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感谢的人。孜孜不倦的教育自己的老师,精心照料自己的父母,在最困难时鼓励自己的朋友,这些都是我们要感谢的人。而我却感谢一只微不足道的蚂蚁。
这天中午,我在楼梯转角处发现了·一只小蚂蚁,它正在慢慢地向前爬,于是,我兴致勃勃的看它会爬到哪里。这时,小蚂蚁面前出现了一个庞然大物——一根筷子。虽然对于我们来说,这只是一根小小的筷子,可是对它来说,这简直就是就是一道高大的围墙啊!于是,小蚂蚁便想要绕过去,这时,我索性又拿了几根筷子,把小蚂蚁围住,看看它会怎么办。小蚂蚁在里面找了很久,可就是没有一条出路,于是,它便爬到一根筷子前,开始努力的向上爬,可是一次次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小蚂蚁每一次都是马上就要翻越过去了,却掉了下来。正当我让我小蚂蚁不可能翻越过去时,想要把筷子抽走时,小蚂蚁却凭借着它惊人的毅力翻越过去了。在我惊讶地目光之中消失了。
虽然这只是一只微不足道的蚂蚁,但是,它让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的道理。谢谢你,小蚂蚁!
晚上,我正打算去奶奶家的时候,家里突然发出了“吱——”的声音,吓了我一大跳。妈妈开玩笑地说:“难道是去年养的蝉死而复生了?”我说:“这绝对不可能!”爸爸凑过来,也说听到了这种声音。
于是,我们顺着叫声来到了客厅。爸爸肯定地说:“那个东西就在附近。”想要再仔细听听,声音却没有了。爸爸把餐柜上的瓶瓶罐罐都翻看了一遍,甚至把餐柜都作文移开来了,却没有任何发现。突然,怪叫声又来了!我循声定睛一看,原来是餐柜上的装在话梅罐里的这个小东西发出的声音啊!
前两天,外婆在草丛里给我抓了一只蝗虫,把它养在了一个罐子里,供我玩儿。以前,我也养过,可从来不知道它还会发出叫声。我放轻脚步,凑近它,发现它的肚子一鼓一鼓的,像在唱歌一样!
哦,终于揭开了家里的怪叫声之谜!
我原以为痛苦与感动就是给别人做牛做马和帮助别人做几件事,但当我看了《叫声妈妈》这部电影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痛苦与感动。
在影片的开头就有件让人痛苦的事:一对夫妻恩爱无比,但丈夫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生命,已有孩子的妻子又患上了癌症,绝望之时,妻子不得不将刚生下的女儿苏亚男送给一位素不相识的姥姥,看着女儿的身影慢慢远去,妈妈缩在地上抽泣,显得悲痛万分、无比绝望。是啊,有什么能比失去亲人、骨肉分离更痛苦的呢?
然而,这部影片呈现给观众的并不仅仅在于让观众感受到这种亲人离散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懂得了爱不但能使痛苦中的人们感到幸福、看到希望,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斗志,唤醒一颗颗感恩的心。
这部影片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收养亚男的姥姥有一个女儿,亚男叫她小姨,小姨为了让亚男得到更好的教育,送她到城里读书,为了生活,她自己却干了许多苦活,每天忙个不停,白天上班、送亚男上学,晚上帮人洗车、卖报纸挣钱,还放弃了上大学和出国学习的机会。这种无私的爱,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亚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能干、勇敢不断地感动着我,她能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用微笑去面对,并没有因生活的苦难而放弃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正如古人所说:“宝剑锋自磨砺来,梅花香自苦寒来。”而且亚男不但成绩好,她还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在做风筝比赛中她获得第一名,发言时她说道:“这风筝是小时候姥姥教我做的`,我从小就被姥姥和小姨所照顾,她们可以算是我最亲最敬的人,现在姥姥回农村了,由小姨照顾我,看着小姨每天疲惫的身影,我多想叫她一声‘妈妈’啊!”
“妈妈”,多么亲切,多么感人的呼唤,这是亚男发自内心的呼喊,这是发自一颗感恩之心的呼声!这声“妈妈”,让我又想起了这次身边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的许多感人场面,这次地震产生了很多孤儿,可正当孤儿们痛苦、孤独时,许多善良的“妈妈”伸出了关爱之手,让孤儿们感受到了他们身边那些不是妈妈胜似妈妈的人给予他们无私的母爱。
随着那声感人的“妈妈”,影片为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直到现在,我才终于明白,是劳动、真情造就了哺育爱的成长剂啊!
我喜欢的动物有很多,但我最喜欢动物就是我家的小猫了。
这是一只母猫,它睫毛非常大,眼珠也特别大,一身棕色的毛,胡子大约有一分米长。
它的性格非常温柔,记很我第一次抚摸它的时候,它“喵”地一声叫了起来,下了我一大跳,不过,它也没有对我发动攻击,我又抚摸它了几下之后,它就一个劲地用身上的毛蹭我,还一个劲地用舌头舔我的手或脸。
它和我的关系非常密切,记得我开学的时候,上第一节语文课,老师让我学猫叫,于是,我叫一声,忽然有一只小猫跑到我面前,我马上认出这就是我家的小猫。原来,这小猫一直跟着我呀,我顾不得老师和同学是怎么看我,就赶紧把小猫抱在怀里,吻着它,老师、同学们的目光不止是羡慕,还有好奇。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小动物了,哦,我忘了告诉你们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翠翠。
翠翠,我喜欢你,你永远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你们好!
时间过得真快,孩子们已进入小学的第二个学期。一二班在各位家长朋友们的协助下,逐渐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孩子们在这个班级里,不仅长了知识,也学会了很多书本以外的东西,变得懂事了。
作为这个班的班主任,孩子的一点一滴都在我的眼里,而我最近心中却充满了焦虑,心里有很多话想跟大家聊一聊。平时工作的繁忙,可能让我们无法面对面的沟通,所以我想到了给大家写这封信。
作为老师,可能都会有这样的苦恼:同样布置的学习任务,总有孩子没有按照要求完成。这也是我最近特别苦恼的根源。虽然在和同为老师的人沟通时,总有人开解我:五个手指头伸出来也有长短,你不能太理想化。但是,我也在想,这可能确实是作为老师的一种无奈的宽解吧,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而我的家长朋友们,您面对的可是一个孩子呀!这一个孩子可能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啊!
连续几周,周一反馈,我总会发现或被其他科目老师告知有孩子把作业弄丢了,有孩子作业没带回去也没到学校拿,有孩子网上作业没打,有孩子预习没有做,其它科目老师比较说咱们班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不如另一个班,而反馈过来的名单,有几个孩子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其实,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大家都比较忙,偶尔的也能理解,我们通常是短信把孩子的情况反馈给家长,提醒家长朋友们下周要关注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和各项注意事项。发短信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作为老师并不是觉得发完一条短信就算完成任务,我们希望这条短信能产生效果,希望孩子的情况有所改善。如果总是不尽人意,老师的精力毕竟也是有限的,那留下的也只有遗憾了。
为什么孩子周末完成学习任务非常重要呢?有的孩子周末作业敷衍了事,到校后,老师检查作业后肯定要进行反馈,没完成的要补做,不认真的可能还要重做,像预习这类,有时上课了就没办法补起来的,一次两次倒无伤大雅,如果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觉得,反正到校要重做的,反正没做完老师也会补做的,那我就干脆不认真甚至不做,家长朋友如监督不到位,孩子更有空子可钻。长此以往,孩子每周在校要用其他孩子玩的时间或其它课的时间来做本该早就做完的事。其他孩子早就用这些时间来提高自己,这部分孩子还在原地踏步,时间一久,差距就出现了。
当然,并不是说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的孩子就一定成绩好,我们只能说,能认真完成的孩子习惯好,好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我观察到,经常完成不了布置任务的孩子普遍不够自信,因为老师在表扬其他孩子完成好的.时候经常没有他;普遍习惯不够好,尤其听讲习惯,注意力不够集中,因为他在知识层面上开始有差距了。这部分孩子老师花的心思和精力要更多,但经常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尤其是一次次沟通无果。更令人担忧的是,有的孩子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就这样了,也不愿改变。在另一方面,班上有一部分孩子,从未有过落东西、未完成等情况,几乎都有着好习惯,学习也不吃力。
有的家长朋友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快乐的童年,不要有过重的心理负担。可能有时会走向一个极端,那就是对孩子没有任何的要求,对孩子的学习放任之。其实,这是很危险的。我认为,孩子的快乐与孩子的习惯养成是没有任何冲突的。孩子好习惯开始养成,最初是按照我们成人的要求一步步养成的。很简单的例子,在孩子们入学时,他们不知道离开教室要整理桌椅,我就先做示范,然后手把手教,在后面的一段时间里,坚持督促并检查反馈,现在孩子基本全部养成离开教室整理自己桌椅的好习惯。如果一开始没有教孩子,或是教了我们没有坚持训练这个习惯,孩子没有养成这个习惯,我们再因为他的桌椅没有摆放整齐而批评,孩子心理压力大也就是自然的了。而那些已经养成习惯的孩子会觉得摆放桌椅是很简单很自然的事。学习亦如此,平时对孩子没要求,突然哪一天觉得孩子这不对那不对我们就着急了,这其实是把成人的压力转嫁给了孩子。相反,在孩子入学初期养成好的习惯,有利于孩子的快乐成长,因为好的习惯会让他做事和学习很顺畅,学习习惯好的孩子平时得到的表扬也要多一些,学习成绩普遍较好,在同学中的受欢迎度也要高一些。
低年级对于孩子们来说很关键,我曾遇到过有的家长在低年级错失养成好习惯的时机,高年级不得不面对较大的学业压力时再对孩子作要求显得力不从心,那时再后悔可能就为时稍晚,我希望这届的孩子谁都不要等那时再想当初。
当然,我想说的是,孩子习惯养成是学校和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倾其所能给予我们教育孩子最大的支持,有这样的家长,作为老师,我们也愿意掏心掏肺对待孩子,怎会辜负孩子?我们老师真切希望得到每一位家长的支持,凡是孩子在家的任务一丝不苟地督促完成,这样孩子到校后一切都显得很有条理,我们也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培养孩子上去,这样咱们的孩子不是会更优秀吗?为人父母的,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相信各位家长朋友现在的辛苦也是为了咱们自己的孩子,所以,为了这群孩子,咱们需要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共同帮助孩子成长路走得更顺利。
在此,请大家多关注孩子的情况,督促孩子在家学习任务落实到位,每周督促孩子按照孩子所抄作业逐项检查,带好所需物品,在家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好习惯。拜托大家!
祝
阖家幸福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