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上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
自19世纪中叶起到本世纪30年代的八十多年,为教育评价的第一个时期──“心理测验时期”。教育测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考试的定量化、客观化与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强调以量化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测量。然而,当时的考试与测验只要求学生记诵教材的知识内容,较为片面。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
到20世纪30年代—50年代是教育测量的第二个时期──“目标中心时期”,身为美国心理学家俄亥俄州州立大学教授的泰勒提出了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即教育评价的泰勒原理,并明确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从而把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区分开来。教育评价学就是在泰勒原理即“行为目标评价模式”的基础上诞生与发展起来的。在西方,一般人们都把泰勒称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而这个时期的教育评价在美国历史教育史上称为“泰勒时期”。也就是说教育评价真正从教育测量活动中发展出来的是始于1933年至1940年泰勒的“八年研究”。
60年代(20世纪50—70年代)是教育测量的第三个时期──“标准研制时期”。以布卢姆为主的教育家,提出了对教育目标进行评价的问题,由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文、斯塔克和开洛洛等人对教育评价理论作出巨大的贡献。学者们把1967年界定为美国教育评价发展的转折点。
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育评价发展到第四个时期──“结果认同时期”。这一时期在非常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关注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被认可的可能。总之,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因此,又称为“个体化评价时期”。
(二)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当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国的教育评价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教育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2)教育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3)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日益注重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
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又称准备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或教育活动进行之中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或特殊困难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准备。它主要对教育背景、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作出诊断,以便“对症下药”,据此进行教学设计。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它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学生前一阶段学习中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及对本学科的态度;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态度、身体状况及家庭教育情况等。
诊断性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明确学生发展的起点水平,为教学活动提供设计依据。
(2)识别学生的发展差异,适当安置学生。
(3)诊断个别学生在发展上的特殊障碍,以作为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引导教育过程正确而高效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育效果所采取的评价。与诊断性评价不同,形成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进行过程中开展,其主要作用是:引导学习活动的方向;强化学生的学习;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矫正处方。形成性评价所借助的手段有平常作业、日常观察和形成性测验等。形面性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之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又称结果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作出的评价。它要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考查学生发展达到目标的程度。终结性评价的次数比较少,一般是一个学期或一学年一次,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进行。主要是考察学生群体或每个学生整体的发展水平,为各种选拔、评优提供参考依据。
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而教育评价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今的教育中并没有发挥已有的作用。
评价已俨然只变成了一些成绩、数字和指标,诸如中考成绩、高考人数等。而在教育更多为个人发展的意义上来说,教育评价是有相当大的意义的。评价为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为的是教育中人的发展。从人本主义角度看教育,教育只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个人就是生活的创造者,是自身的创造者。所以,教育中的评价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如此。我们无法逃避也无法逃脱社会对教育的束缚,即教育也要为了社会的发展,但此目的已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教育对个体的终身发展作用。
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在看见无法扭转的现实面前,能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掌握一些教育评价的本质思想,为着我们的学生能进行最大程度上的发展、最大程度上的自我实现而进行评价,那么,教育评价也便有了它实在的意义了。
作为一门较系统的“学科”,这本书对教育评价的问题介绍得比较全面,但理论和细节相对简单,多数只涉及简单的概念和学科体系,整体上只能做一个大致的了解。诸如教育评价的价值、评价的步骤与方法技术、学生评价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教师评价的原理准则与方法、课程方案的评价、教学工作的评价等内容。其中,对一线教师最有实用价值的,只是学生评价的相关内容,而这部分内容中并无什么新鲜具体的方法与思想,多数也都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所知道和应用的。
如果要继续深入研究,还得阅读评价范围相对较小的专业书籍,如课堂教学评价等。
作为一位老师,我们每天都在对自己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以及行为情况进行着不间断的评价。但对评价的真正了解还是非常有限的,这次学习了《教育评价》后,对“教育评价”才算有了比较深刻和全面的认识。现谈谈我在学习中的一些感受。
教育评价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社会确定的教育目标和价值标准,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我们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按不同的依据对教育评价进行分类。如:按功能及用途划分,可将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为了解教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或使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过程等更适合活动对象的自身条件及需要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为不断了解活动进行的状况、及时对活动进行调整和提高活动质量而进行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活动结束时进行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活动结果进行的鉴定性评价。又如:按参照标准划分,可将评价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相对评价是指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状况或以评价对象一般水平为标准的评价。绝对评价是指依据某种需要或要求设定客观标准的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指以评价对象以往发展水平或某一状况为标准的评价。还可以按评价对象的层次、范围划分,可将评价分为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宏观评价是指对影响到社会范围的那些指导、规范社会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的评价。微观评价是指对某项具体的教育活动的过程、对实施和管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个人、对教育活动指向的具体对象等进行的评价。按评价主体划分,可将评价分为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是指由教育活动实施者以外的人作为主体的评价。自我评价是指由教育活动实施者作为主体的评价。按评价方法划分,可将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是指采用开放的形式获取评价信息,运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做出结论的评价。定量评价是指采用结构式的方法,预先设定操作化的评价内容,收集并量化评价对象的信息,运用数学方法作出结论的评价。
虽然评价的划分类型有好多种,但他们必须要坚持一些原则:方向性原则、客观原则、激励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效用性原则。这些原则是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指导评价活动的一般原理,是一种“行为准则”。只要遵循了这些原则,我们的评价才客观、公正,才有实际运用价值。作为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我最常运用的就是对学生的评价。那么什么是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它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其中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发展情况的评价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因为学生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的结果。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精神。那么评价学生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