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无处不在,无论是马路上、学校里、江河湖海……总之,多得数不清。
有一次我到沙滩玩上时,发现沙滩有许许多多的垃圾,令人更惊讶的是,很多垃圾都是塑料做的,有塑料瓶、塑料袋、塑料吸管……塑料做的东西都要几百年才能降解。沙滩上有这么多塑料做的东西,真让我担心!
另外,塑料袋降解之后只会变成分子,它有多得数不清的“家”,这得看它自己“决定”,有一些到了人的身体里、动物的身体里、水里……总之,只要分子有一个“家”,后果不堪设想。还有许多垃圾有危害,它们也会传播到动物身体里,比如海里,它们的出现会污染海水,会被生物吃掉,生物会误食,会缠住生物,使生物无法游泳或进食,会导致死亡。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大家听听我的建议:第一个,每天出门带一个环保袋,有垃圾后就直接放进环保袋。第二个,在经常有人乱扔垃圾的地方竖一个“禁止乱扔垃圾”的警示牌,时刻提醒人们。
垃圾无处不在,我们不应该乱扔垃圾,尽量使用环保餐具,绿色出行,减少污染和垃圾的产生,从我们自己做起。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想,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乱扔垃圾这一说呀。怎么没有?下面就是一个例子。
阳光明媚的一天,按照清明节的习俗,都要吃鸡蛋。天气晴朗,我不禁想要到外面看看春天。于是我们全家决定用过早餐后去植物园玩,还带上了我心爱的自行车。
到了植物园,嗬,人不少,挺热闹。我骑着自行车,在人少的地方我就玩冲刺或者一些简单的自行车杂技。人多的地方,我就骑在车上,慢慢地欣赏风景。看到许多漂亮的小花,使我想起大诗人顾城的名作《无名的小花》。
不知不觉我来到一座漂亮的小桥,小桥在春风的吹拂中也绽露笑容。正当我有滋有味地欣赏桥边风景的时候,忽然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寻味查看,我看到了很不协调的一幕:桥下的一片空地上有很多的垃圾,难闻的气味就是从这些垃圾中散发出来的。我不禁皱起眉头,也肯定因为这可恶的垃圾,旁边的植物也干枯了。垃圾固然可恶,但丢垃圾的人更可恶。
这是谁扔的垃圾呢?这么美丽的景色中竟然掺杂着灰色的一笔。随手扔垃圾是一种不文明的现象,不禁会给人们的心情带来不愉快,还会使大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我呼吁:千万不要乱扔垃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我终于有机会回故乡了。我坐上了飞船,起飞了。
一路上,我发现家乡的变化很大。本是黑得墨水一样的小河,现在已经变得清澈见底了,许多小动物在小河里安了家。再看看马路上,飞船、汽车在飞快的行驶,马路上却一尘不染,看来家乡的环保也更近一步了。要是以前的话,马路上肯定是灰尘在“漫天飞舞”了。路上的行人都呛着了。家乡变得更美了,没有臭气熏天的河流,没有垃圾,没有灰尘了。这些都让我更加喜爱这片美丽的故土!到了,我小时候上学的地方。当我来到母校的大门时,我的眼前似乎又浮现出那熟悉的背影,是那慈祥的老师在教育我们。从大门望去,我们的母校变了,变得更漂亮了。一座座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操场变大了。我一眼就望见那棵雄伟的凤凰树,他魁梧的身躯曾经为我们当过无数次猛烈的阳光,无数次风风雨雨。我们在树荫下,欢乐的玩耍。我想起我们小时候,那一张张天真无暇的笑脸,那一声声欢乐的笑声。那时候的我们是那么天真,那么纯真,那么可爱。
这次回到故乡,二十年不见的母校变化了不少,故乡也变化了很多。回到母校令我想起小时候的我们,令我更加怀念童年的时光和我的故乡,故乡于童年也令我难以忘怀!
我国是人口大国,据统计每年可产生30亿吨垃圾。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房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而垃圾处理的方法还大多处于传统的堆放填埋方式,占用上万亩土地;并且虫蝇乱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严重地污染环境。因此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我最喜欢的动物)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在学校,老师给我们讲过垃圾分类的知识,今天我们要走进文鼎苑小区,向那里的爷爷奶奶们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我们先动手制作宣传单。写上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有害垃圾。厨房垃圾要单独装,丢进专门的垃圾桶,可送去堆肥。画好之后我们就去小区里分发宣传单,顺便也熟悉小区的环境和设施。假期里,我们在这里活动有哪些地方特别要注意安全,同行的爸爸妈妈们一路进行教育。
希望每户人家都参与垃圾分类,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今天,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
我在家中正在津津有味地看《小学生天地》,突然我闻到了一股臭味,一看,原来是太阳光照着垃圾桶,发出臭味,一些小飞虫正在飞来飞去,我被臭气熏得眼冒金星的。我想:如果爸爸妈妈闻到了,应该会扔了。
不过,我扔的话,他们一定会表扬我的。于是,我先把垃圾袋从桶子里拿出来,再打个结,然后,我穿好鞋子,跑到楼下,把垃圾扔到一棵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樟树旁,这里每天都会有一些环卫工人来清理垃圾。我回到家里,那一股臭味已经没了。
继上海出台法规实行强制垃圾分类后,北京也要推动垃圾分类立法,但垃圾分类标准与上海并不完全一致。近日,垃圾分类相关话题在网上持续引起热议。网民对垃圾分类普遍表示支持,但在具体执行中引发的讨论,也值得关注。
垃圾分类政策好不好,十个人里可能有九个人会竖起大拇指。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还在于是否在推行上动了真格,是否让每个人都切实感受到垃圾分类的紧迫感,是否都认识到了这项举措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否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全国46个重点城市将在2020年底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认真梳理舆情,回应群众关切,也是目前这项工作能否顺利推进,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垃圾分类动真格值得点赞,但不能忽视执行过程中造成的生活困扰。比如,有的地方推广扫码扔垃圾,但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个人隐私与公共事务之间的越界;有的小区投放时间限制太死,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无法按时按点倾倒垃圾;更不用提不同城市垃圾分类标准不一,好不容易养成的意识到了另一个地方需要从头再来……这些现象都说明,垃圾分类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较真碰硬,关键还得循序渐进。从“你是什么垃圾”的网络段子,到“吃饭10分钟,分类半小时”的日常吐槽,再到“干湿垃圾”的品类之争,可见垃圾分类是一场从理念到行动的全方位变革,需要付出相当的认知、沟通和执行成本。分摊垃圾分类的制度成本,只依赖志愿者短时间的提醒远远不够,单靠强制手段集中推行也不现实。让参与主体更加多元、更加广泛,才能更有效果。比如,厂家可以在商品包装上添加垃圾分类建议;再比如,将垃圾分类的.理念浸润到教育当中等等。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施行,都需要一个臻于完善的过程。重点在于,如何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减少群众的困扰、降低转型的成本。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北京地铁开始实行安检,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城市地铁道路上进行安检。10多年过去,从奥运会的特事特办到变成常态保留,地铁安检已经成为北京百姓的日常。如今不断改善和提升工作效率的北京地铁安检,用十年检出116万违禁品的成绩,为民众树起一条安全保障线,更培养出了坐地铁配合安检的日常习惯。可见,任何政策的推行都需要规范和完善,任何习惯的养成都要靠自发和自觉。
说到底,垃圾分类不只是一个文明意识的问题,也是一个基层治理的命题,既需要细密周全的考虑,也需要灵活人性的执行。从上海到全国各地,有经验也有教训,有掌声也有怨言。比起简单的通知和要求,规范标准统一、更多主体参与才能营造出可持续的氛围。
一天,放学了,小猴子一边吃香蕉,一边走路。小猴子吃完香蕉后,看见垃圾桶离自己很远,就不想返回刚刚走过的路。小猴子看见一个鸟窝,就把香焦皮当作了一个飞镖,扔到了鸟窝里。
乌鸦正在睡觉,突然,一个香蕉皮像个飞镖一样冲着鸟窝飞来。乌鸦火冒三仗地说:“是谁把香焦皮扔到了我的鸟窝里?”乌鸦也学着小猴子乱扔,把香焦皮扔到了地上。这时,小兔子正好走过,不小心滑倒了。小猴子和乌鸦很羞愧,小兔子起来把香焦皮扔到了垃圾桶里。
我们应该向小兔子学习,爱护环境。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