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盼望已久的春节,最终又到了,人们是多么高兴啊!新的一年来了,我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和新裤子,还换了新鞋,洗好脸,怀着兴奋的心境和大人一齐去燃放喜庆的烟花炮竹。之后,就是吃年早餐了。
过年的早餐与平常的不一样。心境自然是很高兴的,再有大人们是不让我们乱说话的,否则不吉利。记得前三年,妈妈还用纸擦过我的嘴,那样,说错话也就百无禁忌了。此刻我长大了,昨日,妈妈提醒了我,所以我今日早上异常地乖,每吃一样都说了一句好话。吃一颗红枣,说句“上学天天起得早。”吃上圆圆的鸡蛋,说句“今日我们一家大团圆。”端着肉丝长面,说了“吃了长寿面,长命百岁。”哥哥也是和我一样乖巧。其实不只是我家,我们这儿家家都一样。就算今日小孩犯了错,长辈都原谅了,决不会骂,更不会挨打。
今年的春节,有外公、外婆和我们一齐过的。吃好了早饭,外公和外婆都给我和哥哥每人一个红包,说:“你们大一岁了,又比以前更懂事了,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气象。”我和哥哥早就准备了一对喜娃,回敬给两位老人,以示双双对对,和和气气,幸福百年。堂前的桌上,摆着在苏州工作的舅舅为外公捎来的水晶玻璃酒杯和水晶玻璃的酒罐子。我仿佛看到了舅舅全家人对我们的祝福。
喜庆的欢乐充满了整个大年初一。人们都穿着崭新洁净的衣物走家串户,三五成群地诉说一年里劳动的收获;有的玩牌,打麻将取乐;有的听音乐,唱歌;我和村子里的小朋友们点放鞭炮、爆竹为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各家各户的彩色电视机都全天播放着精彩的节目,有全国各大剧种的戏曲,有各省市的联欢晚会等等,我最爱看中央一台重播的《春节晚会》了,那精彩的小品,常常逗得我捧腹大笑。我在这一天里发现有些人家里,来了陌生人,那些肯定是来拜早年的客人。
到了晚上,妈妈和外婆为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有年年有余的红烧鲫鱼、带鱼、鳜鱼;有红烧肉片、清炖猪肉;有烤鸡、腌鸭肉;还有做成我叫不出菜名的各种豆腐品,各种各样新鲜的蔬菜看得我眼睛都花了,津津有味的美食填饱了我的肚子。
欢乐喜庆的夜宴结束了,大年初一的夜空也正别有一番景象。明明是繁星满天,然而四周围的夜空确是“闪电”不断。我看不见其它村庄人们欢乐的情景,可他们的祝福的火花和我们这儿庆祝的焰火却一齐腾向蓝蓝的天空,普天同庆这欢乐无限的春节。
我们家乡最大、最热闹的习俗是举国欢庆的除夕。
这个大节日“派头十足”,不仅从大年三十早上就开始准备,而且早在农历12月25日就开始了。准备第一个食材:芝麻饼。首先,用锅炒芝麻。香气四溢时,可按一定比例放入花生、糯米、白糖、麦芽糖。将它们“组合”后,放入模具中,挤压并展平,然后用刀加工成长条蛋糕。最后,把它们装进包里。拿一个,在嘴里细细咀嚼。它不仅香脆可口,而且“手工制作”含有浓厚的备食2:杂豆。看到这个名字会想到什么?是超市里的某种豆类零食吗?没有!没有!没有!这是原始的乡村美食。你想知道它是怎么诞生的吗?注意:首先选择最好的黄豆,帮它们泡一天一夜的澡,直到水满为止。然后,给黄豆一个——磨豆的“粉碎”,把肚子里的“渣”分开。留下——豆浆的汁液,加热,撒上葱花,淋上酱油,喝下去。很好吃,很难忘。当然,千变万化的豆角不仅会自我转化,只会在豆浆上滴几滴卤水,就会凝固转化成豆腐成功。豆腐又一次被切成块,放在油锅里炸,于是转型的另一个名字叫——油豆腐。
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了。我们去谢年吧,除夕夜前的最后一个项目。农历12月29日,我们一家人赶到乡下老家,把吃饭的大桌子搬出门外,摆上餐桌。酒都是自己酿的烧酒,菜也是“无污染,纯绿色”。我们自己做的豆腐、香米、肉馅红豆饺子、鲜鲤鱼,用红纸包着,最后一道大菜,——,“葱鸡”。燃烧的元宝和燃放的烟花显示了对过去一年的怀念。
“当当当”除夕钟声响起。男女老少都开始努力,女人成了“厨房人”。他们切了一些蔬菜,在锅里炒了几下,做了一会儿肉丸。当然,他们不是“一个人”,老人会帮忙买一些蔬菜和鱼,有时也会在厨房帮忙。和厨房里的忙碌相比,亲近大自然的孩子要悠闲得多,玩鞭炮,玩游戏,累了就坐下来吃零食,户外就是孩子的天地。
到了晚上,看着一碗碗的“美味”,孩子们贪婪的虫子被勾了出来,但还是要忍住。拜完菩萨,一家人就可以上桌吃饭了。老人说,不管食物是好是坏,每一道菜都要吃一口。于是,我“尝”了碗中的——香脆藕,象征着“路路通”,象征着“年年有余”的香喷喷的鱼,象征着“长生不老”的细长面条。
团圆饭后,分享压岁钱、看春晚、放鞭炮等活动接踵而至。守岁让整个城市日夜保持清醒,鞭炮声让整个城市格外热闹。
除夕,一个家庭团聚的日子,也是全国庆祝和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团结一致的日子。
我的家乡坐落在连州的一个小山村,一出门就会看见一座座郁郁葱葱的小山丘再配上那一把把风力发电的大风扇,有时候风扇还会发出嗡嗡的叫声,就犹如勤劳的小蜜蜂。我们家乡的人非常热情而且直爽,老妈常自嘲说那是“开门见山”的缘故。
在我的家乡有个非常非常热闹的习俗,那就是中秋节的舞“火龙”,要说这火龙它却不是真龙。它的龙珠是由柚子与龙香组成的,龙头与龙身是由稻草和龙香组成的。而所谓的龙香用料则是平时人们祭拜的那种香的原料,它只是做得比别的香更大些长些,因为这样舞龙的时候才会更耐烧,不用时常的换龙香。
中秋舞龙时间为三天,八月十五吃了中午饭,村里有经验的中年人就开始着手准备了。搬来割稻谷时准备好的稻草在村里门楼的大树底下就开始编龙了,先把龙头弄好。接着编龙身,这龙身的编法其实就跟女孩子编辫子是一样的,可别着简单要编出二三十厘米宽,十几米长的“大辫子”还是挺费手劲的,如果舞龙的时候不小心拉断了可是要倒霉的。
吃过晚饭大概七点钟的时候,咚咚咚咚锵,罗鼓声喧天而起。这时只见十几个早以准备好的赤膊青壮年,大声喊道:“舞龙咯”,他们把准备好的龙珠、龙头、龙身等,先在一头插上一根直径五厘米左右的小木棍,以便舞龙时操作。龙身一般是九至十三人,取其吉祥之意,舞龙的青壮年们迅速的把香点着再快速的把香均匀的布满在龙珠、龙头、龙身上。
一切准备这时指导员一声令下,十几个赤膊青壮年齐刷刷的把龙举起,那龙珠上下翻动,那龙头摇来晃去,那龙身则是S形的,那龙香发出的光芒是火红火红的,表示生活定会红红火火。仪式开始要先祭拜村里的祠堂、水井,这时的鞭炮声是小量的。
祭拜完了也就即将进入高潮了,只见那龙珠像个圆圆的大火上下翻飞,逼真的龙头也跟着摆动,龙的身躯也跟着一摇三摆的出现了。“嘿哈”舞龙者双臂用力龙舞动着,活灵活现生动极了,更像一条真正的火龙在半空腾跃。
咚咚咚咚、锵锵锵,锣鼓喧天,人们的情绪顿时高涨,只见天上有紫色、红色……各色的烟花,光彩夺目。还有的观众把鞭炮往舞龙者的身上扔,别看他们打着赤膊,可他们并不害怕把鞭炮烧伤,据说挨的鞭炮越多来年的生活也将越红火。
这就是我们家乡带有传奇色彩的中秋节,据说舞火龙能避邪、祈福、来年风调雨顺。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古老又传统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最重要的节日。
四川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四川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我的家乡在四川省巴中市,我们巴中人和大部分川人一样。
团圆,人情味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因为重亲情,重家庭,为了团团圆圆过大年,家家户户早早地就开始了准备。 通常在每年立冬后,家家户户***年猪、腌香肠、腊肉,不单农村到处肥猪悲声嘶叫,城里也常见到又白又胖的大肥猪被开膛破肚的情形。
年猪***好后,人们在烧柴灶的灶门上方,将鲜肉串绳从梁柱上悬垂下来,利用每次生火煮饭时伸出灶门的火舌和柴烟逐日熏制,直至色泽金黄,闻之甚香,火舌舔肉吱吱作响,令人馋涎欲滴。
进入腊月中旬,各家各户又开始推碾汤元粉,为大年初一全家人可以吃到象征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的红糖汤圆做准备。团圆,正是人们做这么多准备所祈求的,正如大年三十必不可少的团年饭。巴中地区“大年”新的四大主题:团圆
吉祥、富裕、欢乐。排第一位的就是团圆,在情感上,始终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是人间的亲情与和谐,人情味,也是我们“巴中人”最浓重的年味。 在我们四川巴中地区,新的习俗是:每年春节三十上午都是我们最忙的一天。大人、孩子都在家里忙着打扫卫生、贴福、贴对联。
春节三十晚上,大人们更忙得不亦乐乎,都又在在准备着丰盛的年夜饭。过了午夜十二点,每姓三辈内的人口都要聚集到辈分最高的长辈家里一起吃年夜饭了。有时,也邀请邻居的长者或孤寡的老人一起吃年夜饭又叫团圆饭,一家人围着桌子吃着飘香的鱼,寓意年年有余;有鸡,表示年年积福多多。
吃完团圆饭还要守夜。到了午夜12点,烟花飞上了天空,祈求上苍给予平安;放鞭炮,祈求上苍保佑以后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到了凌晨1点,还要迎福,把好运都迎来 春节,真正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我们家乡人俗称“过大年”。
正月初一早上要吃汤团、腊肉、香肠等品类繁多、数量也多的腌腊品,一般是腊月二十七、八就煮好了的,要吃到过完年。
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户”(串门,一般是看望年长、辈份高的亲戚,要带上鸡、蛋、面粉做的细条状食品、酒、叶子烟(烟叶)但如今已经改成了超市出售的香烟等如许的礼物。媳妇、姑爷回娘家,在农村比较远的还要住几天。 春节期间,另一个热闹的日子是“元宵节”,家乡人早上吃完了“元宵”后,结队去户外娱乐,乡村里有民俗的舞蹈,城镇里有舞龙等大型表演,晚上有“元宵灯节”。
正月十六是“登高节”,这天全家人带着食品都到郊外的高山上去野餐一天,娱乐一天,这就意味着“大年”过完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