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文中的说明方法,介绍自己熟悉的物品,写成一小段文字。
指导方法:
写说明文是为了向读者介绍科学知识,所以只按观察所得写出来是不行的。例如写《蜘蛛》,只把看到的蜘蛛网什么形状,蜘蛛吃了几次虫等现象照录来,读者不能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才能科学的向读者介绍蜘蛛怎样捕虫,怎样结网等知识。如果我们平时还能注意观察其它的动物,植物,那么在写作时就有挑选的余地了。
善于查阅资料,不少知识只靠直接观察还不行,还需要查阅资料,学习别人的科研成果。全世界的蜘蛛有多少种蜘蛛为什么会吐丝蛛丝的种类有多少性能有哪些等等。这些只靠直接的观察是无法解决的,查查有关书籍,资料就弄清楚了。那你在写作时也就可以比较全面地向读者做详细的介绍了。当然我们的内容也就丰富了。
1、做好审题。
2、做好立意。
3、做好思路的开拓。
4、动笔开始写作,注意语言的通顺,围绕某一事物,运用学过的`说明手法,将文章内容写得形象生动起来。
这篇文章的叙写力避空洞抽象,例如“忙碌”本是个抽象的概念,作者连用四个“有的……”铺陈,以繁笔具体表现“忙碌”的各种表现,渲染紧张的气氛,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本文主体部分都是写“他们的歌”,是不是离题?不。因为这些叙写都是为了突出“我的歌”的美丽——不计得失、默默无闻、尽力尽责、助人为乐的精神,是表现主题的侧面描写。
我想变作班主任语文老师,让同学们爽一下,让老师发一下火。
那天正好班主任开会,由我们数学老师代课,我这个班主任就大摇大摆地走进了教室,全班的`同学和数学老师都用惊奇的眼神望着我,我挥了挥手,意思是叫数学老师过来一下,我跟数学老师说:“这节课由我来上吧,明天第二节由你上。”数学老师点了点头就走了。
我一进去,马上就发号施令,“大家换位子!”班长疑惑,“昨天老师您刚换过呀!”我瞪了一下她,她马上又坐好。“这一次女生一起坐,男生也一样!“我下令。女生们马上拉好朋友过来了,男生们也急忙找各自的好朋友,底下一片欢喜。
大家落座,班长又到我跟前问:“老师,昨天您说要写词语卷,现在还需要写吗?”“天天写我都写烦了,我们看上次还没看完的《风之谷》电影吧!”说完,我就去办公室拿电脑了。办公室里没有其他人,我把电脑搬了过来,照着老师的样子,坐在讲台桌前和同学们一起津津有味地看电影。
午休,我放他们去操场上跳长绳,同学们更是高兴,回家也没有一个语文作业。
第二天,真的班主任来了,有好多同学都围过来欢呼:“老师,我好爱你。”老师一看位子就大叫道:“是谁换的?过分!”老师去问班长,班长反问:“老师,还不是您让换的?”老师火冒三丈,“不可能,到底是谁?我要查清楚!”
我这个“假老师”在底下暗笑:老师,我这个假老师比你受欢迎多了。
一张平常照片,一段动人往事,一片母子深情,一路自我反思。母爱不仅洗涤了墨迹,更让“我”懂得了自省、宽容和感恩,平添了对母亲的爱意。文章的构思新意正在于此。不足之处是文中有四处处理得简单了些,语言笼统抽象,心理活动没有充分展开,如果适当添加一些具体描写,让“我”的心理变化轨迹更清晰,更有内涵,那文章就更具有感染力。
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具体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点化中心、渲染气氛能起一定作用,从而唤起读者阅读心理上的美感。冰心的《小桔灯》可以说是照应手法运用的典范。
阅读时,要瞻前顾后,理清思路,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
文章的照应,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 文题照应。也有两种:一种是开头与题目照应,如《白杨礼赞》开头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一段既是破题,又是统领全篇的关键段,全文就是紧紧围绕着这句话开展的。另一种是行文中与题目照应,如《往事依依》的首段扣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段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同时,在文章的第2至第5段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扣住“依依”。
② 首尾照应。《往事依依》一文第一段“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和第六段结尾的“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相互照应,这样使文章贯脉相通,结构完整,也更好地突出主题。
③ 前后照应。也就是,上下文间的照应,有段、句和词语三种情况的照应形式。还是以《往事依依》为例,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已与时代更加贴近了”,进一步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再如,《济南的冬天》的第一段中三组对比中的第三组,是用热带的毒日、响晴的天气跟济南的温情作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在第三组对比之中,之所以要指出“在北中国的冬天”,是因为“北中国的冬天”隐含了“照例应该是北风呼啸、日光惨淡”的意思,这就跟上文的“奇迹”与下文的“宝地”相呼应。
④ 重叠照应。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经常会发现同一或相近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一再出现,使其于反复中得到加强,这种照应我们可称之为重叠式照应。《背影》一文中“背影”出现了四次。《白杨礼赞》一文中“不平凡”前后一共出现四次,相同的段落出现了两次。《十三岁的际遇》一文多次写到“我是‘不系之舟’”,其中都有深层的含意。这些重叠式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标明文章线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