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电影插曲中的一句歌词,却十分的真切。有一大批有志青年为了实现工业救国而奔赴法兰西学习,在当时的情况下,留洋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的,这些青年们很大一部分都是家里变卖家产才得以出国的,他们都担负着长辈的期望,盼望着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然而,弱国无外交,这些青年们在法兰西遇到了种种困难,甚至有人因此而自***。
“哪个家庭没有父母,哪个家庭不举债供养,未成身先去,悲哉,悲哉!他以死唤醒还做以工业救国梦的人,是谁造成我们今天的惨状,是谁逼死了这样的有志青年,辛苦劳作何时了,各位的报负何时圆,我们不能逆来顺受,只有抗争,抗争啊!”电影的言辞慷慨激昂,振奋人心。此时的邓希贤也开始思考自己来到法兰西求学的意义,幸运的是,他在这时候遇到了赵世炎。
盗火者,就是要把革命真理之火拿到手,传到中国去,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去奋斗。无产阶级在这场斗争中失去的只是脖子上的锁链,而他们所能获得的却是整个世界。西方留学,学的就是这个办法,学的就是让中国崛起的办法。
***说过:“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回看这部电影,激起了我内心的满腔热血,幸运的是,我们并不处在动荡的年代,今天的中国逐渐地崛起,让全世界的人拭目以待,在未来,中国将扮演更多的角色,我们不仅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应当为国家的昌盛做出贡献。
电影中不断重复出现这句话,一次是在邓希贤与米歇尔第一次见面时扳手腕输了的时候向米歇尔说的,当人高马大的米歇尔向邓希贤发起扳手腕的挑战的时候,邓希贤毫不犹豫地接受挑战,虽然最后还是由于力气不足而输了,但他的脸上有着的是不折不饶、敢拼敢闯的中国青年气概。
我会长大的,一字一句都包含着对不公社会的斥责,与跌宕起伏命运的抗争。也是这样的一句话不断地激励着邓希贤在艰苦的岁月里获得成长,获得走向伟大的动力。当筹划在《赤光》上发表反帝国主义宣言的时候,面对邓希贤事先已经写好的宣言,他的两位同志感慨道贤娃子长大了,他却说,这都是逼出来的。人总要经历些东西才能真正的成长,改变先辈们的正是生活的艰辛、困窘。当时帝国主义、北洋政府不断地压榨人民,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就是被逼出来的,也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如同邓希贤一样,中国共产党逐渐地长大。
我会长大的,在过去,前辈们不惜用生命来换取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的年纪与那时的邓希贤旗鼓相当,在珍惜前辈们的成果的同时,我们能否为国家,为民族做出我们的贡献呢?我想这是我们当今青年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这是一段岁月,并不如歌,但是如泣。
这是青春岁月,混含着血与泪的青春岁月。这里有暴力、血色,有苦苦的爱情,残酷的青春;这里也有爱童话的女孩,有美好,有梦。你难以想象,从高中到大学的短短岁月,心里却已装满了故事,不剩任何空隙,哪怕一滴眼泪,也能将脆弱的心房撑破。也许你会对这里面张扬的暴力感到不安、甚至不适,但它们的最终指向是童话。童话可以有着温情的外表,也可以披着血的外衣。那些拳头与刀刃,不过是文字的色彩与力度。无论发生多少争斗,这切都是童话里的事。不是吗?一个童话,人生何尝不是一个童话。我们也很希望人生像童话,只是童话的结局不一定总是瑰丽,我们的童话讲到了最后,在那个熟悉的城市里再也没有了他的声音,再也没有了他的身影……
从此以后,我将怎样面对这个熟悉的城市呢?唯有念想。对青春的一切念想与追忆,都像是对童话的向往。回到那个红红的'森林里,那个温暖的巢穴里,那个没有伤心的世界,那个没有伤害的港湾。一个女孩,永远讲述公主和王子的故事……也许,这部小说的讲述者应该是一个呓语者,一个枯萎的呓语者,他终结了自己所有的时间,只是念想,也将自己变成了童话。你将在这部书中看到很多事,有欢欣,有悲戚;有紧张,有平和。你们也许会感到它是你身边的现实,也许会觉得只不过是遥远的童话。但也许二者并没有界限,童话,也是一种现实;现实,是另一种童话。一切有关昨天的现实,在我们记忆的感受中发酵,逐渐酿成童话。
而今天之所以区别于昨天,恰恰是因为昨天的感受依然在我们心中……
时光的指针一刻不停地走着,不论我们身处哪一时刻,无论你是否想要,谁也逃不掉这岁月赐的礼物。
——题记
岁月就像一位无情的智者,他漠然地看着这世间的人悲欢离合,有时迎来新生,有时送去旧命,他不曾为谁停留,不论怎样的萧瑟爱恨,在他看来,似乎只是,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
曾经因为舞蹈比赛落选,而泪珠滚滚,如今却能坦然释怀,还自己一片蓝天,因为我们懂得了如何取舍得失;曾经为了如何与每个人和平相处,绞尽脑汁,如今却可以应对自如,化解不快,因为我们懂得了待人接物的哲学;曾经一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到处求解,如今却能独立思考,为自己搭建通行的桥梁;曾经一受到委屈就放声大哭,惊天动地,如今更多的是午夜梦回,泪湿枕头。
我们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控制情绪,学会了如何让自己快乐,身边的事和人渐渐地使我们学会了三思而后行,多考虑别人的处境,多方面思考问题。这种感觉谈不上欣喜,也无所谓失落,只是成长而已。
原来成长如此艰辛,伴随着荆棘和泪水,鲜花和掌声。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好不容易!时常有人会问,我可不可以不长大?因为害怕社会的现实,害怕努力再也无法成功的悲哀,害怕父母的衰老,害怕自己再也不能蜷缩在母亲的怀抱里享受安逸……
其实认真想想,逃避现实如何成长?当岁月的指针指向自己,我们还有多少青春可以挥霍?当未来已来,我们该拿什么与挫折抗衡?我不想长大,可这是荒唐的想法,没有人可以阻止时间的流逝,最多只是让它成为不朽的历史。
成长是我们失去了稚嫩与童真,快乐变得不再简单,失去了任性的权利,但它更多的是给我们勇气,让我们变得更加睿智,更加成熟,更加强大,教会我们不去伤害那些爱你的人。
我们好好走下去,幸福会在终点等着我和你。
《岁月的童话》讲述了主人公向往乡村生活,在乡村的日子里,她总是会想起自己五年级那一年的往事,每一个的童年都是值得记忆和追忆的。
一个人长大成人真是有如神助啊。
一直一直的,心里藏着幼时的事。很多的不能说,说了有羞耻。怎么开口呢,对着熟悉的人怎么倾诉那些不为人知的小事,谁又会真的关心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那些小事却实实在在地留在身体里,不经意留下生命的痕迹。
妙子的岁月童话,我也有过。妙子的五年级,我的四年级。都是那么平淡的小事。可没有任何一种青春是被错过了,也没有任何一种青春是可以不被欣赏的。
妙子和隔壁班优秀的棒球手初开的情愫,不肯跟她握手的脏小孩的曲折心意,再不会有那么干净的感情了。四年级暗恋高一级的优秀男生,和他同班的一个男生暗恋我。每天有一群高年级的男生在楼上的窗口往下望,我抬头搜寻他,却总是看到那个男生。对那个男生极尽恶毒之能事,因为他喜欢我,所以可以那么放肆,直到当众递给我情书,我看到我暗恋的男生一直在看着我。那么那么地恨那个男生,气得说不出话,大家都等着看我怎么办,好像只能冲进厕所把那封没拆封的情书冲掉。以后再也没脸对我暗恋的男生说话。后来他就转走了。只要他看我一眼,就跟妙子在那天傍晚云里雾里升腾的欢乐一样迷失。因为我喜欢他,所以我很卑微。
一直拼命跟随他的脚步,用了8年才让自己从那种迷恋中抽身出来。释然了,现在无比好奇那封胎死腹中的情书,再也不会有那个小男生那么温柔对待我的人了。
庸懒的阳光铺撒在地面上。窗外,云淡风清。我倚在桌边毫无写作业的***,只是发呆,发呆的望着窗外的景象。三月将近却没有春的迹象。没有春风的轻拂面颊没有春风的润物无声。这便是一个令我们习惯了已久的漫天黄沙的春。
就在这样的某个本应该积极向上好好学习的时间,我偶的因为窗外的风与云而怀念起来了,怀念起已逝的年华和岁月。
大概是十年前的是了吧!我六岁,六岁?没什么太清晰的记忆。什么幼稚园的阿姨,小朋友以及爱吃的东西一样都未曾记得。就记得一件事了。是初春的清晨,那时的春没有风沙没有土没有吹起来就歇斯底里的沙尘暴,反正天蓝水绿风暖花艳。
那时我住在奶奶家,家门口就有几株花,虽然只有几株但开的娇艳的很。奶奶怜惜花总怕我会折段她们。那个清晨我呆在家里,一个人。就爬出去玩,玩泥巴。人是捏不来的,就捏小星星的图形,一个又一个的。我数着数着就快似睡着了。忽的,我看见了有个小人在我捏的小星星上跳舞。那是个顶滑稽的小人,穿着背带的牛仔裤带顶小帽子,那形象很似上海滩上为别人送报的报童,不过那时是什么也不知道的,报童的概念也没有。反正,他在跳一种很奇妙的舞蹈还是在我捏的小星星上。看那滑稽的模样有趣极了,我本来眯着眼装做睡着了,这下却噗的,笑出声来。舞蹈的小人听到了声响顿了顿,停下了舞步就一跃跳到了花丛中。小人没了,不见了,我坐起来,周围一片的寂静什么也没有,泥巴做的小星星被太阳暴晒下现出几道裂痕。我就对着那几株花喊:“小精灵,小精灵!”没人,一直没人回答,我很着急,着急就哭了起来,哭到自己哭不出来的时候竟看到那小人又出现了,手里还顶着一枝荷叶,他好似生气的样子跃到我的眼前。我看着,就开口问他:“你是小精灵吗?”他正了正他的那顶帽子说了一些话,只是我什么也听不懂。就只是看到他跳上跳下。他发出不同的声音却可我依旧什么也不懂。就见他又开始跳那种古怪的舞蹈,嘴里还好象念念有词,就像在施某一种魔法。我也跟在他身后跳,摇来摇去的古怪舞蹈。就在这一瞬间奇迹发生了,院里的那几株花竟像有活了一样,把花根从泥土中拔了出来,都招摇着跟在我和小人的身后跳舞。墙角边有音乐奏响,一排排的蚂蚁带着乐器走出来,我们不知疲倦。直到夜幕降临,花儿都立刻又回到了土里,蚂蚁乐队也没了。
我就又孤单一个人,天边萤火虫挑着灯笼飞上飞下,迷迷糊糊我就睡了,直到奶奶回来。什么也没有,又是一片寂静。那个春天的记忆就停留在那了。
我还是保持倚在桌边的姿态回忆儿时的花之精灵。记忆穿梭在时空中,美丽奇妙的'遭遇。
窗外依旧云淡风清。
军训六天期间,断断续续读完了两本书。读第二本书的收获较大,可能和眼前的工作关系较为密切,所以书里有几句话在脑海里萦绕不断,挥之不去,兹以记之。
第一句话是张爱玲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叙述中有抒情,抒情中有议论,华美而质感,非常有王家卫电影的画面感,极度地体现了文字的表达力。我的理解就是,邂逅是偶然的,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相遇就是如此的自然而然与理所应当,这就是人生的美好与奇妙,想想人生的方方面面莫不如此。张爱玲创造的这一句和钱钟书在《围城》所说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内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人生的诸多事情莫不如此”,都道出了人生的某种尴尬和无能为力。这种的句子非有真切的体验与大智慧是无法创造出来的,所以读大家的作品就是跟随着大家的体验来整理自己的体验,吸收大家的智慧来培养自己的智慧,以此获得自己的文学想象与生活的力量。
第二句话是培根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是一句经常被学生在里引用的文字,以此来说明友谊的作用与伟大,仔细想想这句话,有不少的内涵。首先,是善良,它是前提,没有善良作为个人的前提,这句话将不能够成立,而且很可能是相反的结果;其次,是分享,它是这句话的内核,没有分享就没有效果,分享是形式也是内容,分享是孤独的'天敌,没有分享就会“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再次,是丰富,人生有快乐,更有忧愁,而且常常对忧愁的感受大于快乐的记忆,人生的丰富也就在于情感体验的丰富,没有忧愁也就无所谓快乐,人类的不少智慧往往孜孜于追求快乐规避忧愁,或者追求不悲不喜的宁静状态。岂不知,培根简简单单一句话就道出了我们面对生活中快乐与忧愁的诀窍,不逃避不虚妄,有方法可操作,这就叫智慧。
第三句话,是威廉·詹姆斯的,“人性最深刻的原则是得到赏识。”詹姆斯是哈佛大学的一名心理学教授,在有感于一次大学礼仪上学生送给他的一株杜鹃树,而道出了一个透彻人性的句子。得到赏识意味着被承认,被认可,被需要,这还是浅层次的需求满足或心理满足。其实,更多的时候得到赏识还意味着一种自我价值得到确认的优越感和存在感,根据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理论,这应该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在教育中实施鼓励教育、赏识教育是有着心理学依据的,其实某种程度上讲所谓的挫折教育、苦难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想使受教者得到赏识,只是采取方式不同罢了。心理学最伟大的地方就是一句话能道出千万人的秘密,虽然有的人承认有的人不承认,说其没有科学依据也罢,说其故弄玄虚也罢,有时候就是这么说不清楚糊里糊涂却又结结实实地存在,就像前面张爱玲的话一样,“噢,你也在这里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