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西安高新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
院首批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规划面积307平方公里,是丝绸之路沿线产业规模最大的高新区,也是西安乃至陕西最大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窗口。近年来,西安局新区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向西开放的国家战略及全球产业布局调整的重大机遇,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科技服务业多元支撑的发展格局,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2014年,西安高新区完成企业总收入11070亿元,同比增长25%,位居全国高新区第三位;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3.2%,进出口总额达到1180亿元,同比增长35.6%,约占陕西省80%;实现固定资产投资660亿元,同比增长24%;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244.25亿元,i般预算收入88.28亿元,同比增长20.33%;企业总数超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105家。
(二财政金融支持政策较为完善,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为促进企业发展,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制定《西安高新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和《加快创新驱动和促进企业提质增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通过划分财政资金有偿使用和无偿使用,强化企业分类支持。充分发挥每年7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从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提质增效、人才培育和引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等方面予以政策资金支持,扶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人行西安分行营管部和西安高新区金融办联合开展名录制小微企业票据融资〃双优操作"试点工作,通过充分发挥再贴现货币政策工具的导向作用,推动辖区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货支持,逐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为加快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具备国内外行业竞争能力的科技企业,高新区实施了科技小巨人计划、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奖励、高层次人才团队投资性支持等政策,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三金融基础环境良好,融资功能较为完善
多年来,西安高新区通过优化园区金融服务环境,搭建企业融资平台,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入驻园区,服务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目前,西安高新区已汇集金融监管机构以及韩亚银行、汇丰银行等各类中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30余家,109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66家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45家租赁、担保、小货、信托、期货等准金融机构,科技型专营银行10家,聚集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各类科技金融服务机构360余家,设立股权交易中心、企业上市路演中心、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科技大市场、产区交易中心、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和投融资联盟等七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融资租赁、消费金融公司、商业保理公司、P2P、股权众筹、第三方支付等新兴融资服务机构不断设立,其中互联网金融机构已达到34家。几乎聚集了全省70°%以上的全国或区域性金融机构总部,“科技路-唐延路-锦业路〃带状科技金融聚集区已初步形成,成为西部最大的科技金融要素聚集区和全国高新区中科技金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2014年高新区社会融资总规模超过2200亿元,同比增长85%。
(四信货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科技金融特色鲜明
一是建设高新区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与平安银行合作开发全国首款银政合作互联网金融产品"橙e税融通",已为50余户企业核定信用货款额度超2亿元;与招商银行西安分行合作开发了在线自主货款服务,将平台征集的企业融资需求与招商银行的企业货款产品在线自动匹配,并在线完成业务受理;与瀚华小货公司合作开发〃新易货〃信用金融产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50-100万元的纯信用货款;以金开货、融易货、金知网、谷盈网、长安易货等为代表的20余家互联网金融创新机构陆续设立并开展业务,累计交易量已突破10亿元;在知识产权质押货款贴息政策的引导下,近三年区内知识产权质押货款累计超过20亿元,其中纯知识产权质押货款超过10亿元。二是建设科技大市场,围绕技术交易、设备共享、政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科技资源配置。2014年,西安科技大市场汇聚高校院所和军工单位900余家,全年技术成果交易额超260亿元,同比增长25°%。三是通过科技企业保险、融资贴息、风险补偿、担保补贴以及综合信用等级评价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信用评级、降低投资机构的风险损失,促进科技与金融实现融合发展。近三年累计向担保机构兑现担保费补贴资金9017万元,撬动担保货款额达到109.53亿元,扶持中小微科技企业1300余家。
(五多层次资本市场活跃,创业投资发展迅速
一是建立上市上柜后备企业库,通过对企业上市上柜给予补贴,引导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近三年累计向拟上市上柜企业兑现4854万元奖补资金;同时积极助推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私募债等方式进行融资。2014年,西安高新区企业共发行各类债券48期,融资额达到868.5亿元。企业利用科技企业集合信托计划、中小企业私募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方式融资超过7亿元。此外,设立2000万元科技保险专项资金,推出货款履约保证保险等6大类16小类创新险种,同时推出科技企业集合投保方案,为区内中小科技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近三年累计向96家企业兑现科技保险保费补贴570万元,带动科技保险风险保障额达121亿元。二是实施《关于促进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若千政策》,设立5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快发挥该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推动创业投资健康发展。目前,参与设立的6支子基金参股基金总规模达到12.58亿元。同时,成立创业园发展中心,围绕科技企业发展需求,提供咨询与指导、项目策划与申报、投融资促进等服务,累计孵化毕业企业435家,转化科技成果1100多项,同时成立了专业服务小微创业项目的预孵化基地一〃创途在XIAN”,累计迎来32个创业团队、104位年轻创业者入驻。
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围追堵截的情况下,历时两年,转战十余个省,行程两万五千里,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如今80年过去了,虽然那段峥嵘岁月与我们渐行渐远,但乐于吃苦、勇于战斗、独立自主、团结互助的长征精神,一直启迪激励着中国人
年轻一代如何传承发扬长征精神,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近日,朱德元帅之孙、空军指挥学院原副院长朱和平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访谈”,带领网友一同走进历史深处,领略前辈风范,聚焦长征精神,感悟革命初心。
从小最爱听爷爷讲三过雪山草地的故事
1952年10月出生的朱和平,8个月的时候就被抱到了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的身边,直到爷爷奶奶去世,他在两位老人身边生活了近40年。朱和平对长征和长征中的爷爷有着特殊的感情:“爷爷一直用长征精神来要求我们、鼓励我们、鞭策我们,要求我们一定要刻苦学习。”
朱和平是在听着爷爷革命故事的环境中长大的,他坦言,在众多革命故事中,听得最多的、也是自己最爱听的故事就是长征中爷爷三过雪山草地的事。朱和平在访谈中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年的时候,他经过多次实地考察、采访长征老红军和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出版了《长征中的朱德》一书。朱和平介绍,这本书是以爷爷的“人格力量”为主线,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生动鲜活的故事,展现了爷爷在长征中战胜敌人、踏遍万水千山的英雄气概。其中一段提到,作为中央军委主席、红四军总司令的爷爷朱德,带领红军总部和红一方面军的五九军团,三过雪山草地,同时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巧妙地周旋,最终把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全部带到西北,实现了三大主力会师,为长征取得胜利发挥了应有的贡献。朱和平认为这段故事是最为感人、最为震撼的。
团结互助精神是长征取得胜利的关键
80年前的长征,红军将士靠什么跨越千山万壑、千难万险最终取得了胜利?谈到长征胜利的原因,朱和平认为,长征时红军主要是以年轻人为主,指挥员平均年龄才25岁,战士平均不超过20岁,在长征途中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战士即使就剩下一口干粮也让给别人吃,这种同志间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难得可贵。“这样一支年轻的红军队伍,能够从这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一步一步走出来,除了具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外,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友爱,互相扶持的团队精神也是长征取得胜利的关键。”
曾经多次重走长征路的朱和平,对长征中的艰苦比常人有更多的。他介绍说,“我们之前对长征的了解更多的是从书本上、电影上,老一辈给我们讲的故事中去了解。如果亲临实际到现场去感触,还是不一样的。尽管我们现在经济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长征沿线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已取得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这些雪山、草地、关隘、战场,都还是原封不动地保留着。甚至当时红军住过的一些房子,很多都保留着原貌。长征路线经过了15个省,这15个省除湖南、江西外,特别是云南、贵州、四川、川西那一带还是比较偏远、落后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现在在当地还是可以看到当年的一些艰辛的场面;特别是草地,我去年去的班佑那一带,不要说过这个草地,首先高原反应你就受不了,走一小段就很累,就要歇一会儿。可以想象当时几万红军是在那样一种自然条件下,填补饱肚子还要背着行李、弹药艰难地走过去,那是多么的辛苦。”
细节入手,故事化诠释长征精神教育新一代
长征历史丰富多彩,长征精神博大精深,如何对年轻一代讲述长征故事,传播长征精神?朱和平认为,家长应从细节入手,选取感人情节进行讲述,更多的是从一个一个具体的细节讲起,比如野菜的故事、党费的故事,还有长征中伤员的故事等。这些小故事尽管特别的小,只是涉及到两、三个人,但是可以展示红军部队当时的精神状态和团队精神。
关于长征题材的影视作品创作,朱和平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影视剧的创作应符合年轻人当下的观看需求,更多的从自我意识、个体的角度进行表现。“我们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他们制定人生的目标,树立起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从小就给他培养这种性格和能力,这是主要的。”
朱和平在访谈中还提及他和儿子重走长征路的实际体会。朱和平说:“前不久,我带着儿子去长征出发地江西瑞金等地重温长征那段历史。实际效果还真是好,去和不去就是不一样,有些故事,我们在家里讲和到现场看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到了瑞金,到了当年的军委总部,到了爷爷奶奶当时住的那个房子,就是一个六平米的小阁楼,爬上去以后黑呼呼的,电话也是很老旧的电话,连灯都没有,孩子一进去就很感慨。”
谈到两代人对长征精神的感受,朱和平坦言,自己作为50后与80后的儿子在对长征的感悟上还是会有很大差别的。但是通过这次重走长征路的经历,对孩子来讲确实起到了很好地教育作用。他鼓励年轻人有机会应该要去实地体会一下那段真实的历史,体会一下当年老一辈的艰辛与不易。“当下正值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年轻的一代也正经历着新的长征,民族复兴的重任落在了年轻人的身上,面前还有很多挑战,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去解决,希望他们能够调整好状态,学习、传承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记得红军和敌人打仗时,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不懈地向前挺进,一直向前挺进了两万五千里。红军在长征途中饿了就吃野草、皮带;渴了,只要身边有河,他们就喝河水。我想:他们的生存条件比我们要艰苦的多得多,没有我们现在好,我们现在哪有人还能咽得下皮带、野草呢?我门这叫生在富中不知富呀!他们不管遇到什么危险,都奋不顾身,和敌人拼搏起来。红军们的勇敢令人感动!
在漫长长征的战斗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红军的先头部队强渡大渡河成功后,国民党就调集了大量的兵力增援泸定桥,企图把红军的队伍切开,但先头部队的战士们用两天的时间走了一百六十公里赶在敌人增援部队的前面到达。而后续红军部队组织了二十多名勇士的突击队,由于桥板被日寇拆除,所以攀着只剩下铁链的大铁链,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勇向前,他们的身下大渡河水流湍急,一旦失手或受伤落入水中则必死无疑。但勇士们仍然冒着密集的炮火,奋不顾身,勇敢顽强的向前冲,一个掉下去了,下一个冲上来,受伤的战士在要掉下去那一刻还在向敌人射击。
他们知道他们只能前进,在他们身后有***,有党中央,有千千万万个红军战士。最后剩下的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冲进了泸定城,和后续上来的红军战士一起彻底消灭了国民党的.部队。这次战斗的胜利粉碎了蒋校长要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以南的企图。为长征的胜利大下了坚实的基础。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