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
元宵节,北方人要吃元宵。说到元宵,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其实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实际是两种东西。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上。做汤圆相对简单,一般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即成。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琐得多:首先需将面和好,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从初8开始到初10结束,三场晚会我前往了两次。第一个晚上我去得有点晚,已没有观看得到的位置。我索性就与同伴到周边的祭神处逛了一会儿,正准备离开之时我们很巧合的碰到一位话剧演员。(非常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他的姓名我有点惊讶,急忙上前请求合影,这位演员已经有点年龄,看起来挺慈悲也很和蔼,他非常爽快的.答应了,我也就很荣幸的与他合了个影。(照片空间里有第二场因为自己乡里也谢神开始唱戏所以没有前往。今晚最后一场我非常幸运的与人相约并有了位置,观看以后特至此观后感。主持人是一位男士,身着一件很耀眼的西装,金光闪烁。
节目开始了,唱了几首歌曲,跳了几段舞蹈,说了一段相声,演了一段小品。比较有看头的是这一位,他唱着歌,歌声听到了但总是没看到人,后来才发现是位矮人,他竟然是揭阳人。我很佩服他的精神,说他长的对不起观众又安慰这不是自己的错。同时也对他还有主持人在台上说了粗话而反感。节目在进行着,下面的保安一直在维持秩序。主持人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要大家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我发现掌声不热烈几乎没有,更不用说欢呼声了。不过那位矮人赢得的掌声和欢呼声明显比其它人要多,还算挺热烈。这不是演出的问题而是观众对演出者的一种尊重,人家为你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你的掌声就是一种最有力的回报。然而,很多人都不太愿意举起双手,我不知道这到底是素质与修养的问题还是习惯性的问题!我想要带动大家鼓掌,可发现我的力量不是一般的渺小。
在人来人往的街头,她饱受风霜。路人的鄙视,生活的压迫,却未夺走她那颗善良的'心。——题记
那条路,连着那个美丽的回忆……在那个喜庆的早晨,我站在冷飕飕的街头等车。半小时过去了,一辆公交车也没有,我开始后悔起来。想起锅里那些可爱的汤圆,我不觉咽了几口唾沫。抬头看看老天爷,他是一脸的苦闷。显然,他也饿了……终于,我直奔小吃部。
不久,我便坐在那,狼吞虎咽地享受我的早餐。街上的人可真多啊!虽然寒风凛冽,可就是挡不住人们心底的喜悦。人们拎着大包小包的食品在我眼前穿梭者,脸上都挂着甜甜的微笑,有的人怕自己的狗被踩到,索性抱着宠物们走。街上浓烈的气氛,深深的感染了我,我不觉看呆了……
忽然,背后有人戳了我一下,我猛的一回头,心里不由一怔。只见她弯着腰,手颤抖地端着饭碗。街上的人很多,可是她碗里只有那么丁点。这一回,我再也逃不掉我的良心,把钱递进了她的碗里。她仍望着我,我瞬时间明白了什么,脸顿时苍白……
我不敢预测她要做什么,我呆坐在那儿,想逃,逃不掉了。
突然,他干裂的嘴唇微微动了一下,说:“小姑娘,注意点,衣服露出来了。”她很平静,可是我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了。心底有一种莫名的温暖,眼泪瞬间像音符跳出了眼眶……蓦地,等我回过神来,他已经走了,他像一阵风,匆匆来过,却不留下一丝痕迹。
而我,却呆坐那好久,好久……
昆明人喜欢吃豆面团,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错。
来到广州不能不去白云山,这白云山可被称为“羊城第一秀,南越第一山”。一大早,我就带着激动的心情,乘上了B18公交车,前去这早有耳闻的白云山。
行走白云山,别无特别,最好从索道边上。经历了一小时的车程,我终于来到了这南门。
走入南门,开始是千尺嶝。这千尺嶝不仅高,而且还很长刚走不过10多分钟,就让人气喘吁吁,而千尺嶝的两旁,经常能看到些坟墓,我就好奇看了,发现这尽是朝廷的高官。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一半了,向远处眺望,整个羊城尽收眼底,迷迷蒙蒙的雾笼罩着羊城,有着海市蜃楼的感觉。
不久到了白云山顶公园,才能深吸一口气,好好休息。在这山顶公园上,有许多人在这锻炼,有打羽毛球的,有打太极的,也有的跳健身操的,三五成群,玩的不亦乐乎。
走出这个鸣春谷,天色也不早了,我沿着大道下山,一种感觉油然而生,白云山虽没有泰山的挺拔,没有黄山的`雄伟,但它更像一个美丽洁净的大花园。是一个蕴藏着无数小生命的地方,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使人感觉与大自然的无限亲近。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吃元宵
吃元宵是一个传统习俗,一般多在元宵节吃。“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04观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耍龙灯
舞龙是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洲、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舞狮子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送孩儿灯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又称送花灯,是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种汉族传统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偷菜节
偷菜节,又称偷菜日,是流行于中国某些地方的传统习俗。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姓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
迎紫姑
迎紫姑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紫姑是汉族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像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走百病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德州妇女登上南城门,走到大寺阁,俗谚:“爬爬城,不腰疼。”黄县(今龙口市妇女走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莒县农村男女老少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在,永不衰老。
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活动,这项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踩高跷
踩高跷亦作“ 踩高蹻 ”,一种民间杂技。表演者装扮戏剧或传说中的人物,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以前,每到农历正月,一队队高跷会,在腰鼓、小铴锣、大小钗的打击乐中穿街而过。一拨儿高跷人数不定,一般十几人。身量高的踩低跷,身量矮的踩高跷。表演者是传统戏装打扮。由开路棍打头儿,随之便出现肖恩、白蛇、唐僧、丑婆、姜子牙等艺术形象。由于诙谐有趣、粗犷喜人、声情并茂、时有乐哏,一向为北京的人们所喜爱。
中国情人节
对于中国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正月十五;二是农历三月初三,相比之下,这个更为准确,另一个是七夕节(本称乞巧节,七月初七 正月十五元宵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此称谓古来已久。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过的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单纯地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就把七夕附会成“情人节”,严格意义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