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一本教授阅读方法的书籍,被许多读者奉为阅读圣经。
本书的开篇指出了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因此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很多人在阅读的时候,常常没读多久就开始出现双眼停滞、头脑昏睡的状况,这种精神不济的状态根本无法将阅读进行下去。作者认为,人们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阅读缺乏主动性。
完全被动的阅读只会越读越疲惫,越读越乏味,直至放弃阅读。所以,预备开始阅读的人首先要认识到的是: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情,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既然阅读是一种活动,那么也必有活动的目的。阅读的目的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为获得资讯而读,第二种是为求得理解而读。
阅读与自身知识水平相当的书,那么阅读的目的就只是为了获得这本书所载录的信息而已。阅读高于自身知识水平的书,并试图读懂读透它,向自己现有的理解力发起挑战,则是阅读的另一种目的——提升理解力。
这本书所针对的读者就是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的情况下,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理解,认知自我破茧而出。
好的阅读者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以及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阅读的人都拥有这些阅读能力,但好在这些能力和技巧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答案和秘诀就藏在这本阅读圣经里。
因为,在上一学期的学习里,我的成绩并没有控制在一个稳定的状态,甚至连“忽上忽下”都算不上,一直都是“稳步下降”。直到最后一次期末之后的几天,我才想明白,原来我在上个学期一直没有提升的根本原因就是心态问题。
所以,在后来的几天里,我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周围同学都在为有一个假期而疯狂痴想,有一次考试而紧张不安的`浮躁心理中不骄不躁,保持“不为一夜成名,只想稳步提升”的健康心理,似乎有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韵味吧!
这样的心理反而让我觉得学习更加轻松,课上也更加认真,课下也更加专心。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在八下的第一次月考中,我如愿以偿的取得了优异的好成绩。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心态的重要。
这个学期比以往的学期短暂许多,但是八下的课程又算是整个初中的顶梁柱。所以很多同学便又会陷到大考之前的紧张担忧中去。说实话,我也害怕,因为上一次考试还算优异的成绩可能在不经意间慢慢唤醒了我的虚荣心。而虚荣心又是使一个人落后的毒药。换个角度来讲,比如说我的心是树,那么虚荣心就是害虫,退步就是他唯一的果儿,而心态就是那善良的啄木鸟,只有他,树上的果才会变成进步。
姐姐经常对我说:心静如水》有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语是心静自然凉。我认为它不仅是说心无杂念,就不会感到烦躁了,更是说,调整好心态,就自然会轻松愉悦了。
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要把握好自己,调整好心态,做到真正的胜不骄,败不馁,稳步提升。
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性的人物。范多伦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博览群书、才气过人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年轻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范多伦改编《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也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
读得快、读得多就是读得好吗?读得慢、读得仔细就是读得好吗?
这是这本书解答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有些书该囫囵吞食,还有少数的书则当细嚼慢咽。”不管是速读还是仔细读,读者要有自己的选择。作者认为可以仔细读的书不过一千本。另外读得多也不见得就是读得好,读得越多,却没收获的这种情况叫可怜。作者认为只有读者从书中获得了营养才算读得好。
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阅读分成四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就相当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检视阅读是速读的能力,分析阅读是指读者能从书籍分类、书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并能从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思路。
主题阅读是指读者能用带着共性的话题感强的问题从一本书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个读者要带自己的主动性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书。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提出不同类型的书的阅读技巧。实用型、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书、科学、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一定是读得好。有些书必须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愉快阅读。
我的好朋友也跟我说有想法就要写下来,不然就是纸上谈兵。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这的最后一段给他致谢。谢谢你哦!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