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前是冤家,现在也可能变成朋友。实验表明,人工喂大的老虎就把人类当成了他们的朋友。把猫和狗养在一起,它们也不再相互为敌,甚至会成为亲密无间的玩伴,但这只能出现在城镇家庭,主人把它们当宠物养,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而农村养的狗和猫依然互不相让,一见面就打架,谁也拿谁没办法。问一下农村的老人,他们告诉了我这样一个神话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小麦不止结一个麦穗,而是从上到下长几十个。打的粮食吃不完,人们把粮食糟蹋的到处都是,甚至用白面烙饼当手纸用。有一次玉皇大帝到人间视察,发现了这种情况,就决定给人类一个惩罚。于是狂风大作,麦穗纷纷被刮走,一条狗和一只猫在玉皇大帝面前求情,玉皇大帝念起狗忠厚老实,就给它留了一穗麦子,说猫好吃懒做,就吩咐狗把磨面剩下的麸皮就给猫。而人类遭受到了饥饿,把玉皇大帝留给狗的麦子也抢走了。狗问它的主人:“你把我的粮食拿走了,我吃什么?”主人说:“你吃矢!”从此后狗只能吃人类的粪便了。而人们却把麸皮给了拉磨的驴子。
猫去问狗讨要麸皮,狗没有什么东西给猫,于是它们就打了起来。从此以后就成了冤家对头,只要一见面就水火不相容。猫一边打,一边发出“麸,麸”的叫声,向狗讨要玉皇大帝就给猫的麸皮,而狗自觉有愧于猫,就尽量不和猫搏斗。
关于狗和猫结仇的神话传说,还有其它版本,此种民间故事流传于陕西河南一带,今天我把它整理出来,供大家娱乐。
82版《西游记》到现在还在年年被重播,成为保证收视的“定海神针”。它首次将《西游记》全部以完整的影视剧作呈现给观众,首次用特技造成了很多解放前不敢想象的“神话境界”,并且同样借鉴杂技、舞蹈、京剧等传统曲艺中《西游记》的表演方式。在“忠于原著,慎于改编”的宗旨下,“着意于突现小说中不畏权势的抗争精神和不避艰险的进取精神。对原作中夹杂的某些因果报应、封建迷信等消极内容,则加以淘汰。”在电视剧还寥寥无几的时代,《西游记》就这样造成了“万人空巷”看“西游”的收视现象。
这部电视剧首开电视改编名著的先河,其巨大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对原著奇人异事的生动演绎。《西游记》这部小说在民间流传之广,只要从各种杂剧戏曲的表演曲目就可窥见一斑。对于小说中四个主要人物的形象,长期以来已经在民间有一定的共识。82版电视剧中四位主演的造型和表演,还有妖魔神仙的装扮都极大地符合了这部名著在民间的想象。六小龄童曾说过:“我当年演孙悟空,脚怎么站、棍子怎么拿、眼睛怎么看,都是有讲究的。中国有独一无二的猴戏表演艺术,不是你有名、脸上贴点毛就是孙悟空了。”
86版电视剧《西游记》之所以历经时间的洗礼,依然具有如此之大的艺术魅力,正是在服装、表演、布景设计、剧情编织等方面借鉴了传统曲艺和民间传说中的表现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游记》原著的民族风格。虽然与现代性的紧密结合也是这两部剧作引起强烈共鸣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当时代更新变换,29年之后这两部剧作依然受到国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不能不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所致。
张纪中版《西游记》,前期宣传之际就以其造型逼真、技术完备而广泛造势。该部电视剧更多地体现了一个消费时代的技术霸权和荧屏形象的平面展示,至于人类的想象维度和人的心灵问题,则近乎无关。
29年后这部动用了最先进的电脑特技的“魔幻电视剧”,在诸多的人造的魔幻背景下,已经彻底破坏了这部文学名著在民间长期存在的想象。不仅魔幻布景空洞虚假,类似电脑游戏,失去了环境和人物之间真实的关系,而且四个主人公的造型也因为电脑特技而严重失真,并且带着看不到表情的面具,影响了其性格和心理的塑造与表达。
大众消费文化的盛行带来了电视剧的娱乐化倾向,电视剧创作更倾向依靠高科技打造视觉盛宴。广东南方电视台在投资拍摄张版《西游记》时就表示,最为看中的是《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最依赖于也最能体现影视制作技术进步的作品”[5],这其中也包括对电视剧制作团队、尤其是导演张纪中的选择。不可否认,电视剧创作和艺术本身就是技术进步的体现,但是,如果技术成为电视剧创作的唯一主导,观赏性凌驾于思想性和艺术性之上,无疑容易造成技术异化艺术的危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