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会依着窗户思考,或许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做到完美的,也不会有十全十美的人存在。上帝是公平的,他不可以将所有的恩赐给了某个人,将所有的悲痛给另一个人。
其实,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谁的生命中没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谁不会有过后悔与遗憾,正是有了这些,生活才变得如此多彩,所以说,有时候,不完美的人生才是完美的。苏轼曾经在《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道出了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不完美,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苦执着追求着完美不放呢!许多时候,残缺不全或许也是一种美。这便让我想到了米洛斯的维纳斯,纵使断了双臂遮挡不住她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却让人觉得复原双臂,倒有点画蛇添足了,整尊雕像以不完美的姿态,向世人展现出了完美的古典内涵,彰显出了传统女性的美丽。
因为不完美,所以激发出了沉睡在人体内的因子。刘伟的不完美,却为我们带来用脚打字破世界纪录的奇迹;海伦凯勒的.不完美,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来洗涤我们的心灵;霍金的不完美,带给了我们黑洞蒸发理论。也许你会抱怨自己的父母不够完美,但他们却在努力为我们创造一个温馨的家;也许你会抱怨生活的不够完美,但是如果生活永远是一帆风顺,波澜不惊,又怎么点燃生活的热情;也许你会抱怨社会没有给你一个完美的职位,但不完美的你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完美的一切呢!许多时候,不完美也是由我造成的,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那就转变我们的心态,路边的石头拌了你一下,你又何必抱怨去影响一天的心情呢!所以面对生活的不完美,我们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这样生活就多了一丝色彩。
不完美的人生便是完美,太完美的一切就是缺憾。昙花一现,短暂的美丽,七彩彩虹,恰到好处。何必去在意完美呢!人生之路,坎坎坷坷,才变的如此多姿多彩,让人值得回味。生命中正是因为有太多的不完美,所以一切才如此美好呀!
阳光琐碎,打在干净的书页上,散发着浓重的书香气味。
张爱玲,一个孤傲的女人,过早的成熟,过早的成名,过早的凋谢。
《半生缘》,一个悲伤的结局,给曼桢完美的经历点了浓重的一笔。
她的选择似乎是获得了表面上的平和,而她却忽略了冰层下的奔腾暗流的涌动,她的牺牲最后被证实是没有价值的,故事的结局也成了一场可笑的悲剧。
一步错,步步错,自曼桢做下决定伊始,她就该明白,一切已经不一样了,无法成全的爱恋似乎是最值得怀念的。怀着一点心酸,几分惆怅,这样比欢欢喜喜的大团圆来得真切。试问在那时的背景下,曼桢和世钧的姻缘会幸福吗?这应该叫做不完美的完美吧!
其实,细看《半生缘》,我们不得不说这社会太现实了。但命运真的掌握在那些有权有势的手里吗?不!不是的!虽然我们只是命运的小***,但我们有足够的实力去开拓生命的'宽度,有足够的能力去把握命运。
考试算什么?我们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怎么可能!命运与现实相矛盾,那么就让我们正视命运,就像张爱玲那样,对生活热爱,倾其所有;对文字热爱,视其为知己。而不要像曼桢那样,放弃自己的完美,宁要不完美。
学习算什么?一支笔,一张纸,一颗心便可,抛去那些枷锁:自卑、无知、迷惘、胆怯——这些不完美,去寻找完美的自我:努力`向上,乐善好学。回眸身后的脚印,错了也好,对了也罢,重拾信心,让我们直视前方,努力去追梦,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
合上书,一入夜。抬起头仰望苍穹,望见那满目的繁星,一轮斜月挂起,天空并非纯黑,倒是黑色之中透着一片深蓝,直通向前方;天上的繁星像盏盏明灯映入我眼帘,静谧的夜空带着一种令人痴迷的美。
天黑黑,万物寂寥,这是不完美的;天黑黑,万物寂寥,这又是完美的:因为我们是天上最闪耀的一星。
巴尔扎克包裹着睡袍,凝视着远方,两手叠合在胸前。学生们打量着雕像,一个劲地夸赞,令罗丹欣喜无比。有个学生把目光集中到雕像的双手上,不禁夸赞道:“老师,这手被您雕得太好了,简直像上帝创造的一样!”罗丹注意到那个学生的双眼紧紧盯住那双突出的大手,久久不愿挪开,心里莫名地变得不安起来。
果然,其他学生的目光也被雕像的双手深深吸引住,几乎齐声赞叹道:“整座雕像堪称完美,特别是这双奇妙而精细的手,真可谓天工之作呀!”
听着这番评价,罗丹的神情愈发变得凝重。学生们都恭维起老师妙手天成,仅凭雕像那双神奇的手就可以流芳百世。罗丹站在一旁,沉默不语。突然,他像想起什么,迅速退到墙角,操起一把斧头,直奔雕像而来。没等学生们反应过来,只听见“哐当”一声响,他已砍下了雕像的那双手。
学生们惊呆了,质问老师在干什么?
罗丹长吁了一口气,缓缓地说:“我原本也觉得这双手太突出,会分散人们对整尊雕像的注意力,现在你们都夸它完美之极,所以我不得不把它砍掉呀!”学生们还想说什么,罗丹挥了挥手,语重心长地告诫道:“你们要牢牢记住,一件称得上经典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个局部比整体更重要。”
在任何时候,整体都要比局部更重要,有时为了保护整体的完整,需要我们决然地舍弃完美的'局部。雕塑是这样,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罗丹深谙局部应当服从全局的道理,所以毅然舍弃了那双手。时至今日,巴尔扎克雕像依然屹立在法国巴黎艺术馆内,它的断手被睡袍遮盖住,面部神态则显得更加突出,好像独自在月光下行走着思考。罗丹的这尊雕像与《思想者》齐名,成为千古流芳之作。
一个人在团队中的角色似乎也是如此。再完美的个人,如果在团队中是不和谐的个体,他对团队的成长也将毫无意义,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如何去有效地融入团队,成为团队的一员,而不是不和谐的个体,是一门技巧,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但融入团队并不是“ 同流合污”,而是从团队中获取正能量,也回馈正能量给团队中的其他人,从而推动团队的整体提升。无法融入者,只能被放弃。
局部的完美,并不能让整个团体完美,相反,大家要一起进步,才是最好的。
人的追求也一样,人总在追求更高的目标,当达到一个高度以后,又向另一个高度攀登,或者实现了一个理想之后,再向另一个理想进发。而人的本性里也有着一种对事物完美性的追求。比如说某样东西坏了,他要把它修好,但修了10分钟不行,他会花30分钟,30分钟不行,他就修上一小时,两小时,自己修不好,就请人修,而且往往性急得很,恨不得马上修好,总之,因为前面已经花费了那么多精力,经过了那么多努力,也不在乎再多花一点时间了,而且如果没有个结果,会于心不甘。为了实现修复的念头,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顾一切地坚决地做下去,就是追求完美的表现,而这个过程是痛苦的,这种追求本身是很不完美的,它可能丧失了很多机会,很多时间,很多的.好心情。
修好了吧,心中石头落地,心也放宽,但也似乎有点空落,又要找另一东西来填塞似的,再因不满于现在的状况,进一步发现新的难耐。
实际上,允许错误与不足的存在,才是一种完美,没有瑕疵的美只是错误的美,有不足的美才是可爱的美。只要这些问题不足以影响事物本身,这个时候那些问题也可以安静地存在,保持一定距离,这些问题都不成问题,它们并不妨害谁,只是人为地要去消灭它们时,它们就会变得突出而明显。
“包容”是一种非常伟大的思想。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