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时大家都在上幼儿园。而彤彤、小菁和茜茜跟我是同班同学加邻居。那个星期天,我找出一条手帕和她们玩摸人的游戏。我来摸,她们躲。我被蒙上了眼睛,正象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小心翼翼地摸索着,生怕被什么东西给绊倒。突然,一只手重重地拍了我一下,我猛一回头,只听见茜茜在叫:“彤彤快回来,小心被抓!”原来是彤彤呀!我朝茜茜喊的那个方向跑去。我好象被一个人推了一下,摔倒在地。头重重地撞在了一块大石头上,我明显地感到头上迅速鼓起了一个大包。我摘下手帕,看到彤彤蹲在我身边,嘻皮笑脸地对我说:“对不起!对不起!”又是她!一种不明的怒火油然而生,不知哪儿来的勇气,我抬手就给彤彤一记响亮的耳光。彤彤先是一惊,然后捂着脸跑了。
后来小菁告诉我,是一个男孩撞了一下彤彤,彤彤又不小心推到了我。我很后悔。想给彤彤道个歉,却不好意思开口。过了几天,我发现彤彤好象在有意躲着我。又过了几天,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她不理我,我也不理她。
后来她搬家了,在临走前的那一天,我还是没有好意思说出那三个字。
那次的误会之所以让我这么难忘,是因为它那我失去了一份美好的友谊。
每次回国,我常看到以下情景:年轻的父母带着四五岁的孩子出来聚会,孩子完全不理会在场的人,到处乱跑,大声喧哗,父母对我讪讪一笑:“我们现在也学欧美国家,让孩子自由发展,少点儿规矩,多点儿个性。”
这种论调让我很困惑,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身上,我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看到,谈何素质呢?
欧洲是一个非常重视社交礼仪的地方。在家庭聚会上,孩子被教导要积极参与和融入交流,而当着大人的面不管不顾地玩手机是不被允许的。
我先生的家庭是个大家族,孩子众多。每次家庭聚会时,我们会给孩子们安排他们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在绝大多数时间,孩子们都必须参与亲人之间的互动。自由活动时间没到或大人没有允许,他们不能做自己的事情。
上次先生的表哥一家4口从美国回荷兰探亲,家庭聚会被安排在一家自助餐厅。表哥的大儿子,14岁的Brahim当晚想看美国队在世界杯的比赛,他爸爸却拒绝了:“我也很想看比赛,可是大家更希望和我们聊天。你可以每隔15分钟起身去看一下比分,两分钟内必须回来。”Brahim没有讨价还价,回到自己的位子上,还站起身给大家幽默地声明:“我在以后的30分钟内,身心全是大家的,可是之后,我每15分钟会去看一下美国足球队的赛况,如果谁对比分感兴趣,举手,我负责给你们更新。”
我的对面刚好是Brahim10岁的弟弟Armin,还没等我开口,孩子说话了:“蔻蔻,你更喜欢用哪种语言交流?我知道你肯定更想说中文,可是抱歉,我只会用中文说几个菜名。”接着我们用荷兰语交流,姨妈、表舅和两个姨婆开始聊宗教发展与变革对欧洲现在政体的影响。没想到Armin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提一两个问题,再讲讲美国的宗教情况。
后来我和表嫂聊天:“你们在美国住那么大的`房子,家务一定很多吧?”她说:“前几年有点儿累,不过4年前,他俩一个6岁、一个10岁的时候,就好了。他们的衣服都是自己洗、自己叠,每周一人打扫一天卫生,一人做两顿晚餐,所以一点儿也不累,因为大家都在共同分担。”
这种教养,其实是对自律和公众责任感的培养,也是一种对形式感的尊重。想想看,在一个社交场合,最重要的不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自我约束力吗?而这种能力是从耳濡目染的家教和社会环境里一点一滴学到的。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具备一些基本的礼仪和约束力,不要再说“那是欧美的自由和素质”。把放纵当自由,把任性当个性,这在任何地方都不是素质教育。
记得那次正在上课,老师正津津有味地讲课,同学们都在认真聆听,似乎一切都是那么平静、和谐。
早上我刚刚穿了件新的高领羊毛衫,突然感到脖子有一阵痒,就像是有无数条小毛毛虫在我脖子上爬来爬去,难受极了。心想:是不是我身上穿的羊毛衫的原因呢?
痒得我都顾上听课了,我咬紧牙关,还是不行,越来越痒,直钻进我的皮肤,让我整个身体都被传染了似的,就像浑身都有了可恶的跳蚤。
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忍住!做着“捶死挣扎”,没想到,老师注意到了我,观察到我的注意力并不课堂上。老师先用眼睛使劲地向我瞪了几下,然后扬了一下咳嗽,好像在提醒我:注意,要认真听讲。
同学们顺着老师的眼神,齐刷刷地盯着我看,我非常得尴尬,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赶紧挺腰直背,吐了吐舌头,老师把视线从我身上转离了,她继续讲课。
虽然,我两眼盯着黑板看,其实心思并不在上面。好痒啊,真的`好痒,我扬扬头,脖子在不停地左右摇动,手也止不住地在不停地抓挠,连身子也在扭动着,我整个人就像只大毛毛虫一样在“扭秧歌”,非常得搞怪,在一旁的同学们看了,都不禁在偷笑。
“张思为,干什么呢?站起来。”老师大声吼道,狠狠地一拍桌子,我吓了一大跳,一哆嗦,站了起来,老师朝我狠狠地撇撇嘴,“上课不听讲,还在那儿扭动,你扭什么扭啊,是不是都会了,不想学啦?”
我好想解释:“不是的,我是……”还没等我说完,就被老师无情地打断了,“你别狡辩,我不想听……”。
我低着头,心里有说不出的委屈,不知不觉眼眶也湿润了……
这个误会一直在我心里像个阴影,我好想它在一天会像冰雪一样融化。
视频的一开始像是在放一个新闻报道一样,是个离婚案。为了离婚,父母双方把两三岁的孩子丢在了法院然后引发的一切。这个案例放完之后,就开始了本视频的重点。
这个视频是一位有些名气的女星作的讲坛。她开始说了自己的作品和自己的成就,这些开始我还不太明白,原都是为了后面她所说的东西做伏笔。她也是两三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但那个时候她已经开始记事了,她记得父母总是吵骂打架,她记得父母离婚时在法院里法官问她想要跟谁,她记得很多很多。她说的一段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在法院法官问她想要跟谁的时候,她瞥眼望向父亲,她说她望向父亲的时候,她的父亲也感受到了,就立马立起身子,满眼充满了期望,期望她能选择他,但是在法院里,是她的母亲一直抱着她,保护着她,所以她选择了母亲。她说,她说出母亲的那一刻,父亲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瘫下去。这里,我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不舍和爱。但是,当时的她并不知道。
在父母离异之后,她的母亲很倔强很要强,并没有接受她父亲所给的.生活费,以至于家庭经济一直很拮据。她自己也知道这一点。当学校要学生们购买校服的时候,她知道母亲承担不起,便一直欺骗学校,后学校知道她是在说谎后,便很生气的打电话给了她的母亲,她的母亲也因此训斥了她一顿。她说她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想要报复的,报复她的父亲,给她和母亲带这样的痛苦。以至于,后她拼尽全力,让自己变强大,给母亲好的生活,也给自己一个好的报复机会。之后她所说的种种,便是她开始报复的过程了。她诬陷父亲,不领父亲对她的情,她在半夜离家出走离开父亲等等。这一切,让她的父亲失望,难过甚至绝望。
看到了这里,我的心也开始难受起。我的家庭也不是个特别完整的家庭,只是个名义上的家,我的父母在我印象中就开始吵架打架,直到四年前,他们都离开了这个家。虽然我没有像视频里的女生一样报复他们,但我的确有恨过他们。每当我看到大街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在一起逛街或者我身边朋友家里人在一起吃饭,我就会难受。他们都有自己的苦衷,我都知道。不管怎么样,他们都是我的父母。上了大学,我总是会给他们打电话,我总是想在他们那里索取些对我的关心。可能我也不是个完人,别人总是说让我怎样怎样威胁他们,可是我就是做不。
看了这和视频,我感触颇多,我更觉得父母的重要性,不管怎样,他们都是爱我们的,只是他们的爱是默默的,他们的爱是不善言辞的,我会在我可能的时间里,好好的爱他们,不让他们为我操心,做个更加独立的女生。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