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洛阳名吃,最最有名的就是浆面条了。洛阳浆面条,做法简单,味道美、易于消化,因而自古以来流传不衰,成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地方名食。
浆面条的主料是面条,但配料很关键。因为煮浆面条的水不是常用的清水,而是一种特制的面浆,所以做浆尤其重要。浆水做得如何,决定浆面条质量的好坏,也说明主妇烹调手艺的高低。
制作洛阳浆面条的豆浆以绿豆浆为上品。洛阳城内有专门制作酸浆的作坊。做浆时,先把绿豆或豌豆用水浸泡,膨胀后放在石磨上磨成粗浆,用纱布过滤去渣,然后放在盆中或罐里。一两天后,浆水发酵变酸,方可用来煮面条。
在做洛阳浆面条时,先把酸浆倒在锅里煮至开锅,期间,浆水表层会泛起一层白沫。这时,要用筷子或勺子轻轻打浆,至浆沫消失、酸浆变得细腻光滑时再放入香油、五香粉等调料。浆水煮沸时,把面条下锅,再放入盐、葱、姜、花生、芝麻、黄豆、芹菜等调料,然后将面条煮熟即可。
喜欢吃辣一点的有三种选择,一是大蒜瓣生啃,二是辣椒油搅拌,三是本地土产,韭花辣子酱,这尤以韭花辣子酱为最佳了。
浆面条在洛阳的发展历史年数久远,已无法考证。关于浆面条的来历,曾经有这种说法:当年,刘秀被王莽追***,走投无路、饥寒交迫,见到一个浆房就进去想找点吃的。可房里没有人,也没有食物,只有几把干面条,缸子里还有绿豆磨的浆水,但是已经放酸了。他也顾不了许多,就舀了几瓢酸浆,把现有的干面条和菜叶、干豆统统都放到锅里煮。面条煮熟了,当他打开锅盖就闻到了泛着淡淡酸气的面条,于是他就狼吞虎咽的全部吃完了,以至于当了皇帝还总想着当年的浆面条,所以御宴中就有了浆面条这道菜,流传至今。
不要小看浆面条只是一种普普通通的面条。其实,在他的身上既有中华儿女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有中华儿女在黑暗面前永不低头的勇敢精神!
符号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比如,写作文时要用到标点符号,做数学题时要用到运算符号……其实,我们的城市、国家也有自己独特的符号。
就拿我的家乡洛阳来说,龙门石窟、洛阳水席、牡丹花……都是洛阳的符号。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洛阳的牡丹花。
牡丹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洛阳又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洛阳牡丹甲天下!这句话说得可真不错。看,洛阳的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艳,有红、白、紫、蓝、黄、绿、黑及复色九大色系,十种花型,一千多个品种。牡丹花看起来十分大气、富贵,确实有一种百花之王的气概。人们看到这么美的牡丹花,都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哇!不愧为花中之王!这时,我又想起那句“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拥有天下闻名的牡丹花,是我们洛阳的骄傲。每年的牡丹花会不仅给国内外的游人提供了赏花游玩的机会,还促进了洛阳的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洛阳种植研发牡丹的基地大型的有王城公园、洛阳牡丹园、神舟牡丹园、国家牡丹园等。牡丹花开时节,无论到哪个园,都是花海人潮。你看,各色牡丹竞相开放,粉的像霞,白的像云,黄的像金,绿的像翡翠,煞是好看!再看,观赏的人摩肩接踵,欢声笑语,每一处都留下了人与花的倩影。到了晚上,洛阳的大街小巷,特别是老城八角楼金街,灯火辉煌,各色小吃摊位上人头攒动,各种娱乐场所笑声不断,真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以它特有的富丽、华贵和丰茂,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所以牡丹不仅被命名为洛阳的市花,还是我国的国花。身为洛阳人,我们以牡丹为自豪,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保护,保护属于我们洛阳的特殊符号。
今天,爸爸带我和姐姐去洛阳旅游。
我们先去了猕猴乐园,我们看了猕猴嗑瓜子,打篮球,骑自行车。
牡丹是重点,别名洛阳花、谷雨花等,我国以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它高1--2米,老干可达3米。叶互生,二回三出羽状复叶。花单瓣至重瓣。一般各种花冠直径15--30厘米。花色有红、粉、黄、白、绿、紫等。……花期四月上中旬。牡丹性宜凉爽,畏炎热,喜燥忌湿,原产我国西北,栽培历史久远。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多生产牡丹,牡丹花风姿卓绝,形大艳美,仪态万方,色香俱全,观赏价值极高,在我国传统古典园林广为栽培。
传说是唐后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唯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一愁,遂将牡丹贬之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更激怒了皇后,就派人去烧死牡丹,第二年春天,牡丹反而开得更艳,因为这种牡丹在烈火中焦心刚,矢志不移,人们赞它为“焦骨牡丹”。后来经过洛阳人的精心培育,花儿更红更艳了,所以后人起名叫“洛阳红”。
第二天早上,我们来到了小沟背,那里是女娲补天的地方,刚进去你可以看到女娲皇抱着一个孩子,我们去了银峡、仙人滩、八卦亭、独木桥、飞燕桥、通天河、禹王床、南天门、七叠瀑、当然了,还有娲皇庙。
那里有五彩石,只要在阳光的照耀下特别显眼。
旅游真好呀!
走在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我想知道洛阳人以前怎么生活的,就向爸爸、爷爷请教。
爸爸说:那时候走在大街上,满眼都是穿着黑色、蓝色和白色衣服的人。衣服的式样,大家基本一样。男男女女穿同样的衣服,有时看背影根本分不清男女。家里小孩多的时候,衣服就是老大穿新衣、老二穿旧衣,然后老三、老四继续捡旧衣穿,大人很少为小孩重新做新衣服。为此,我们家还闹了个笑话,据说我的姑姑小的时候都是捡爸爸的衣服穿,有一次,姑姑走丢了,全家人四处寻找,明明是个小姑娘,可捡到的人家却说捡了一个小男孩,好笑吗?
现在可是大不一样了:近年来,城市居民的衣着,早已突破了颜色单调、式样单一的旧格调,人们的衣服变得丰富多彩,穿衣已由过去单纯为了防寒、取暖向着美化生活方向发展。大街上很少能够看到穿同样衣服的人。
爷爷讲:以前的人很少吃肉,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买一点好吃的,平常米面吃的多一些,每顿饭做菜很少,饭菜花样很少。爷爷讲了个他们那时候一日三餐的笑话,说:“早上吃窝窝头,中午吃狼带帽、晚上换个样改吃没底蒸馍。”我好奇的问:““狼带帽”和“没底蒸馍”是什么东西,好吃吗?”爷爷笑着解开了谜底,原来都是窝窝头!一日三餐吃一样的东西。现在,餐桌上的东西早就不一样了,越来越丰富。一天不吃肉,我就感觉浑身没劲。嗨,真不知道,他们那时候是怎么过来的?
洛阳人的变化真大呀!生活在幸福的现代社会,我为自己每天可以穿不同的衣服而高兴,为每天可以吃不同的美食而欢呼。今日的幸福是由你们长辈辛勤劳动得来的,感谢你们爷爷、奶奶、爸爸、明妈妈!我会努力学知识、长本领,把洛阳建设的更加美好!
洛阳有三绝,分别是龙门石窟、洛阳牡丹和洛阳燕菜。这天,我们一行人满怀激动的心情去参观了国家五A级风景区龙门石窟。
那么什么是石窟呢?所谓石窟,就是在岩石山壁上开凿的洞窟,再在洞壁上雕刻精美的佛像。这些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结晶,几千年来,让世人赞叹。
从入口向石窟的方向出发,因为是早上,又有伊水河从石窟边静静流过,心情当然是很好了。龙门石窟有上百个洞窟,但如果看了龙门石窟的五大之最,你肯定会感到惊叹。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最丑的佛。最丑的佛像其实就是弥勒佛。在武则天当皇帝的这段期间,她一直说自己是弥勒佛的化身。她的大臣为了讨好她,派人修了这尊佛像。但这时,武则天因太老,将要病逝,于是,工匠们以飞快的速度修建,因此造成佛像比例不均匀。当佛像还有一半没修好时,探子来报:别修了,老太太已经驾崩了!工匠们一听,便拿起工具回家了。听了导游讲的故事,我们又看了一眼佛像,又哈哈大笑起来。接着,我们又看了最美的佛像观音菩萨,她身长才85厘米,身子扭成优美的S型,她左手将垂柳搭在肩上,右手提净瓶,体态悠闲。人们称她是八小时以外的菩萨。可惜的是,这位女菩萨美丽的脸庞被八国联军毁掉了,于是,人们又称她为东方维纳斯。听完了这个故事,遗憾和遐想在我心中。要是女菩萨的脸庞还在,那该多好啊!随后,我们又看了万佛洞,这里佛像最多,有好几万个呢!虽然这里的佛像多,但个个都十分精致,这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啊!
在万佛洞中,最小的佛像只有2厘米,我从心底佩服那些古人们,佩服古人们的心血和智慧!龙门石窟,古代石雕艺术的结晶,世界顶尖级的文化遗产,我们不得不向你致敬。
今年春天的一个周末,我和妈妈,大姨,姐姐,弟弟等一行八人一起到洛阳游玩。
首先,我们来到了王城公园。这儿的人可真多呀!公园的门口排满了等着进园的游人,放眼望去,可真是人山人海了。经过半小时的等待,导游总算买好了门票,我们排着队伍终于挤进了公园。
公园里的牡丹可真多呀,真是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红的、粉的、紫的、绿的、白的、黑的,有的花瓣层层叠叠、又大又饱满,仿佛是美丽的贵妇人;有的花瓣单薄稀疏,随风摇曳,好像是轻盈的少女在翩翩起舞。无论哪一种都是那么的美丽、娇艳,使人流连忘返。
走过牡丹园,我们来到了动物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鸟类:彩色的鹦鹉,娇嫩的黄雀,白色的丹顶鹤,高傲的白天鹅。然后我们又见到了活泼可爱的猴子,笨拙的黑熊、棕熊,美丽的绿孔雀等等。我最喜欢的是长颈鹿了,它高大的身材,长长的脖子,昂首挺胸,神态高雅,宛如一位英俊挺拔的王子。我拿胡萝卜去喂它,它温顺地低下头,伸出舌头轻轻一舔,胡萝卜就一点一点吃进了它的嘴里,太好玩了!然后,我又看到了高壮的大象,它真好像是一堵灰色的墙立在眼前呢。它全身布满了褶皱,大大的耳朵好像两把扇子似的盖住了整张脸,它的脚掌足有半尺厚,脚趾几乎挨不着地,长长的鼻子自然下垂着,吃东西时,就用鼻子把食物卷起来灵巧地送进嘴里,太有趣了。接着,我们竟然看到了国宝大熊猫,只见它圆滚滚的身子黑白相间,憨态可掬,煞是可爱。
最后一站,我们到了海洋馆,见到了各种各样的鱼类和海洋生物:凶猛的鲨鱼、七彩的热带鱼、硕大的海龟、精灵般的水母、美丽的珊瑚、海星、海马,还有海狮和海豹等等,哇,我居然还看到了可爱的小企鹅!
这次旅游不但使我放飞心情,而且使我眼界大开,真是一次有益又快乐的旅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