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火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长江,黄河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有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舞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享誉世界的万园之园化成一片灰烬。
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占地约三百五十多公顷,历经三代皇帝,约150多年造成。圆明园的文物,珍宝更是不可估量的,数不胜数。可是在1860年的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把圆明园的东西全部掠走。10月18是和19日,侵略者火烧圆明园,大火连烧三天三夜。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再也没有昔日的辉煌,被毁灭了。
火烧圆明园说明了:帝国主义无视中国人民的尊严,掠走圆明园大量的财宝,毁灭圆明园的'奇花异草,毁灭了圆明园的三山五园。为了掩饰罪行,他们一把火烧圆明园。
如今的圆明园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这是中国人民的耻辱,是个刺眼的教训。中国人民站起了!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必须牢记这个血的教训。
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现在的国与国不再弥漫着战争硝烟,而是友好的交流。但是圆明园被劫的中国历史,是世界上一次重大灾难。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就应该好好学习,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小时侯,爸爸常对我说:“一百多年前,有一座旷世园林,圆明园》”现在,我有幸在语文书中进入了这座皇家园林。
读完这篇文章,感受就是两个字:无比愤怒。我之所以要无比愤怒,是因为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英法联军的猖狂。我无比愤怒的是清朝皇帝的无能,只在的迷雾中寻求安慰;我无比愤怒的是清朝皇帝的愚笨,不以科学为先驱,改善自己那落后的武器;我无比愤怒的是清朝皇帝的昏庸,外面的战士在浴血奋战,自己却依然过着迷滥的生活,没有觉醒,不把洋枪大炮搬出来。我还无比愤怒的是英法联军的猖狂,在圆明园内任意抢劫,随意破坏;我还无比愤怒的是英法联军的心,他们难道一点也不知道着些被破坏的是多么珍贵的历史文物吗?我有太多太多的无比愤怒还没有抒发出来。英法联军他们这群连猪狗都不如的混蛋,他们烧掉的是什么?仅仅是一座圆明园吗?他们烧掉的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们烧掉的是两代人辛勤劳动的汗水!而这些在三天三夜之间就没有了,没有了,全部没有了!
一座有100多组景观,近1000座宫殿的皇家园林在大火的焚烧下化成了灰烬。为什么?因为一个真理:落后就要挨打。英法联军装备着先进的来复枪和连发枪,而清军的武器依然是弓箭和腰刀,他们手中的抬枪和鸟枪太原始了,连招架之力都没有。可以说这是两个世纪前横扫欧洲的骑兵们最后的挽歌。
想想现在,我们国家虽然是个强国,但仍有许多国家正虎视眈眈地看着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如果我们贪生怕死,不团结,那么中国迟早要灭亡的。要想不败,就得让科技走在世界的最前端。中国人还要视死如归,要团结。
圆明园虽然毁灭了,但爱国之心永远不会毁灭。如果每个人都能为祖国作出贡献,那中国才会变成真正的强国。
圆明园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宏伟,最著名的皇家园林,占地面积高达三百五十多公顷,是浓缩最具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的特点。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谁不想去看那全世界万众瞩目的万园之园——圆明园那具有中国特色的亭台楼阁和充满着欧陆风情别具一格的殿堂,奇花异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然而,这只是幻想,这一奇迹已经不复存在了。一八六零年,怀着狼子野心的英法联军肆意践踏我国领土,入侵我国首都北京,无视中华民族的尊严,亲眼目睹了它们进军圆明园。它们把圆明园抢劫一空,把各种珍贵的历史文物和金银财宝统统掠走。后来为了销毁罪证,竟放火烧了圆明园,只剩下几根残柱和一望无际的荒漠上的枯枝败叶。
这些可恶的侵略者,横行霸道,为所欲为。不仅残***百姓,还任意销毁我国建筑物。把我们中华民族搞的昏天暗地,啊!这一切的一切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在落后的旧中国里,这样的耻辱也何止一次呢?兼职多的数不胜数。不断有狡诈的敌人来侵入我国宝贵的领土。圆明园的毁灭就是留给后人的一次血的教训,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深仇大恨。如果忘记了,就等于背叛,就是汉奸走狗。如今,国家强盛了,成为世界一方的雄狮,再也没有人来侵略我们的国家,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巨龙腾飞了!
我们要把圆明园的毁灭的屈辱牢记在心,掌握知识,锻炼身体,培养品格,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赞可夫认为“阅读课的任务在于诉诸学生情绪、感情与激情,使他们学会思考,自己做出结论”。我们大家都知道教学活动是个情感的交流过程,需要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只有师生情感能和谐地得以沟通、交流,才能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种因素在情感这一“主线”引导下,成为活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说得好:“激情、热情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是啊,“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情感对少年儿童学习过程影响的重要。执教老师用她炽热的感情,带领我们一起“进入角色”与作者和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们都知道在新课程实施下的今天,发展是学习的目的,教学是发展的手段。老师的教学就真正做到了情知交融和谐发展。在这节课上,我感受了主动进入角色的情感体验。我们和学生一起在她的情感伴学下,主动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朗读”、“讨论”、“练习”三大块上。如老师问“圆明园如何被毁灭?什么被毁灭?”时,我作为听课教师便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仿佛自己是位学生,和他们一起争论,一起研讨……身临其境,忘情学习。
在这节课上,我慨叹老师的以情导学,加深师生间的情感体验。
这样一篇深沉的课文,我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老师竟以趣入境:创设记忆情境——开头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经历,通过生活中的测量来说明圆明园的面积之大,通过“加一百米、二百米……”的依次顺序,产生情感体验,体验圆明园的大;设定模拟情境——为了加深学生对外来侵略的愤慨,老师放了一段录像,问学生“拿走的是什么?运走的是什么?毁坏的是什么?焚烧的又是什么?”突出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增强对八国联军的愤恨,从而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语言想象情境——在老师形象化语言作用下,学生通过想象、记忆进入特定的语境。如:老师问学生:“来到圆明园废墟,你会想到什么?”(与书上图联系)学生在老师的手势、表情指导下,通过想象、兴趣的诱发,回答出令教师满意的回答。“落后就要挨打……”
老师教学注重情感的渗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并在大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充分发挥文章的感染作用中,引导学生从整体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运用有形、有声、有情的情境,将听课教师和学生带入学习场景。
在这节课上,我感受了老师的激情澎湃,以情激情,以情动情:
老师从教材实际出发,发掘到教材中的情知结合点,抓住精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思维,激发兴趣。她指引学生“曲径通幽”,设问抓关键,有思考性、情趣性,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求索,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趣味无穷。如在教“英法联军如何毁灭圆明园”时,老师强调“拿走的…拿不动的…实在运不走的”句式,接着让同学层层剥笋,联系课文仔细推敲,理解“八国联军”拿走、运走、毁坏、焚烧的各是什么?这样做,会导致怎样的后果?由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带动起学生的情感因素。说实在的这些离不开老师自身对课文的反复揣摩,离不开她自身先“入境”,然后“入得深切,出得活脱”钻研。课上,通过表情、手势、目光等体现出来,以感染学生。正是老师运用自己备课中的情来激发学生文字理解中得情,才达到了“形真、情深、意远、理念寓于其中”的效果:
你看老师吟诵中激情:通过语句的长短,声调的高低、缓急、顿挫的变化让我们感到情感的脉搏在流淌,引起内心的共鸣。她让学生朗读第五小节时,抓住“凡是、任意、实在、统统、三千多”等词,通过“生读、生自我评价、师范读、师生齐读”等方式,让自身的胸中之情,流淌到学生心中,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仿佛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读出感情来。
你听老师悟理中析情:老师引导学生将课文中感性的上升到理性,让情感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从情到理的一种“升华”,达到情与理的统一。让学生分析过园林、建筑、文物之后,她让学生想“来到废墟,想到什么”,最后总结发言,得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让惨痛的悲剧重演,不让屈辱的历史重现”,情理综合,意犹未尽。
在这节课上,我体验了老师创设的和谐民主教学气氛: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需要情感的交融,气氛的和谐。老师特别强调信息的反馈,入情入境的效果。反馈信息越及时越好。课堂上她注意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及时调整。如:“第一排同学答不上”,老师及时调动第二排学生,使生“会文明理”,达到双方情感的交融。因此,在教学中应运用有形、有声、有情的情境,来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从而加深对科文的理解,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能力,发展情感。
老师在教学中以“呈现情境——激活兴趣——组织教学——总结评价”,优化教学过程。然后通过对情感的点拨,使学生逐渐“感知表象——发现规律——讨论问题——巩固练习”,含蓄蕴藉。整个语文课犹如一支动人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缭绕。因而,可以说:情知统一,融溶一体,难有泾渭之分,美哉美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