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的读书会上,又一次见到了常丽华老师,听到了她的报告。她那熟悉的笑容,优美的音乐,带领孩子们走向卓越的故事,深深感染着我。常老师说:“卓越,是你们唯一的标准!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一句很霸气的话,却说尽了常老师对孩子们付出的心血。还有什么样的爱,能比得上,要孩子快乐着走向卓越呢?因水平有限,不敢盲目地去模仿常老师的做法,但常老师始终站在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孩子,给予每个孩子以平等,尊重与爱;这些都值得我学习。
陈跃红校长的课,让我耳目一新,课前与孩子们幽默的交流,课前课后,孩子们明显的进步,教学资源的挖掘,课堂上意外出现的“皇榜”,以及陈校长个人深厚的文化积累,都让我在赞叹之余,深感敬佩。这样学识渊博,触类旁通的教师,正是孩子们所向往的。
榜样的力量,给了我不断充实锻炼自己,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动力。
假期的读书会结束了,短短一天半的时间,我却感觉像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给沉闷懒散的假期生活,注入一股新鲜的空气,不断激励着我:读书,学习,积累教育智慧,不断成长,作为教师,这是一生的课题。
这本书分为七章,讲湘军如何攻占太平天国的首都,所以书名叫做《战天京》。序言里面也说了,此书成于非典时期,朋友们在北京无事可做,轮流在各家吃饭,谭伯牛在席间给大家讲湘军旧事——他是湖南人,对湘军很感兴趣。朋友里有一位出版人,觉得谭说得很好,就建议出一本书。非典时期正是互联网上各大论坛最火的时候,这本书的原稿,谭伯牛最初也发布在天涯论坛上。边写边跟网友们互动,每天写五千字,很快这本不到二十万字的书就写出来了。
这本书广为人知,全是拜“罗辑思维”的鼓吹。罗胖的推荐词摘抄如下:(姑妄看之,千万别当真)
我至今还记得整整十年前,第一次读完《战天京》时的感觉。
那是2004年,当时这本书首次出版,据我所知也是至今唯一一次出版。
当年我合上书,感觉眼前豁然打开了一个世界,再一次真切地领悟到什么叫对历史“理解之同情”。
这是一本没有态度的书,没有褒贬爱憎。作者谭伯牛像一个外科医生,冷峻地割开曾国藩人生走向巅峰的10年历史,解剖其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网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牢笼。
这本书没有迭起的高潮,没有立不世之功的荡气回肠。有的只是对书信、奏折、史料的静静爬梳。而大量的名人八卦掌故,让这本严肃史书并不乏阅读趣味。
市面上写曾国藩的书非常多,这也许是其中销量很小的一本,但却是最独特又颇值得玩味的一本。
在隐迹江湖多年之后,经过谭伯牛先生认真修订,《战天京》在罗辑思维复活了,并且独家首发两个月,目前已全部售罄,永诀江湖。
如果你购买了,我很想知道,当合拢它时,你又会发出怎样的一声浩叹……
我十多年前读本书的时候,因为是顺着谭伯牛第二本书《天下残局》读过来,所以后半部分的八卦反而是我更感兴趣的。现在看看,也许这恰恰反映出网络文字到实体书的一个显著特征——趣味性。从专业性的角度来说,《战天京》是谭伯牛的第一本作品,功力还是弱了些。
这本书里引用了很多第一手的所谓的史料,出自当事人的信件和来往公文。需要注意的是,他所引用的史料不是从故纸堆里自己扒出来的,而是别人整理好单独发行出版的。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刚好同时读止庵的《神拳考》。止庵也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写这么一本书关于义和团的泛历史类作品,他的研究方法跟谭伯牛有些共通,也是利用些现成的整理合并后的义和团史料,也引用了很多原文。使用别人编辑好的史料合集有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很方便,主题很明确。但缺点也同样明显,那就是材料往往很片面很孤立。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太平天国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内战,在当时的很多事情都与此关联,并且,从微观的角度或者“地方史”的角度影响和折射太平天国事件。但这其中的史料,因为并非直接相关,是不太可能被收录进任何史料合集的。
这个问题说到底关乎历史学研究的视角。历史研究有广度和深度。从广度来说,关于太平天国,或者说太平天国失败的很多背景,都需要考察。谭伯牛应该是已经意识到想谈“攻占天京”,必须从湘军的崛起开始,但因为他关注的重点在于湘军,所以相对而言忽视了太平天国的发展这一重要背景。其它相关的重要历史背景,比如祺祥政变也需要单独考察。从深度而言,作为一部十几年前的普及型历史作品,也没必要在历史研究的深度上苛求太多。但每个读者在阅读历史类书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研究的视角这个问题。
在做此次分享之前,我专门检索了《战天京》的读书笔记。非常有意思,十年前,关于《战天京》的读书笔记非常少,而在“罗辑思维”把这本书炒火之后,读书笔记就很多了。多数跟罗的口径一致,都在说这本书好,有些不懂的人,竟然说这本书可比《万历十五年》。我检索到的,只有一个人说,买这本书上了当。那个人是真正地正儿八经读过历史著作的,他以为《战天京》是一部严肃的著作,但读了之后吐槽说,注释怎么如此粗糙,表述怎么这么随意。关于这两点,我相信任何一个读者在阅读本书的时候应该都能体会到。
考虑到在这读《战天京》的朋友们,有部分也同时在另一个群里一起读《大门口的陌生人》。翻一下两本书的注释部分,就可以发现魏斐德的作品,所引用的史料不仅仅是第一手资料,而且很多资料的来源渠道复杂,为的就是可以相互印证。其中的巨大差异,在对比《战天京》和《神拳考》的引用后,显而易见。
当然,以蜚声中外的汉学家的作品来对比《战天京》并指出其不足,这本身就存在严重的不公平。谭伯牛是一位历史爱好者(业余研究者),《战天京》是他写的第一本书,这两个先天不足说到底也就决定了这本书不能作为严肃的历史作品来读,更不能以此为标准苛求之。另外,从成书的起源来看,这本普及性的作品来自给朋友们讲的故事,很多史料相信也是他在落到文字的时候,想尽可能地让文章严肃起来,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努力。
看了《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后,我被一个个懂得感恩、懂得孝顺的'少年深深地感动!我在泪水中听着他们的故事,他们用人类最震撼的心声,用人间最壮美的情怀让我内心荡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花!是他们用优秀的品德告诉天下人:孝心不能等,爱心不能迟!
高雨欣,今年十一岁,她八岁时父亲离她而去,妈妈又被患有精神病的舅舅砍伤右手而瘫痪,不能做事。高雨欣就成了全家人的依靠。她白天拼命地读书,每秒钟对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到了晚上,她就跟妈妈一起去卖烧烤,就算被蚊子叮得一个个玉米粒般的包,她也无暇理会。她最害怕同学们和老师们来,看见她,她怕被同学们笑话。是啊,别人家的孩子这时候都沉浸在父母的怀抱里呢,天真无邪地玩着,尽管这样,而她依然以总分400分的成绩取得了全省第一。她妈妈为了奖励她,特意给她烤了那烤过无数次却从来没舍得尝一口的香肠,她却说:“这是用来卖钱的,给妹妹和自己交学费用的。”看到这里我“哇”地一声大哭了起来。
再来看看自己,自叹不如,总是让妈妈担心,每当看见妈妈失望的表情,心里只有难过,想想同为学生,常抱怨作业太多,还经常跟妈妈顶嘴,气得妈妈胃病都犯了。以后我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1)选取的教学内容要简短、有价值;
(2)教学目标要单一、明确;
(3)学习对象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基础和学习方式。
(4)在微课制作中还要注意在时间上要考虑观看视频的学生的学段,小学段短于6分钟,在录制过程中教师语言要简洁、清晰,语速适当快些,教师尽量不要出镜,视频是给单一的学生观看所以在录制中要制造一对一的感觉。
培训学习的时间很短暂很多学习的内容还需要时间来消化接收,但是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相信在以后工作中多运用多研究慢慢熟练起来会做出更好的微课视频。
五位特级教师执教的课例体裁有所不同。魏星老师执教的是古诗《清平乐村居》,薛发根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宋运来执教的是微课程作文《急吼吼》,张敬义老师执教的是《放飞蜻蜓》,丁雪飞老师执教的翻转课堂《黄果树瀑布》。特级教师教学风格不同,课堂上精彩不断。魏老师扎实幽默,张老师循循善诱,宋老师激情四射,薛老师厚实稳重,丁老师清新有活力。五位老师的教学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中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奥妙。但是,五位特级教师又同时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坚守不变的东西。
1、师生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的地位。
教师只在有疑难处点拨,学生始终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如薛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这篇课文的难点是懂得剪枝的学问中蕴含的道理。薛老师教学此部分时水到渠成把教学的难点化解,学生很容易的懂得了道理。整节课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重点,教师只在重点、难点处稍做点拨,充分显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2、充分体现语文课学习中语用的教学。
魏星老师执教的古诗《清平乐村居》,魏老师指导学生从理解难懂的字义、诗句意思,了解作者入手,循循善诱,老师不断引导学生走进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了解诗中蕴含的作者情感,引领学生渐渐进入诗的境界。看似简单的一首词,却在魏老师的引导下,上出了厚实的语文味道。整节课学生动口、动笔贯穿始终,体现了新课标倡导下的语文课教学重视“语用”的思想。宋运来老师的《急吼吼》、薛发根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都有引导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习得语言文字的能力。
3.课堂教学扎实、有效、生动、幽默。
课文朗读的指导,品味词语的教学、概括课文内容、以及体味写法、练笔训练等无不体现了扎实、有效的特点。老师们朴实、扎实、真实的课堂教学效果,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文字训练原点的思想,给与会老师留下了有益的思考。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技能等。
持有旋转烤肉式认识论(灌输、堆砌知识的父母认为,多记住一些东西是很重要的。在他们眼里,小孩尽可能高效地掌握海量的知识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父母、亲人仅单纯对孩子记住的诗歌、单词等大加赞赏,甚至给予物质奖励,而不去鼓励孩子去探究和发现更深层的知识,长此以往,小孩慢慢地开始觉得,相比于做自己喜欢的事,用语言记录并记住大量的知识片段更为重要。这样一来,小孩从小就习惯了要记住学到的东西,并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却丢失了与生俱来的自主发现的能力。
我们大部分父母,都停留在对孩子灌输、堆砌知识的层面上,因为我们本身已经习惯于用“系统1”对待几乎任何事,对各种信息、知识不予思索,或被动接受,或充耳不闻,没有能力对其进行消化分析,新知识不能在我们已僵化的系统中进行动态更新。
而持有探究性认识论的探究者,针对各种各样的现象,会主动提出“为什么”,主动去发现知识,去使用知识,让它成为自己身体和系统的一部分,并和系统共同变化。探究者的培养,基本上也是从如何培养这样的认识论开始的。
如果父母本身就是持有探究性认识论的探究者,那么小孩持有同样认识论的可能性会很高。那些不关注自己的小孩,认为好的、值得期待的培养方法只有一种的父母,与那些细心观察小孩,与小孩共同成长,并思考更好的(不是最好的途径的父母,育儿的方法自然大相径庭。
所以,父母必须做到亲自积累探究经验,品味其中的乐趣,并使之成为习惯。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