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这部影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一开始,我就看到了一所管理严格,学生对老师神圣得尊重感,这是一所高校。里面的一切似乎都像是一个小世界。
尼尔,是这部影片的主角,他的爸爸希望儿子考上一所好的学校,就能有好的出路,可以找到好工作赚上大钱。他希望儿子一味地学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毕业之后能考上哈佛。但是尼尔在学校生活中,发现了自己演绎方面的天赋。他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选上了校园话剧的主角,在父亲不同意的情况下,尼尔完成了演出。本以为欣赏到他的才能之后,老爸可以一改执愿,同意他继续演下去。
可是尼尔的爸爸认定了让他好好学习,走父辈计划好的人生,毅然决然地把尼尔带离了剧场。当晚,悲痛欲绝的尼尔不想继续这样没有灵魂的人生,开枪自***了。
基丁老师是一个相比之下不死板,很开放的一个老师。他鼓励孩子们做自己,鼓励他们张扬自己的个性。然而学校古板的高层并不能理解他这种想法,借助尼尔的死亡,他们辞退了基丁老师。基丁老师虽然被辞退,但是学生们深知老师的正确。
要做一个灵活的人,既不一味地循规蹈矩,也不毫无根据地闯荡。不灵活,可能是会像尼尔父亲一样亲手把孩子送进了棺材。也有可能像尼尔一样,想不开自我了断。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深深地体会到那种古板教育的失败,他们培养出的人才,于古人来说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因为他们的思想是全然复制而来的,只有基丁老师这样,挖掘出学生们内心中的那个自我,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育。
能让我心头一震,感通身受的哭着笑,罗宾·威廉姆斯真没让人失望,这么多年观影真是为数不多的一次。《死亡诗社》,听起来就压抑沉闷的电影,对的,就像你认为的那样,它一定会让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猛烈撞击,就像死亡和诗一样,我一直觉的死亡是最大的真理,诗往往是最靠近死亡的艺术。但是电影讲的并不是这些,电影代入的还有人生态度,成长,自我救赎,以及那些闪着光的青春荷尔蒙。
基汀(罗宾·威廉姆斯饰)老师印象深刻的几堂课,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课堂上让学生们站在讲桌上换一个角度看世界,撕掉书本第一章概论,让学生们追随自己的内心写一首诗在课堂上大声朗读,课堂外以每个人走路的姿势和状态来观察最真实的一面。是的,泛泛来看这些没什么新奇,把自己的成长经历代进去,你就知道,我们人生中如果能遇到一位这样的老师有多么的难得。基汀老师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是学会独立思考,在基汀捂住todd的眼睛,让todd自己感受并大声朗诵自己的感受时我激动的不行,哭着笑,我似乎特别理解todd的不容易,那个能让你心头一震,原来世界是这样的,我可以这样看世界的新态度,才是人生最最宝贵的东西吧!
我们教育的大环境死水一潭,传统,墨守成规,我们都是这么成长起来的。但是个体的成长经历又有所不同,有的人可能就会遇到像基汀(罗宾·威廉姆斯饰)这样的老师,必然会在内心点燃一个小火苗,受益终身。其实生活本身也是需要一种能力的,一般像基汀这样的老师会给到你这样的能力,忠于自己,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适合与不适合自己判断,对自己的生活笃定而又有自己的态度,其实只有这样的生活是充实而快乐的,那些被裹挟以及随波逐流的生活,终究是自己厌烦也被别人厌烦。
这种发光的生活态度,大多数人是不能无师自通的,人生中如果能遇到这样的一位老师或长者点播,真是大幸。同理一部好的电影或书籍如果能在年少时受到启蒙,也是人生的大幸。
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梦想,是我看这部电影得出的感悟。
“CREPDIM,抓住今日,因为我们都会死去。”影片的开头,基廷就对他的学生说这样的话。
我们被太多的期望和压力在约束着,所以我们从来没有好好想着怎样抓住今日,只是一向在追求未来,实现别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们很多人都在妥协着。因为梦想太沉重了。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独立思考的含义,基廷站在了讲台了。因为他要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换个思维,去想问题。
影片中,基廷让内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读他的诗。安德森由于内心的恐惧,不愿意上台。基廷便让他在台上表演怎样哭喊,还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让安德森表达自我内心的想法。情景很让人抓狂,却也让人释然。
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团体中坚持自我的独立观点和信仰,他让三个学生在院子里行操,以此来揭示:每个人都在妥协中与别人趋同,虽然我们是以自我的步伐在前进。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接纳的需要,但我们必须要坚持自我的信仰独立,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如何的糟糕。
电影中的尼尔,一个生性外向,有自我追求的人,却无法得到家人的认可。他无法逆父亲为他未来做得计划,于是,他选择了自***。对自由的向往值得我们用生命的换取。他是一个在期望下杯具的缩影。
安德森与尼尔同宿舍,可他俩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点比较像的是,他们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无法做自我喜欢的事情。在基廷的课上,安德森最终突破了自我内心的恐惧(不自信,否定自我)。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长面前,公然表达自我的感情以及第一个站在桌子上,对基廷说:“哦,船长,我的船长。”
此刻我们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我们的个性,让我们全服于权威和标准。独立的思考变成是一件艰难和珍贵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每个人都有追求,每个人都有向往,每个人都有渴望得到的。一本书,一太电脑?还是权力,魅力,魄力?而我,只渴望得到信任。
事情还得从四年级说起。那时,我在班里不是班长,不是组长,只是一个平民。学习还能说的出口,人缘不咋地,所以总受人家挤兑,污蔑。可是有一次,使我真的`忍无可忍。
那天,天气非常闷热,太阳似乎比以往更大,更毒,整个大地晒得炽热,同学们都带上了水,而且有位同学竟然破天荒的带了4瓶汽水。我的水放在书包,因为手上拎着高档汽水,大摇大摆的走着,在我看来多多少少有些显摆的成分。所以,就这样,我的汽水一直放在书包里,到了学校,也没拆开喝。第一节是体育课,我一放下书包,就来到操场,参与到了游戏中上课了,体育老师安排的任务很重,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各个都汗流浃背。我一回到教室,便准备畅饮我的汽水,谁知,我刚喝了几口,数学老师便进来,叫我过去,说是判作业,我刚准备放进书包,就又有位同学进来,因为条件反射,我赶紧把饮料放进书包
时间飞一样过去。放学了,那位那的、四瓶汽水的同学过来对我没好气的说:嘿,快点还我汽水!我没拿你的汽水,我自己带了!我被这莫名其妙的质问吓了一跳,然后便极力反驳。快点还我,要不我告诉老师了!说罢,那个同学显的很满足。而我,更是摸不着头脑了。都有人看到了!说着,他就拉来了证人。所谓的证人就是在我后面进教室的同学。他走过来,打开我的书包,那出所谓被偷的汽水说:我看见你就是拿了这样一瓶水放在书包里了!当即,我狂晕一阵:我的天,那是我买的!谁说的!我买的就是百事可乐!切!我还会买呢!就你?怎么了!下课后,是你第一个进的教室,你有偷汽水的时间!啊?
最终,老师还是把汽水给了那个同学。我非常郁闷,为什么因为我不想显摆,才收起来的饮料,就给了他!?
每次,我被污蔑,总是因为种种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巧合,而为什么就没有人相信我?
我真的渴望能得到信任!哪怕只是一个人的信任!
我只是个孩子,正值豆蔻年华却满心忧伤。在学校,我有慈祥和蔼的老师;在外面,我有重情重义的好友;在家里,我有年迈可亲的奶奶……可是,爸爸妈妈,为什么没有你们?我知道你们工作很忙,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都是为了我们!我也知道,再苦再累你们都没有说出口过,只是为了不让我们担心!可是你们知道吗,我还只是个初中生,也需要父母你的陪伴啊!
还记得,每天放学铃声响起,同学们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拾好了书包,三三两两手拉着手走出校门,隐约听见她们的聊天声音:“唉!今天我爸来接我,说会给我带面包,一会儿一起吃哦。”“呵呵,我妈妈也来接我了,就在前面呢,提着零食的.那个。”……每每听到这些,我的心就立即如沉入了深不见底的大海。
也还记得,放长假期间你们说会带我出去玩儿,我满心欢喜地早早做完了功课,推掉了与同学一起出去的邀请,激动地期待着这次外出。可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你们似乎忘记了几天前的约定……一次次看到同学们向我展示出她们与父母出去游玩的照片,我除了羡慕还能做什么呢。一次次听到好友与我分享她们与父母之间的点滴趣事,我又是强忍住摇摇欲坠的“金豆子”惯性地闭上了双眼,回忆那童年时期的欢乐。
我的愿望并不大,只希望你们能够抽出些时间,多陪陪我关心关心我。即使只有一天,半天,我也会好好珍惜,好好享受……
《死亡诗社》就是这样一部能引起育人者反复思虑的电影。
自由与规则之间似乎总是一对矛盾。就如同电影中的校长,他所象征的就是一种规则,也是传统的思想束缚。而深受学生喜爱的基廷老师则是自由精神的体现。也是现代学生所向往的生活。从电影所要表达的主旨来看,似乎更加青睐与颂扬基廷老师的自由主义精神。但其实规则与自由之间是应该能够找到一种平衡点,从而达到对立统一的状态。比如撕去教科书前言部分的那段场景,基廷所要学生们撕去的并不是文学艺术作品本身,而是要学生们撕去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封条。社会需要规则,学校也同样需要规则。遵守规则既是一个社会、集体正常运行的保证,也是人的基本品质的反映。这些规则不仅不影响人们思想自由的发挥,而且更是保证了每个人个性思想、创新精神的拓展。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区分的是,校长所谓的规则并非我之前所讲的规则,他只是在假借规则这一名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最后男孩之所以要自***的原因,并非是他触犯了什么清规戒律,而只是因为他没有走家长、学校给他规划的那条“经济仕途”而已。为了自己喜爱而终究因为现实中重重压力之下不能得到的戏剧表演,他选择了自***。因此校长所代表的是保守和守旧,特别是在精神层面上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抹***。他对学生的教育只是将学生通过一个标准化的流程,输送进名牌的大学。他所要维护的已经不是学生这个受教育者本身,而是他所赖以生存的学校的名声。
另一方面,我认为片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对我们也很有启迪。值得反思的是,跟尼尔的家庭一样,现在很多家长不管三七二十一,喜欢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子女身上,使得孩子们失去自我选择的空间,他们的成长是一个可悲的“被成长”的过程。我觉得亲子之间,从人格来讲应该是平等的,相互要有更多地沟通、理解和尊重,这样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从而去实现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信这部影片还有很多哲理,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