人添麻烦,没有扩大事态。然后班主任替科任老师向这位同学道了歉,说他“够意思”。学生大受感动。教师又指出“你不该采取这样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困难”。然后教师在全班说了这件事,告诉同学此事“不要外传,否则这个男子汉将来娶不到媳妇了”。然后任课教师与学生当众相互道歉,然后班主任又单独批评了这个学生。学生虚心接受,后来有了进步。
能上《班主任》杂志封面的班主任无可非议,一定是优秀班主任。她讲述的这个案例也相当的精彩。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多少这名学生“对这一具体情境、关系、事件的体验是怎样的?”着墨处皆是教师的“智慧”与“高超”的教育技巧。所以,教育者理应思考如何与学生交流行动、感受,并时刻反思自我,为自己的教育行为“拨乱反正”,真正的接纳教育规律与教育的负责性。教师与学生处在编织中,相互影响着。
若要我赞同某个人对教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的话,我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观点: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制约;教育和人的发展的相互制约。我喜欢“相互”,这里的“制约”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含义,我们都需要看到“一体的两面”,形而上学的思想是“一分为二”。综述起来,一句话,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既要积极实践,也要遵从教育规律,同时承认教育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教育。我立誓要做一个“真教育”的教育者。
上面所提到的“探求世界奥秘的激情,面对危机时刻乐观向上”以及“幽默和朝气蓬勃”则都是属于性格层面的要求了。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我们对探求世界奥秘有了激情,我们的学生才会有激情去探求世界的奥秘,只有我们乐观向上,我们的学生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才能乐观积极,只有我们朝气蓬勃,我们的学生才会充满活力,只有我们拥有幽默,我们的学生才能愉快学习。
读了Max对教师的要求,我才真正开始审视我自己,我想,我是不是现在已经拥有了“自我批评的开放性”了呢?不管如何,知错能改,为时未晚。我想,我也能向着一名好教师前进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