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当中应用学科型的游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发散思维,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应用学科型的教学策略包括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巧妙设置游戏形式、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将游戏带入小学数学课堂、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解决数学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形式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1、四人小组合作评改习作,课件出示有关内容:非常好,现在就是团队合作的时间了,小组按要求评改习作。如果你们小组有什么拿不准的地方,老师可以帮帮你们。刚才每个小组都拿到了这张“今日之星”的奖项单。其中,希望星奖给本组习作最好的同学,冲刺星奖给本组习作进步最大的同学,神笔星奖给书写最棒的同学,聪明星奖给讲评时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2、四人小组互评互议,教师巡视,并参加一个四人小组的评改。
3、教师组织反馈四人学习小组的评改情况: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聪明星?看来你们是最会听的孩子。那神笔星呢?一定是书写最棒的同学。我们的冲刺星呢?你们的进步最大,要再接再厉哦!还有希望星呢,未来的小作家。
4、四人小组汇报评改情况:请2—3小组到前面来。(师相机引导学生评价并修改。
上文提到过,小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发育都还不够健全,因此,小学生很难长时间的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这也是为什么小学课堂时长的设置要短于大学时长的设置。教师必须尊重这种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所以,将游戏引入小学数学课堂,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当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游戏中,自然就很难走神了。例如,在学习人民币单位时,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让一个学生扮演购买物品的消费者,另一个学生充当收银员,计算随机购买多样物品时,应该花费多少钱,看是顾客算的准确,还是收银员算得又快又好。
如何根据课堂教授的知识内容,设置合适的游戏规则,十分考验教师的智慧。教师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将日常生活内容融入游戏中。例如,在教授学生人民币面值大小和单位等问题时,就可以将日常购物的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中。在进行游戏前,教师可以准备好代替现金的小卡片,将不同换算方式教授给学生。准备一些物品作为道具,要求一个学生担任小商店的老板,其他学生作为消费者,学生可以用自己手中的代币小卡片购买商店中的物品,可以竞价,商店老板需要算好每一位顾客选购的商品总额。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学生在运用卡片的过程中,全面感受到了人民币单位换算的规则,也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1、激发兴趣。CAI出示学生想象的各种人和物及好的作文题目。
2、自读自评习作:想不想给自己打个分呢?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要求?请看大屏幕:
习作自评要求
师补充要求: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习作吧,并把自评的结果写在题目的左边。
3、承接语: 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两颗星?谁愿意到前面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习作?还要接受同学们的评价呢!(指名2人
4、复习合作评改要求:这学期,我们开始学习四人小组评改习作。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评改作文,作文指导《小学想象作文教案》。评改之前,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合作修改习作有哪些要求呢?
5.师归纳小结,出示课件:
(1首先看故事编得是否具体,其次才是看故事编得是否生动、想象是否独特。通顺的句子、段落,尽量不要改。
(2在四人学习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圈出错别字,勾画出好词好句。
(3参照自评成绩,综合小组成员意见,给出建议成绩。并将评价成绩写在题目的右边。评出组内有特色的文章或段落。
小学儿童正处于具体形式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重要过渡阶段,因此,开发其思维活动能力,对小学生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学科型游戏教学方式可以让小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课堂教学中,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理解和掌握课堂中教授的数学知识。同时,鼓励他们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用于平常的生活中。在进行游戏时,学生必须开动脑筋,解决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独立思考、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在有些类型的游戏中,强调必须团结协作,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取得胜利。因此,对于学生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极其有利的。所以,学科型教学游戏进入小学数学课堂,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学生在读通读懂甚至理解了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23课《三个儿子》的课文内容之后,为了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孩子?问题一提出,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第一种答案,认为“老爷爷只看见翻跟头的那个孩子”!归纳这部分同学的理由大致有三:1、他是第一个出场的;2、他翻跟头的本领实在了不起,快得都像车轮一样地转了;3、三个妈妈都被他迷住了,难道老爷爷还会没有看见?正因为理由最充分,因此,认为这个答案正确的同学人数比例也最高;
第二种答案是认为“老爷爷只看见唱歌的那个孩子”!理由是“他的歌声”,老爷爷不会没有听见了吧?认为这个答案正确的是一小部分同学。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本应该“老爷爷只看见的是第三个儿子”属于真正的正确答案,居然没有一个同学认为,即便有极个别同学想举手发言,也只因为一时答不上理由而迟迟不敢表态!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是怎样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其正确的思想内涵的呢?
第一步:我下意识地指名一位同学朗读第三个(即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那位)孩子行为的一段话(即第11自然段);噶同学读完之后又让全班同学齐读;齐读完之后又让学生划出表示该孩子行为动作的“跑到”、“接过”、“提着”、“走”等四个词语。经过我这样一番有意识的“折腾”,敏感的学生终于明白了:老师,我知道了,老爷爷只看见的那个孩子应该是第三个孩子。
“为什么?”我趁热打铁。
“因为第三个孩子勤劳,孝敬父母。”那位同学继续答道。
“为什么老爷爷只看见他?而没有看见其他两位?他真得没有看见吗?”我再次有意打一伏笔,提出了一个更加深入问题,让学生作进一步思考探究。
第二步:我有意识的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第三个孩子的举动是在怎样的一个情形之下这样做的?
先出示一副显得很有精神而又正直的老大爷图象,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老大爷是一位怎样的老大爷?
又出示“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即课文第8自然段的'一段话,让学生反复读,读后又让学生说说孩子的妈妈提水到底有多艰辛。
然后又问: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想想,作为一位正直、善良的老大爷,他会认为三个孩子的行为谁做得最好?
通过这样一番有目的地“朗读——设疑——讨论”,大部分学生的思想基本被引到了“在老爷爷看来,只有爱妈妈、帮助妈妈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儿子”的这个正确而健康的思想内涵上来。
有一位学生为了表达他对老师这番苦心的理解,课后还极端地告诉大家:第三个孩子的勤劳,孝敬父母最主要就体现在他把力气化在了最需要帮助的妈妈提水这件事情上了,而不是像第一、二个孩子,把力气化在翻跟头和唱歌上!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