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问题,如果是你的话,你该如何回答?
一部份人应该会选择让火车改道,开过那条废弃的铁轨,为了救更多的孩子,只好让一个小孩牺牲。正所谓的“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而且在出于道德和情感,也应该那样做,还不错,一个自我牺牲主义的人。
但是,在对于那个在废弃的铁轨上玩耍的小孩来说,是多么悲惨的命运!只是自己隋便地在一个地方玩,却把自己的生命给玩完了!
于是,便有一些“反动派”为了同情那个在废弃轨道上的孩子,作出了让所有人都无法接受的.选择,让那群孩子的生命换来那个孩子的生命。事实作证,这是不可行的。
这时,又有一些比较聪明的人说,他们会想办法让火车停下来。这个方法看上去还不错,但是,紧跟着又有一大串问题蹦出来了。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有什么直接又干脆的方法可以让火车停下来呢?即使停下来了,你又一定要跟火车司机说明情况,还要做其它一些小问题的调整,那就会浪费一段时间,如果这列火车的来回时间出了差错,那又会造成多少人的不便呀!所以,这个方法也不是完全行得通的。
就在我们看似全面地分析这道题时,许多人矛盾了。而且,在这当中,我们忽略了一个小问题,那就是——那个在废弃轨道上玩耍的孩子的决定是正确的。也就是说,那个孩子认为,在废弃的轨道上玩耍,火车是不会使过来的。他选择了一个安全的地方玩耍。
然而,这两种处境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少数人往往要为多数人的利益作出牺牲,即使多数人是错的。
但是,公众的利益应该以怎样的原则去维护?是保护错误的大多数?还是站在正确的少数人一方?这是一个让理智和感情相互交织,相互斗争的难题。而解决这个难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遵从规则,这不但维护了公众利益,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避免人们今后的错误。
回到那个问题,出题的批评家朱力安说,他不会让火车改道,让火车按正常轨道行驶。因为在正在使用的铁轨上玩耍的孩子会很警觉,在听到火车的汽笛时就会很快跑开。而如果让火车改道,那个孤独的孩子会必死无疑。因为他认为,火车是绝不会从那条废弃的轨道上经过。
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确,别人的错误应该让他们自己为他们的错误承担后果,我们要做的是宽容,而不是折磨自己。
我们想要在生活中开心快乐,就必须正确的看待这个社会,我们可以做到大度,做到体谅,因为我们可以拥有宽广的胸怀。不过我们也不能只认定宽容,要就事论事,凡事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不必谈论宽容,如果对方实在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自己的底线,那么大可不必跟这种人讲道理。
社会是矛盾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族里,避免不了很多争执,因为牵扯到利益,牵扯到竞争,所以宽容在这个时候便是很重要的,宽容可大可小,有时候它只能让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好如初,但是放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就不单单的只是个人问题了。中国是个和平主义国家,不像其他国家,有的一直都在战争中生存,没有宽容,没有道理,是多么的残忍和血腥,所以我们要珍惜我们的生活,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就算不给国家和社会谋取福利,至少不能添乱,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把身边自己不满意的人和事都拒之于外,这样是最不可行的,
古代的人们都知道仁义,我们现在接受过高等教育,难道就该丢前辈们的脸吗。伟大的圣人孔子提倡仁义,就是教我们凡事都要人情化,宽容便是最完美的灭火器,只有我们大家都互相宽容,互相为他人着想,那么和谐的社会便很快就能够构建了。并且我们现在不是正迈向小康社会吗,我们的经济生活水平上升了,难道不应该把自己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也提升提升吗。
对别人的宽容,也是对自己的宽容,与其揪着别人的错误不放,自己还因为这件事烦心,不如放心来让别人改正,自己也不必再烦心,而且大家都会有所了解,这不是很好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更何况是自己认识的人呢,大家同在一片天空下,相处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时间,我们又何尝不去宽容的对待他人呢?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谁都有犯错的时候,要是某天我们犯错了,别人也是抓着我们的错误不放,那么我们的心里面会高兴吗?宽容不是对一个人,他对双方都有好处,别人看见你这个人不斤斤计较,那么大家都喜欢和你交朋友,这不是很好的为人处事吗。
宽容有时候也能够挽回一个人的命运,很多时候只需要一个眼神,一句话,就可以让对方从头再来,不必为此事耿耿于怀,我们又何必一直纠结,再说好习惯都是慢慢培养起来的,我们也需要给别人多一点的时间让别人锻炼,知道往正确的'方向走,所以宽容我们要牢记于心,不能小肚鸡肠。我们不能让别人的错误把我们变得蛮不讲理,忘记了宽容的存在,不是吗?
我们还应该想一想,这个世界为什么会发展的如此迅速,不就有宽容在里面吗,如果我们国家一遇到其他国家的挑衅,就直接开战,展现我们的威风,那么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和平可言,我们想要美好的生活,想要完美的世界,宽容便是能够帮助我们走向目的地的捷径。如果这个世界缺少了宽容,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发展而言,为了一两句话,一点点冲突就互相不往来,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将会变得黑暗不堪。
宽容,我们随身携带,我们正确的面对生活,给自己的人生打造最美好的环境。
《传播的偏向》中,作者完整叙述了传播偏向的理论。伊尼斯认为,传播和传播媒介都有偏向,大体上分为:口头传播的偏向与书面传播的偏向、时间的偏向与空间的偏向。而媒介可以被分为两大类,有利于空间延伸的媒介和有利于时间延伸的媒介。根据传播媒介的特征,某种媒介可能更加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而不是适合知识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尤其是这种媒介笨重而持久,不适合运输的时候。与此相对应的是某类媒介轻巧而便于运输时更加适合知识在空间的横向传播。
《传播的偏向》这本书分为八个章节,有分别阐述时间的诉求问题和空间的问题,有详细论述媒介的传播偏向问题,第五章作者更是通过产业主义与文化价值之间的关系来说明一切文化都需要反应出自己在时间上和在空间上的影响。最后几章分别论述了英格兰的出版业和美国的技术与公共舆论。第八章作者指出自己偏向于口头传统,尤其是希腊文明中反映出来的口头传统,并且指出需要用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观点,来批判科学技术进步给现代社会带来的结构变化和道德变化。作为历史学家的哈罗德·伊尼斯对历史的精通使其论证传播的偏向这一论点时驾轻就熟,各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史实信手拈来,也正是如此,伊尼斯的传播的偏向从人类文明、历史的起源说起,真正做到了从历史出发。
作为教师,我们曾经不止一次的对学生说学贵有恒、滴水穿石,作为一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能否做到坚持不懈呢?孩子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家长管理孩子这样做的也不在少数。而李镇西老师就做到了。家长们,牺牲自己的一些时间,多陪陪孩子,孩子的收获是异样的精彩。付出自己的精力多和孩子沟通一下,这样得到的成功是金钱买不到的。
媒介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空间的重视程度,“马成为乘骑和驾辕的工具,带辐条的空心轮取代沉重的实心轮,这使得政治组织变得更加稳定,对空间的控制也就更加有效了”。政治组织倚重空间,靠武装力量征服和防御的社会,突出空间观念,用空间观念来组织社会,它并不强调时间和连续性,这样的社会,要求更加有效的空间控制,要求更高的效率。然而,随着空间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时间问题被忽略,社会的延续性问题逐渐显露,帝国将无法维持自身绵延不绝的机制。中国的文字给行政管理提供了基础,它强调的是按照空间来组织帝国,但无法满足时间的要求,因此中国总是暴露出改朝换代的问题。作者指出我们必须要在时间和空间问题之间求得平衡。
为了缓和儿子的关系,我曾苦觅教子良方,也看了不少书,但都不适合儿子。于是,我一边寻觅,一边试着改变自己,总感觉不尽人意。于是,我又打开了《做最好的家长》这本书,重温李镇西老师的教子良方。看到李老师面对女儿的77分,是那么的有策略。我又意识到不能用成绩作为衡量儿子的`唯一标尺。“孩子最渴望的是家长真正地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句话非常有道理,母子沟通了,一起玩耍了是不是就真正地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当你批评孩子时,孩子是心服口服吗?还是因为畏惧你的威力不得不服呢?忘不了儿子曾多次在我面前显示他的悠悠球表演,但因为我的工作比较忙,多数是在吃饭时才和儿子在一起,儿子选择这样的时间展示肯定要被否定了:“该吃饭了,不要三心二意!”自己细想一下,是不是陪儿子的时间太少了呢?“孩子渴望爸妈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并支持自己的选择。”我们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呢?是孩子选择的时间不对,还是自己留给孩子的时间太少呢?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