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功利化的现代社会,我们总是渴望成功,以至于陷入名利、金钱的***之中,患上“成功焦虑症”。其实,只要我们能够脚踏实地,淡泊名利,并且树立远大的志向,成功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成功需要脚踏实地,“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还记得小学课本里面的爱迪生吗?他花了整整十年研制蓄电池,后来被称为“发明大王”;还有文学巨匠狄更斯每天在街头用眼睛观察行人,用笔记录他们的言语、神情和动作,最终创作出《双城记》、《雾都孤儿》等优秀文学。他们的成功靠的是日复一日地积累,脚踏实地,而不是急于求成。如果没有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努力,成功永远不会光顾你,就像一句话说的“一个完美的舞台背后都是看不见的泪水与汗水”。
成功需要淡薄名利,“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陶渊明辞去官职,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万古颂歌;周敦颐抵制官场腐败,镌刻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廉洁形象;王冕淡泊明志,留下“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千古佳话。古人的智慧是灯,早已向我们指明成功的方向:人的志向不应该停留在金钱和地位,更不应该将物质的收获当做成功的标志。我们要挣脱金钱和名利的'泥沼,“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成功需要拥有远大的志向,“青年应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应以天下为己任,树立远大的志向,马克思一生都在为人类福利而劳动,***总理也是一辈子为国民鞠躬尽瘁,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曹操暮年时期仍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们志在四方,纵横驰骋,他们是成功的,也是伟大的。
成功需要实干,实干胜于空谈。立下远大的目标,制定计划,通过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完成,最后实现目标,这便是成功。如果没有亲自去完成,天马行空的幻想永远成为不了现实,“天赐食于鸟,却不投食于巢”,鸟儿需要亲自觅食才能繁衍生息;“天造化于人,而造功于命”,人类凭借实干才能够建功立业。
无论这个社会多么浮躁,生活节奏多快,只要我们始终怀着一颗脚踏实地、淡泊名利的心,树立远大志向,并且踏实努力,我们便能摒弃焦虑,收获成功。
不过话说回来个人觉得,但凡是靠这样读一本书能解决的心理问题,其实无论是什么,都无外乎是,“一个人乱想,想的太多” 造成的。
所以这本书我觉得最有意义的就是这句:
引发焦虑的是对于事物的感知而非事物本身
这句真的`是人生真理
看法想法决定一切,甚至能够包括自身的极限都能够改变。(而人的看法源于先天的遗传基因与后天的环境他人的行为所影响)
(先天无法改变,但是后天是可以的。这也是为什么,比如要学会换位思考、比如学会提前预演、比如多多沟通)
人心真的是很有趣的东西,愿大家都心理健康。
解惑的一本书。几年前我就买到了纸质版本,磕磕巴巴看了个开头。几年之后疑惑依然存在,这本书重新读起来便也是合时宜的。阿兰德波顿是英国作家,毕业于剑桥大学,他的文章介于哲学与散文之间,既讲究学术性(从他引经据典进行论证的模式可以看出)又不失幽默风趣,读起来不费劲。
这本书内容紧扣题目,似乎为了节省读者从文字中总结的精力,他将作品分为两大部分:
焦虑起因——渴求身份,势力倾向,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制约因素;
解决部分——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亚。
在第一部分“焦虑起因”中,他提出人类在对于自我价值的判断上存在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的看法。从历史与现在的对比中,他提出在过去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个体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这种制度虽极端不公,但底层却也因此不会将自己与他人的成就进行比较,也不会感到自己缺乏社会身份“也没有如今底层人们那种强烈的一无所有和一无是处的.焦虑”。
他引用一个公式:
自尊=实际的成就/对自己的期待
西方社会风气在于鼓励人们追求更多。民主的社会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助长了人们对于自我期望过高的事实。“我们所期待的远超我们祖先的想象,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则是永远都挥之不去的焦虑——我们永远都不能安于现状,永远都有尚未企及的梦想。”
古代的故事里,穷人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富人不值得尊敬,世间的地位不代表任何道德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物质的发展,富人成为经济学里的英雄,他们的***和贪求恰恰促进了社会的利益。再往后,则人们开始认为社会等级反应了社会成员的自身素质。
“贫穷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而在精英崇拜的社会里,贫穷更是一种羞辱。”
第二部分“解决部分”中,作者将目光对准了五个方向。
哲学让人观照自我,而非过度关注他人的看法。哲学家们在独立的研究中提出“我们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而不是遵循来自外部的赞扬或谴责。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在一个随机形成的人群中看起来是什么形象,而在于我们自己知道是什么形象。”艺术则往往对等级制度提出质疑,用道德标准来衡量人物而非地位。悲剧引导人们探索失败的根源,也因此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和原谅他人。而漫画等幽默艺术则“努力揭示一些对身份的焦虑,进而对此进行控制”。
对于政治的探究重在明晰对意识形态的理解,“通过对意识形态进行分析,使它丧失理所应当的合理性,进而使它丧失其影响力——从而在面对意识形态时,我们不再迷惑不解和沮丧不堪”。
基督教一方面指引人们重视道德,另一方面也让人认识自身渺小,痛苦往往与抱负宏大密不可分,而一旦认识自身微不足道,那么心情便可获得宁静。
波西米亚则是另外一种以惹恼资产阶级为特点的追求精神第一的生活方式。
作者说:
“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代替另一种***的过程——这样说,并非要我们永远都不要去努力克服焦虑,或不要努力去满足某种***,而是要求我们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任何一个目标向我们提供的一劳永逸的保证,按照目标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后,作者非常善良、温和地劝诫大众,即便身份的焦虑确会存在,这一点取决于我们对于身份的固有需求,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生活有多种选择,不必认为世界上只有唯一的方式才能证明成功。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