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一望无际的大道上,有一股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暗中推动着我们向未来前移。这究竟是什么呢?如此的的温暖,温暖着我们纯洁的心灵,照亮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是爱,是无人不晓得爱,他就在我们身边,每当我们发现它时,就会感到无比快乐。
儿时,把身边的人为我所付出的爱,总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的长大,才明白,我错了,其实在生活中“爱”就在我们身边。
爱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他在我们心中却是完整的。爱分为多种:友爱、社会中的爱……隐藏于心的爱—父爱、花样百出的爱—母爱。爱是多姿多彩的。
打开记忆的窗户,同学为了使我们弄懂难题给我讲得天翻地覆;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成绩使他(她自己双鬓却添了些白发;雨天父亲为我们打伞而无情的雨水打湿的却是父亲;在早晨母亲早早的为我做好饭菜,等我们一起床就可以吃上可口的饭菜。生活总是这样,受苦受累的总是爱我们的人,而我们总是“浸泡”于“爱”之中,使我感到爱是伟大的。至此以后我留心每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每次都有重大发现,从中感受爱的力量。
爱究竟为何物?爱就是朋友间的信任、集体间的团结努力、同学间的互相理解,绝望时的希望之火,同时,也是付出……爱是伟大的,只有真心的爱才能打动“观众,”但爱并不需要经历大风大雨才能被发现,让我们握起爱之笔,画出爱的色彩写出爱的片段。只要用心,爱就在周围,周围的每一个角落,因为,爱就在身边!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
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们知道:只有同学们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
记得六一节前夕,班级要举行联欢会,大家踊跃报名参与。在布置教室时,许多同学不得不借助同学们的桌子、凳子。本以为有人会三下五下直接跳到桌子上,可是同学们却不约而同从别处拿来一张张旧报纸铺到桌上,之后再小心翼翼的站上去,临下来时还将桌子擦一遍又一遍再放回原处……
看到这一幕,我感动许久,也思考很长时间,一直以来,人们把文明看得很重。文明,其实就只有一张纸的厚度,甚至只是一句话的感动。一句“你好”,绽放你我的笑容;一声“对不起”,融释心中的冰雪;一句“您先请”,换得他人的赞许;一语“我帮你”,架起心灵的沟通……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文明,就没有基本的道德标准,那我们纵然拥有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人对已对社会又有何用?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清洁环境,文明校园,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文明礼仪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冰冷生硬,它离我们很近很近。记得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南开大学校长在镜子上写一句箴言:面必争,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装。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仪表起码必须符合学校的气氛和学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体的仪表,是对老师同学的一种尊重。
同学们,文明礼仪是人类社会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学识水平,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资本。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形成,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形象礼仪不仅涉及个人的自身形象,而且事关学校社会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所以,从现在开始,从校园开始,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七中开满文明之花。
如果你失去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金钱,你同样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做人的真谛。
文明礼仪,在举手投足间,在日常生活中。让我们在一次次积累中养成习惯,让我们在一次次积累中走向成功!
读了金正昆教授的(服务礼仪)后,做为一个刚刚踏入社会事业的后辈,对于“做人”和“礼仪”我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我深刻地体会到,做为一个社会新人,仅仅自尊自信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我也做了许多深入的思考。
中国乃礼仪之邦,衣食足而知礼仪。那么,什么是礼仪呢?金教授认为,“礼仪者,履也”,照(说文解字)的说法,礼就是车轮压的印,即前人定的规矩、家法和行规,做人的规则。比如说公共场所不宜高声喧哗,会尝影院不宜接听手机。金教授指出,荀子讲“礼者,养也”,“礼由心生”,一个具有良好文明意识的现代人,礼是必备的基本教养,必须表里如一。“文明礼貌服务,怎么对待别人?那就要做到‘待客三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不仅要形式美而且是心灵美。”礼仪就在我们身边,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很重要的。金教授称,“有道德才能高尚,有修养才能文明。”讲礼仪要有阳光的心态,学会理解、欣赏别人、包容别人,而非挑剔别人,有容乃大;因为世界不完美、世界觉有多样性,“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礼者,敬也”,懂得尊重别人、尊重自己,每个人都是天使,这样生活、工作就会变得美丽可爱。
大致上礼仪所体现的就是尊重。我自己认为尊重又分为自尊和尊他。而自尊又包含了二个层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可以说,礼仪已经渗透到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并已滋养着这个神圣而伟大的民族不断地前进,不断地超越。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当我面对眼前一双双纯洁无暇的双眼,一张张稚嫩单纯的笑脸时,我不禁在脑海中提出了疑问:亲爱的孩子,我该赋予你什么样的知识,才能让你终身受用?
那段关于习惯的大家早已耳熟能详:
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要“播种”,可是,有谁真正思考过该如何“播种”,而《佩蓉教孩子学礼仪》这本书有如甘露,读来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与一般的礼仪书不同,本书不是告诉读者如何做才得体,而是先要培养正确的观念和态度,然后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这样,它们就会成为人生命的一部分,浑然天成了。
俗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一本教孩子如何在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特殊场合下举止得体的礼仪书,包括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礼仪。
作为父母、老师,总想给自己的孩子、学生提供一个避风港,或是为孩子提供一个保护的屏障。但是,雏鹰终有一天需要独自去翱翔蓝天,面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场景和场合,没有了老师的叮咛,失去了父母的提醒,他们会变得不知所措,无法应对。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品格篇、家庭篇、学校篇、社交篇、特殊场合下的礼仪和附录,涉及到了孩子健康成长的各个方面。
我特别欣赏蒋佩蓉女士的观点,她认为礼仪、礼节如果缺少心灵的参与则都是空谈,只有我们帮孩子从内心深处去触摸做事的准线,将内心的位置摆正了,那孩子外在的表现才能与内心的世界相得益彰。她主张教孩子礼仪首先要“心”开始,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礼仪,才能传递着生命之间的彼此尊重和欣赏。
印象比较深的是谈论“真正的淑女”这一章节,作者认为成为一个真正的淑女始于自尊自重,并要欣赏那些使她有别于异性特质,要做到衣着端庄,谈吐温和开放,乐于助人,言语亲切,善待弱者和儿童,说话算数,好客。这些文字读来朗朗上口,亲切自然,读之不可不称之为一种享受,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
阅读此书后,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实,教育无捷径。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纵观自己的学生已经众多的典型案例。我们会发现那些品格高尚、有杰出表现的`孩子,透过他们身后的家庭,总能看到父母的身体力行,亲作表率。也能看到老师辛勤的汗水,无私的付出以及科学的方法。
对照自己日常的行为,才发现自己需要弥补和改进的地方还实在是太多太多。这本书也给我自己好好上了一课,它促使我必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我来说,这也是重要的一课。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孔融让梨,尊长爱幼被传为美谈;岳飞问路,颇知礼节,才得以校场比武,骑马夺天下;程门立雪更是尊敬师长的典范。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而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继承人,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使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名副其实,发扬光大。文明礼仪并不是口号,它处处可见,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们所忽略。
所以我们要把文明礼仪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首先,从个人做起,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等。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从仪容仪表说,要求整洁干净:表情神态要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微笑;谈吐要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着装要干净、整洁、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蓬勃向上的风采。
其次,在公共场所注意礼仪。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秩序也是守礼仪的一个表现。如果有人不懂礼仪搞破坏,容易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危害。第三,我们要谦恭礼让。谦恭礼让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有谦虚的态度,尊重别人,对人恭敬,懂得礼貌,谦恭礼让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谦恭礼让能与别人友好相处,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友谊和帮助。“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四岁的孔融把大梨让给哥哥和弟弟吃,而自己却吃小的。这正说明虽然年幼但礼仪却不该短缺。还有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失,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著名文学家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让我们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重视礼仪。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逐步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成为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
社会正在进步,时代正在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正在提高。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我们就必须讲礼仪,有着高素质才能跨进新世纪的门槛,成为一个合格的新时代公民。
古人云:“自修齐,至治平”。不错,要干大事,就必须先学好礼仪。罗曼·罗兰也说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正在接受着知识教育,更应该知书达理、举止文明、谈吐得体,提高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样才能学好知识,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合格小公民,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像普列汉若夫所说的“道德的基础并不是对个人的幸福的追求,煞是整体的幸福,即对部落、民族、阶级、人类的幸福的追求。”
“孔融让梨”——一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故事。四岁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为他懂得谦让,懂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懂得使别人快乐,懂得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他虽然还是一个乳臭未***孩子,但是他的那种精神足以让人敬佩一生。比那些满腹经文,却只懂得空说,不会实做的大人要强百倍。这件小事之所以会被后人所传颂赞扬,就是因为四岁的孔融做到道德礼仪。如果一个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礼仪的人,那他也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
处的人。因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道德的缺陷。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会自夸自大,相反一个无修养、无道德的人,将会到处炫耀自己的功勋。就像宣永光所说的那样“无道德,是狗材。无知识无道德,是弃材。既无知识又无道德反自以为有知识有道德,是***材。”
所以说,一个有高素质、有道德,懂礼仪的人,必定会引来旁人的赞许和祝福。即使你再怎么不出众,但是你那处处为人民着想,毫无怨恨、纯真的神情,足以让人记住你的名字、记住你这个人。在一个穷困潦倒的乞丐面前,你只要伸进口袋,拿出十分之一或者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钱给他,就会在他心中默默的为你祝福。在一个已经失去勇气活下去的人面前,你或许只要给他一个对生活充满快乐的微笑,说一句激励他的话,那么就会令他充满对生的希望。在这一瞬间,你的面容也将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在生活中,很多不经意间发生的事,足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礼仪文化,哪怕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一个很小很小的动作。
文明礼仪,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身为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我们虽小,但我们也是一名合格的小公民,懂得的事情、道理也不断多,甚至已超过一些大人。当然,我们就更应该懂法律、爱祖国、尊师长、礼待人。所以,生活处处有礼仪。我们不仅要在一方面做到文明礼仪,更要在多方面做到文明礼仪。在校园,在家中,在各种公共场所,都不要忘记礼仪。文明礼仪不是靠一个人遵守的,它靠的是我们大家,一个集体,只要人人都遵守礼仪,讲道德,那么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而一个不讲文明礼仪的人,也将跟不上潮流,被社会所淘汰。在学校,我们应该做到尊敬师长,认真听讲,和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回到家应该孝敬父母,要懂得感恩。在一些公共场所应该讲秩序、举止文明、轻声细语。我们还要爱护花草树木,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生命。能以“谦”、“俭”、“劳”三字为立身之本,而补余之不足。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流传到遥远的后世。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把文明礼仪深深地刻在心中,争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成为一个新世纪的公民。利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共同创建一个美好的社会。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