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向往海洋,因为海洋波澜壮阔;月亮羡慕太阳,因为太阳光彩夺目;世人崇拜明星,因为明星们超凡的才华与独特的人格魅力。
万物皆如此。
体育明星走红,是因为他们高超的球艺或永不言败的豪情。电影明星走红,是因为他们精湛的演艺或大方时尚的仪表。而学者从事学术走红,是因为他们深厚的内涵或独到的见解。总之,他们都是凭借自己的本事而博得大众喜爱和崇拜。
可为什么体育明星、电影明星走红没有引起这么大的争议,而学术专家、教授的走红却争议不断?原因其实很简单:在现代社会中,电影、体育明星的走红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学术追星者却寥寥无几。当某些喜爱学术的“易粉”“乙醚”出现时,自然便大受关注。
正如一次飞机失事丧失几十名战士和一位修单车的人,人们往往诧异的是为什么那位修车的人会丧命,而不会太在意那几十名战士。当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影星、体星,学者就自然而然被晾在一边吹冷风。偶尔有人发现其不凡之处与迷人之点并吹捧他,大众便会如潮水般涌来看一看,议一议,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其实这是很普遍的。就好象前几年刮来的“韩”风,近几年兴起的“超女现象”,虽然支持者数以万计,但仍不乏有“‘韩风’让我心寒,超女现象应该禁止”等说法。
厦门大学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易中天迅速走红,同时也说明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把歌星、影星当作自己崇拜追求的偶像的同时,也关注着曾经一度“吹冷风”的学者,这从某人角度上来说,是全民思想认识的一种提高,不单古之学者像屈原那样有着“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像鲁迅那样有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胸襟,让我们崇拜,今之学者像余秋雨、易中天也应用仰视的目光予以注视,毕竟,他们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所做的努力,我们是不能漠视,更不能予以否认并攻击的。
我们要像看待体育追星、影视追星一样去看待学术追星,不说要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至少我们不能把人家踩到脚下来污辱,否则是对文化的亵渎,更是对文化的玷污。
踏入校门口的商店,首先跃入眼帘的不仅是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而有各类形形色色的明星海报、明信片;学校中,同学们饭前茶后谈论的话题也无非是明星趣闻、娱乐八卦……可见,追星成了同学们校园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身边疯狂追星的例子不在少数:将学习用品全部换成印有明星照片的、衣服只穿明星同款、房间贴满了明星海报、说话三句不离明星,仿佛没了明星就不能生活似的。
与他们一样,我也有偶像,并曾为之痴狂,然而与他们不同的是,我更痴狂于他的精神,而不是一味地盲目追随。“三闯北京”“两入中戏”,他的奋斗历程曾使我震撼,并给我带来很多正面的影响和鼓励。
钟表之所以能准确而精彩的走过每一刻,是因为它有着复杂而必不可少的内部构造。明星亦是如此。每位明星在舞台上光彩绚丽的精彩表演都浸透着血与泪的拼搏,大多数人只能看到他们出人头地的一面,对于他们背后的艰辛闭口不谈或是无人问津。钟表若无齿轮,最终只能成为无用的摆设;同样,如果没有多年艰苦奋斗的积淀,明星又怎会有光彩照人的时刻?
我的偶像是一个不被多数人了解的荧屏演员,四十岁,与我父母一般的年龄。如果将日新月异的明星比作鲜榨的果汁,他更像一壶陈酿的酒,果汁放久了会变质,而酒则会愈来愈香。追星不等同于一味地追随潮流,理智是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
在我看来,“追星”不是盲目的随从,不是刻意的模仿、生硬的改变;不是令人发笑的争风吃醋,不是没头没脑的尖声叫喊,不是为了明星的利益而气急败坏、甚至没有自尊的破口大骂……
偶像象征着一个人的品位、心境和追求,追星亦是品位的展示、心境的表达、追求的体现。“明星”这一名词,除了夸赞艺术人士“明亮如星”,也无意中将明星比作“高不可攀的星”,暗示着明星与粉丝有着遥不可及距离。然而仍有粉丝幻想着减小甚至消除这个距离。追星本身没有错,只是一些粉丝的荒唐之举让“追星”这个词变了味。
带着理智去追星,带着头脑去追星,才能让追星有其道,显其智。
朋友,你是追星族吗?不管是否,咱们先来看一则关于追星的新闻——
一个中学女生在一个月前得知自己偶像周杰伦将来到办演唱会的消息,就向自己的妈妈提出想看演唱会的要求,结果遭到反对。于是她就背着老师家长逃学打工,用一个月的时间挣够了一张周杰伦的演唱会1门票。后来,老师知道了这件事,严厉批评了她。但在这个女生而言老师家长根本不熟悉他的偶像,因此无法理解他们,便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
这是某省报纸上的一则消息,你读完这则肖喜厚对这个中学生有何感想?对中学生追星有何感想?
我想同学们都和我的观点一样,这个女生的做法是错误的。
其实,追星并无可厚非,但要追到“星”的本质,但有些同学追错了方向,把全身各处尽量打扮得和明星一样,把原属于学习的时间用到了追星身上。这些追星族只是追到“星”的表面,根本没有追到“星”的本质。
那么,怎样才能追到“星”的本质呢?比如,有些人追星时,不只看重明星的帅和靓,也不追求他们的表演与新奇,而是注重明星的气质与明星的成功经历。他们不回去搜集明星资料,更不会阴谋革命性而离家出走。因为在一个理智的追星族眼里,自己崇拜的\'明星是他在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榜样,追星的目的只为来激励自己,促使自己的进步。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以学业为重,追星是不应该代替我们学业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先前事例那样的同学,那些明星要成为我们的榜样,而不是令我们晕头转向、不顾一切的神。
看来追星还是应门学问,希望大家不要迷失方向,否则,就会走火入魔,耽误了自己的前途。
“追星”如今已成为了一种时尚,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标志。但真正懂得如何追星的人却少之又少。如果适当地选择好的“星”来追,倒不失为一件好事,但更多的人却是疯狂的,盲目的追星,反而只是有弊无利。
宋朝人彭几崇拜范仲淹和狄仁杰,如同现在的追星一族,他追求正确的价值观是值得鼓励的\',但他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彭几模仿两位贤人的相貌,却不模仿贤人的品质,殊不知人的品德,才能,相貌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到头来只是长得像“星”,自己却成不了“星”。
像彭几这样的追星人实在太多太多。无数的粉丝买和明星同款的衣服,同款的首饰,巴不得自己和明星穿的一模一样。更有甚者:电视上报道过,一个原本生活挺好的男生,因为喜欢周杰伦,不惜花重金将自己整容,使自己看起来和所追的“星”更像一点。结果不仅成绩下滑,家里也开始不堪重负。
追星,是为了给自己树立一个榜样,给自己一个学习超越的目标。学习他的品质,学习他的过人之处,而不是仅仅只求外表相似。
所以,说到榜样,我们要改正的不仅仅是追星的方式,还要选择正确的“星”。这一点,彭几算是做到了,选择正确的星去追,是我们树立典型,导人向善的开端。
我们现在是一个星光灿烂的年代,各类偶像层出不穷,如何去寻找一个值得去追的星呢?我们要追的星,一定要在社会上传递着正能量。像前几日在世锦赛上获得一百米自由泳冠军的宁泽涛,不仅是因为他长得帅气,更主要的是他做的是为国争光的事业,鼓舞着国人去为国家努力。又或者像独自拍摄《穹顶之下》的柴进,呼吁着人们重视雾霾,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的“星”,我们自然可以大追特追,可以激励着我们向前发展。然而,对于那些只有皮囊,没有内在;只会炒作,不重视演艺工作的,大可以一眼掠过,不再过问。
追星之前,可以
所以,我们要学习彭几见贤思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更要重视自己内在的修养,学习贤者内在的光辉,我们才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发亮,成为闪耀的“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注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现在电视、手机上随处可以见到一些流量明星,因为影视公司的精心包装和网络中的信息传播,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明星。
中学生的追星现象较为严重,具体表现为:追求明星同款、买各种明星海报、每次电视上出现有关明星的内容就不顾形象大喊大叫……家长认为追星严重影响到了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于是有些家长就采取了很多强制性的措施:撕掉明星画报、没收掉那些“不三不四”的明星同款服饰等等。可是,家长的这些“善意”举动反而引起了子女们的极力反抗,让家长们很头疼,学生们的学习也因为执着于与家长的对抗而变得一塌糊涂。
为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总结出“中学生追星是成长的表现,应适当地鼓励他们追‘星’”这一观点。虽然有时会超常规一点,但这都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也会慢慢理解并自己做出调整。
据我所知,大多数中学生“追星”仅限于听一些该明星的歌曲、追一些该明星的有关影视剧、搜集并收藏一些该明星的画板等等。若仅仅是这样的话,我认为父母不应该过多干涉孩子追星,在孩子紧张学习之余,让他们听听流行歌曲放松一下,也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追星,不妨尝试着同孩子一起追星。父母只有对孩子追的\"星\"有所了解,才能与孩子有共同话题,才能更好地交流。同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于孩子的行为发表的客观理性的评论,对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青少年的我们往往会把这些明星当做生活中的榜样和楷模、人生努力的方向。父母可以尝试针对孩子对偶像的热情进行适当干预,把热情转化为努力前进的动力,为孩子的成长指导好正确的目标和方向。
父母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带孩子去了解各方面的“明星”。在学校里、班级中也应该树立楷模,树立各种明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孩子去崇拜“学习之星”“礼仪之星”“劳动之星”等各种“明星”,更加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