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读后感写的是《小公主》。这本书里的主人公是莎拉·克鲁,她是一个即富有又漂亮的小女孩,有着柔韧灵活的身子,个子不高也不矮,还有张生气勃勃、讨人喜欢的小脸,一头乌黑浓密的秀发,在发尖处打着卷。特别是她那双黑中带绿的大眼睛,睫毛又黑又长,很是精神。莎拉·克鲁的爸爸是克鲁上尉,她还有一个叫埃米莉的洋娃娃。
萨拉·克鲁是一个很有想象力,即大方又好学的小女孩。我喜欢她的想象力,因为通过她的想象,洋娃娃复活了,变得栩栩如生。她还赋予了洋娃娃超能力,它有理想,并能编出各式各样的故事。
萨拉·克鲁也是一个即善良又坚强的女孩。虽然她很有钱,但她对学校里的每一个同学和蔼可亲,包括家庭贫穷的同学。父亲遇难去世后,明奇校长对她如同乞丐一般刻薄冷淡,她仍然坚强面对,没有丧失活下去的勇气。最后萨拉父亲的合作伙伴找到了她,并告诉她和她父亲一同开采的金矿成功了,她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公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一定要有一颗善良、仁爱、体贴的心。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坚强面对,勇敢的生活下去,这样才成像萨拉·克鲁一样,成为一名真正的公主!
《课程标准》早在大学时就接触过,工作之后也时常翻阅,但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今年暑期,学校要求重点学习,拿到一本崭新的《课程标准》,真有一种熟悉有陌生的感觉,更有一份沉甸甸的感觉。此书,淡黄色的,简洁的不能再简洁的封面,给人以干净利落、一目了然的感觉,这是我喜欢的。对照着《新修订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呈现的九大变化》,我翻开了这本书,认真地阅读了这本新课标的“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中的第二点是关于“课程基本理念”,其中第三条是这样描述的: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是5条基本理念中篇幅最长的一条,足以看出: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培养是数学教学永恒的主题和追求。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新课标极力提倡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体验的新型学习方式。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无条件地为学生创设如此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努力为学习提供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体验的良好平台,让学生通过良好的学习方式获得更真切的知识。确实,根深蒂固的陈旧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因循守旧”,只会在老师的“牵引”下死板地学。要使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实到实处,就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真切体验,让学生主动、乐意地去做自己干兴趣的事。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多提供一些体验学习乐趣的机会,让快乐与学习同时伴随学生。
这本《数学课程标准》很有分量,它将指引着我们走好数学教学的每一步。
最近,我从图书馆借到了《小公主》这本书,这是美国著名作家伯内特撰写的一部灰姑娘式的儿童小说,这几天就看完了这本书,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小公主》这本书讲述了一位集万千宠爱一身的“小公主”被父亲送到了高级女子寄宿学校里,那位“小公主”是萨拉·克鲁又送到明卿小姐那里,明卿小姐不仅人长的丑,心灵也很肮脏;萨拉虽受父亲疼爱,但是她的心灵却十分的美好,所以,她交到了许多许多的好朋友。可是,不幸的事却降临到她的头上了,最疼爱她的父亲死去了,因为她幼小时就失去了母亲,所以好成了学校里一文不值的小女佣后,她依然坚守对生活的幻想,但在这最困难的时候,她始终不卑不亢,在各种荣辱面前从容优雅。最终,还让自己的“公主”梦实现了。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萨拉很了不起,她能忍受各种各样的屈辱:被别人嘲笑,被同学欺负,被教师打骂,被厨娘驱使……,但是她都忍着,如果是我,我一定忍受不了这样的痛苦,我愿意在外面流浪也不受这样的痛苦!
但是,好人有好报,最终,萨拉又成了“公主”了!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
在这儿,已超过了时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历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对那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的默认。读它,让我受到了灵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升华。
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或许,我还未完全领悟作者的深意。或许,我还未真正读透这本书的内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怆奏响了时代的绝响,警世亦憾人!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