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最缺乏信仰的年代来讲信仰,要么被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要么会激起争论,形成截然相反的观点。导演选择用纪录片的方式来展示了一种人的一种信仰,力求客观真实,所谓信仰,信之越深,越不顾一切,冈仁波齐的信仰是善良、爱、奉献。影片中一位婴儿出生在朝圣的路上,母亲产后不做休养,带着婴儿一路磕头,继续朝圣;一位老者死于神山脚下,天葬神山,在神灵面前,将自己还给了自然。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巨大力量,支持他们不顾一切,包含肉体痛苦、亲人安危、财产损失甚至个体生命。
1300公里,历时一年的磕头苦行,只为洗去内心的罪恶,只为给亲人带来平安,为今生也为来生的安宁祥和。从物质者的角度看,他们是贫乏的、落后的、甚至是愚昧的,朝圣的路上不生产劳动,不学习研究,只有消耗而无创造,他们是错误的;而从精神的世界看待,他们富有,他们智慧,他们传播善良和爱,鼓励坚持,他们带来的东西远远大于物质创造。也许,岗仁波齐带来的思考不只这些,需要各自满满品味。
导演张杨于2013年末开始拍摄纪录片形式的电影《冈仁波齐》,用时整整一年。影片中的人物都由非专业演员出身的当地人出任,电影没有脚本,完全真实记录了藏民2000多公里的艰苦之行。
影片名虽是神山《冈仁波齐》,但整部影片所给的.镜头并不多,仅在爷爷杨培去世后,尼玛扎堆让色巴江措请来了喇嘛为之超度,在这时对神山有个清晰的特写。除此以外,电影记录的是2000余公里的朝圣之路。
1.拍摄手法
我喜欢导演这种拍摄方式,记录的手法,远景与近景角度真切自然。仿佛我身处其中,与藏民们一同踏上了这朝圣之路。没有多余的人,也没有多余的话,318国道上,只有一行虔诚的磕着长头的人。
“电影娱乐化”的时代,能看到张扬的这样一部素片,很舒服。我没有觉得枯燥,觉得整部影片就是我要的那个感觉。我喜欢听他们每晚在帐篷里的诵经,喜欢看他们虔诚磕头前行的身影。
喜欢娱乐的人,是很难接受这部影片,没有华丽的镜头。
只有藏民至纯的信仰,还有大美的雪域高原。这是影片最大的特点。
普拉村,从这里去往朝圣之路。
拖拉机头被别的车撞坏了,不能再开。男的拉车,女的继续磕长头前行。
遇到河流漫过路面,他们依旧磕着长头。
屠夫江措旺堆一生***过很多牛,腿有残疾。他愿马年磕长头消去一生的业障。
他发现一只“虫子”,让虫子先过马路。
到拉萨了,隔着拉萨河远远的看见了布达拉宫,禁不住流下了感动地泪水。
2.到拉萨后
在拉萨,洗一下快一年没有洗的头发。到拉萨后,他们身边的钱已用完,为能够到达冈仁波齐,在拉萨大家工作了2个月,挣够了去冈仁波齐的路费。
旅馆的藏族大妈免费让他们住店,请他们代她去冈仁波齐为她磕头祈福。
3.冈仁波齐
别名须弥山,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
冈仁波齐峰是多个宗教中的神山。梵语称为吉罗娑山,冈仁波齐峰北麓是印度河上游狮泉河的发源地。相传雍仲本教发源于该山;印度教认为该山为湿婆的居所,世界的中心;耆那教认为该山是其祖师瑞斯哈巴那刹得道之处,藏传佛教认为此山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常年在此处转山的信徒不断。
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中国西藏雍仲本教,印度教、藏传佛教、 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岗仁波齐并非这一地区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据说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冈仁波齐。据《佛学小辞典》:须弥,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时代的象雄雍仲本教时期,冈仁波齐被称为"九重(万字山",相传有本教的360位神灵居住在此。本教祖师敦巴辛绕从天而降,此山为降落之处。在公元前5-6世纪兴起的耆那教中,岗仁波齐被称作"阿什塔婆达",即最高之山。(资料
72岁的杨培一生幸苦带大哥哥的孩子们,在神山脚下他安详的去世了。
喇嘛为杨培超度。
两小时的电影,张扬和摄制组随着朝圣一路拍摄了一年。
“关乎信仰,也伴随生死”。平淡质朴的藏族人生活的面貌,在影片中缓缓道来,这是感动到我的地方。
影片从头到尾始终没有参入导演自己的意图,仅仅是在一旁记录,特别喜欢这种纪实的电影,也希望以后能够看到这类多一些的影片。
白描手法,走入藏民的内心世界。
如此的平静的生,如此平静的死。
这次的\'旅行不是爸爸妈妈带我去的,而是我的姑姑和姑父,同去的还有我的两个表姐,只比我大一岁。好了,三句不离本,不废话了,旅程正式开始。
到沙滩是下午3:00左右,一下车,我们就蹦蹦跳跳地往沙滩方向走去。我们先是换了泳衣,脱鞋,戴帽,整个动作一气呵成。那里的沙子是那样的松软,踩在上面感觉舒服极了,我想,云朵上能走路的话可能就是这样的感觉吧!不过,感觉很美好,现实很残忍,真正的现实是——太烫了,踩在上面像踩在火上一样,真让人受不了。
我们姐妹三人一路小跑到了海里,准备游泳,大家都异常兴奋。刚开始,我们在浅水区上走动着,慢慢走向深水区,可能有人要问,在海里为什么要用“走”呢?悄悄告诉你,我今年都没下过水呢?不过,在海里走路非常吃力,才走了几步,脚脖子就酸了。之后,我们穿上救生衣,这样就不怕被海水冲走了,我尝试着去游泳,真奇怪,去年学的游泳竟然没忘记。
我们在海滩上自由自在奔跑着,捡贝壳、抓螃蟹,还一起把鞋子埋起来,好不快活!用沙子搭了城堡,每次都被海浪冲走,最后一次仍然如此,不过,大家都很开心,我们搭的城堡在照片里永远的定格了。
整个下午很快就过去了,似乎很短暂,但会长久留在我的记忆深处,这真是一次让人愉快的旅程啊!
上车了,老师给我们准备工作,女生一队,由班长带队,男生一队有老师来带队,男生一下子哇的大叫起来,女生们都笑了,一路上都说说笑笑的,真有意思.
来到了雷岗公园,一下了车,我们就分工了,我和我们小组的6个女生,加上就是7个,我们来到了双人飞车的地方,我们排成一队,进去了.在我们的.前面是一个工作人员,我们都找好同伴上车了,那心总是不停的快速跳动着,开始了,工作人员一拉车,就下去了,我看见了,就猛的一拉,车子呼的一声下去了,我旁边的那位同学说:"小心一点,太快了,放慢一点,前面有个减速牌".之后我就减速,减速牌之后,我就加速了,变的好快好快,转啊转啊转,我的有都晕了,而且头发都竖起来了,不过真爽!
近日,一部名为《冈仁波齐》的电影热映,讲的是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的11名藏族村民乘坐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翻山越岭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
影片中频频出现的这台东方红拖拉机,引发观影者的关注。昨日,《洛阳晚报》记者采访了一拖集团,了解到东方红拖拉机与西藏以及这部电影的故事。
每个有赴藏经历的人,也许都会引发共鸣
这部电影于6月20日在全国公映,影片中的11名主要演员,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独臂的少年、遭逢变故的夫妇和他们9岁的小女儿……他们中没有一个明星,全部由普通藏民出演,连角色名字都是演员自己的真名。就是这11名普通的藏民,为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历时一年,磕长头匍匐前进。
2010年,本报记者曾赴西藏昌都采访在那里支教的洛阳师范学院的一群毕业生,当时进藏走的也是和这群朝圣者一样的路线,在这条充满危险与美丽的318国道上,左贡、邦达、然乌湖……电影中出现的这些地方,记者也曾到过。而川藏线上曲折的“之”字形路线,路上从天而落的飞石,更是在藏区的道路上频频出现。
高原上的“东方红”,春耕中的风景线
电影中,11个人在前面磕长头匍匐前进,他们后面是一台载满食品、缓缓行驶的大红色拖拉机,拖拉机上鲜红的“东方红”与“中国一拖”字样屡屡出现。
电影中还有一个情节,朝圣者们在路上接受了一位老者帮助,他们又驾驶着自己的拖拉机来帮助那位老者春耕。
记者从一拖集团了解到,其实每年藏民的春耕仪式,都在东方红拖拉机的轰鸣声中拉开序幕,而电影中田野里的那些拖拉机几乎全是“东方红”。
为西藏赠送“东方红”,播下浓浓援藏情
电影中出现东方红拖拉机,其实并不偶然。
早在2013年,国机集团、一拖集团向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吞巴乡、堆龙德庆县德庆乡赠送了31台东方红拖拉机,以提升当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2016年,又有217台东方红拖拉机开进尼木县。
今年6月5日,在西藏日喀则市2017年农机补贴交机仪式上,25台东方红大中轮拖送到藏民手中。当时,身着盛装的藏民扎西平措拿到“东方红”的钥匙时,他点燃早已准备好的藏香,口念经文,围绕拖拉机转了一圈,然后把香放在拖拉机下方中央位置,从随身的布袋里捧出一把糌粑,撒向空中。接着,他又从怀中掏出一条洁白的哈达,屈膝弯腰,恭敬地献给东方红拖拉机……
“电影上映后,有人问我们这是不是植入广告,事实上事先我们并不知道,也没掏过一分钱。”一拖集团宣传科一位工作人员说,经统计,目前东方红拖拉机在西藏的保有量已超过5万台,也许这是电影中会出现东方红拖拉机的重要原因。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