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抓时序的特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或晨、午、黄昏一天早晚,景色自然不一样。比如:《高大的皂荚树》中:“春天,下小雨啦。皂荚树为我们遮挡着,雨滴就不会很快调下来。我们就能够像平常一样,在操场上做体操,做游戏。夏天,暴烈的太阳当头照。有了皂荚树的遮挡,烈日就只能投下星星点点的光斑。我们活动在操场上觉得格外凉爽。秋天,皂荚树上许许多多得皂荚儿成熟了,那样子,就像常见得大扁豆。高年级得同学爬上树去,用带钩子得小竹竿把皂荚儿钩下来。小同学呢,把它们捡进筐里,交给老师。冬天,皂荚树落叶了。枯黄的小叶子,打着旋儿,不断地飘落,在地上铺一层一层。这时候,我们就把树叶扫到一起,堆放在墙脚下。”这些片断作者抓住了皂荚树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反映了作者对校园皂荚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观后感是由“读”和“感”两部分内容组成,当然重点是“读”。“读”是“感”的依据和基矗“感”是“读”的生发和提高。文章做在“感”字上,功夫下在“读”字上。有的考生说:“写观后感嘛,还不是随便瞎吹吹”在这类“瞎吹吹”的观后感里,有的议论好象“飞机上吊大闸蟹———悬空八只脚”;有的引了原作一二句话,不作具体分析,就夸夸其谈;也有的为了“标新立异”,甚至曲解了原作的基本精神,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考生不肯在“读”字上下功夫,没有吃透原作的基本精神。
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电视剧或影片,它涉及的面实在太宽了。假如认真阅读、仔细观看的话,一定会有许多体会;很多感想。如果,这也写,那也想写,“拉在篮里便是菜”,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结果“贪多嚼不烂”,什么都写不深,写不透,势必要吃“夹生饭”,到头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应该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观后感,写出来的文章才能观点明确,联系实际,有理有据,结构完整。深化了主题,干脆利落,结构严谨;达到了写观后感“引———议———联———结”四字诀的完美境界。
我不相信会有永恒的感情,我也不相信有一个人可以陪你过一辈子。一辈子,那么长,有那么短,有的时候来不及道别,就再也没有机会说再见了,我们的一个转身,可能就是一辈子。我知道,二十出头的我没有资格来评价人生这个解不开的迷。我没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没有什么的感情可以分享。唯有的只是一段没有开始的恋爱,这就是暗恋。
很多人都说暗恋是很心酸的,很苦的。其实不是,暗恋是最好的,是最简单的,你会因为他的一句话就可以让自己回味好久,会因为他的一个笑容就可以开心好久。喜欢他三年,上课会时不时的回头偷看他几眼,有时会不小心和他四目相对,然后会很尴尬的转头或者专做和后面的人说话。在走廊遇到,他会笑着跟你打招呼,心里就像开了花一样。每天去教室的唯一动力就是为了看到他,把他今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记在脑海里,这样就可以在漫漫人海中一眼就将他认出来。到后来,连他穿什么衣服都不用记得,很自然的就可以再人堆里把他找到了。这段感情,绝对称得上刻苦铭心,因为我以后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像喜欢他那样去喜欢别人了。高中毕业后,我们再也没有联系,我也打算把这段感情埋在心里,相信时间会帮我磨光那几年的回忆。可是,我还是错了,即使分道扬镳,即使断了联系,我还是会想起他,还是会忍不住的去点开他的朋友圈,去关注他的状态,了解他的生活。我不能把他丢在曾经的回忆里,我还是会把他带到我的生活中来,我还是回因为他的不开心而不开心,但是,我还是什么都做不了。就像《天空之城》里面的那句话,你的城市下雨了,我很想问你有没有带伞,但我没有,因为我怕你说没有我却无能为力,就像我爱你却不能给你陪伴。
如今的我再也找不到喜欢一个人的感觉了,好像我把我这辈子喜欢一个人的感情都永远了,已经忘记喜欢一个人的.感觉是什么了。有些人,错过了,就再也错过了。我不是不想去联系,而是不敢去联系,我怕他拿起手机听到我的声音之后已不记得我是谁了。这种痛彻心扉的感觉,我怕我承受不了,也承担不起。
后来,我明白了一件事,没有什么伤是时间治愈不了的,时间是磨灭往事最好的工具。回忆是留给时间的,我们要往前走,回忆只会让我们停留在过去,流年似水,一段往事,就算再美好,也会在淳淳流动的河流里渐渐流逝。你流过的每一滴眼泪,也该体现它们的价值,不能让那些眼泪白流。你怨他恨他或者还是爱着他也好,也已徒劳无功了,这路上,没有谁注定要永远陪着谁的,谁也不是谁的附属品,我们是注定有一段路是孤单的,是需要自己无论怎样,跌爬滚打都要走过去的,我们也只有咬紧牙关把它走完。
谁都有许多美好而不可触碰的回忆,而我们能做的,就是静静的等待时间去淡化,张小娴说,如果时间不可以令你忘记那些不该记住的人,我们失去的岁月又有什么意义?一辈子,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我们不知道,我们必须腾些位置给未来的那些对自己真心付出的人,你把往事淡忘,没人会怪你淡漠无情,这只是人生道路上我们掩盖自己伤疤的一个方法而已。
观察和感受景物需要学生发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有动有静地描写,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出了从不同角度看庐山的样子。又如,老舍先生笔下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他笔下的林海是那样的变化无穷: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丹青妙手,“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特别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正像海边的浪花吗”这一囊括比喻、拟人、反问三重修辞格的句式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绚丽的画卷。
景物描写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动到静,由人到物等。总之,只有把握好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新自然。景物描写的顺序通常有两种:一是按时间的发展顺序写,如按四季的交替顺序写一棵树的成长过程;二是按空间的顺序写,如按从远及近的顺序写一座山的样子。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