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作文1000字(游逍遥津作文1000字四年级)

逍遥游作文1000字(游逍遥津作文1000字四年级)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2-06 14:34:59
逍遥游作文1000字(游逍遥津作文1000字四年级)

逍遥游作文1000字【一】

陈鼓应将庄子各篇分章,于每篇前综述各章大意,清晰而层层进入,使读者开卷则免于陷入庄子之恣肆汪洋之中,浑然而不能知晓其义。对于笔者来说深感作者的体贴与耐心,并自然产生一种对认真研究学术者的敬意。

陈将逍遥游分为三章,其第一章又分为三层:

首章起笔描绘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次写“小知不及大知”,点出“小大之辩”;接着写无功,无名及破除自我中心,而与天地精神往来。

因而此下顺着陈的思路逐层分析。

陈所谓:“描绘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我认为是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直至“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图南。”此一层我认为需要讨论的问题是——鲲化鹏,鹏之图南的动机。

以前虽未读过原典,但世皆称老庄之道“无为而治”,顺应万物自然,而鹏之图南,苦则苦矣!需要“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岂不是大大的有为么?郭象(陈书中对郭注多持否定态度,而其不引郭注之原文,使读者陷于一派观点之中,无法分辨,此一失也)注云:

“夫翼大则难举,故搏扶摇而后能上,九万里乃足自胜耳。既有斯翼,岂得决然而起,数仞而下哉!此不得不然,非乐然也。”

即郭象认为大鹏天生就是应该图南的,它生得大翼,而“水之积也不厚,风之积也不厚”的北冥不是它的自然,所以呆在北冥反而不是顺应自然,图南不是破坏自然的“有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得不为”的“无为”。若依此种逻辑,倒是可以解释“无为之为”。

而〈庄子〉原文中可以解释图南动机的,我认为是:“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P8)”

陈引释德清语:“然水积本意说在鲲上,今不说养鱼,则变其文曰负舟,乃是其文之变化处。”

我以为释语可从。因此,庄子此语便有了很明确的指向性。北冥水之积不厚,因而鲲化为鹏。而北冥风之积也不厚,因而鹏将图南。本书观点与郭注:“夫所以乃今将图南者,非其好高而慕远也,风不积则夭阏不通故耳。此大鹏之逍遥也。”在图南动机问题上基本一致。

可是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圣人或非圣人不是天生就确定的,很多时候还是死后才可以确定的。那么在孜孜的改变环境,扶摇直上的时候,到底是圣人顺应自然的“无为”,还是非圣人平添烦恼,破坏自然的“有为”呢?这也就牵涉到第二层学术争论颇大的一个问题,蜩与学鸠和大鹏的小大之辩,到底是“万物的本性和天赋的能力各有不同。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当它们充分并自由发挥天赋才能时,便同样感到快乐。”[1]还是本书中所认为的,小知不如大知,前者眼界不如后者开阔。进而推究,便是庄子之道到底是促人积极,还是消极。

陈的第二层,我认为应从“蜩与学鸠笑之曰……”到“此小大之辩也”。从第二层开始,陈注中诸家的观点与郭注大相径庭,起先读陈书而不读郭注,庄子面目明,读郭注,则庄子面目又晦矣。陈书中只言郭之误,而细究郭注,始觉其以相异,皆因对某字理解不同。文言流传百年,注解甚多,遥想古书无标无点,句读之别,转借之误,揣圣贤之本意之难至此也。此下不得不繁引原文及两派注解,以表疑惑。

我认为两派关于“小大之辩”相异的根源,在于对庄文字词感情色彩的感受之上。郭每将庄文字词理解为中性,不带感情色彩,因而得出:“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

逍遥游作文1000字【二】

沛足清晨,凝霜化露,吃罢茶饼,钻出布包,和煦晨曦那纤柔之光舒缓地沐浴着阔阔绿菌,秋露珍珠碧玉般依恋着无际草川,恰似姑娘脸上的淡淡脂粉。微风一缕徐来,泥草润润的清气便沁心的\'洗净肺腑中久经风霜的铅尘。俄顷,羌笛奏起悠扬的牧歌伴着淳朴汉子嘹亮欢欣的口哨,就像雄鹰展翅一般划破万里无云的空中久久翱翔不散。遥看洁白的羊群就像山间散落的朵朵可爱菇云,悄无声息地咀着浩瀚草原的鲜美,我振臂一吼,挥鞭上马,肆意奔腾图东。

悠然晌午,青石村庄,漫游涓涓花溪,桥东柳畔渐入岑山叠翠,瀑布笼烟之隅,泉湖中央俏亭 ,佳人弹一曲高山流水,琴声满溢山涧,金兽幽香袅袅醉人,呷一口萧雨珍铭神怡,纳一口山秀灵气神清,抬眼千层云缠剑峰,俊然仙居洞府地天。山中细雾绵茂林龙眠凤舞,鱼戏丸石水草间,欢快的莺啼燕语,更觉此地之静谧。

狂欢下午,海滨小镇,白浪沙滩,碧波荡漾,温暖阳光惹惬意,海风沁人翩舞动,鸥燕盘旋不比潜水观斑斓奇妙之世界,冷爽果饮多彩冰酸鸡尾,人们鼎沸摇曳敲击,刹那,闻歌起舞,软沙柔水游戏天堂,椰树下卧望茫茫大海之辽阔壮观。

寂寞黄昏,古典小镇,悦目参差的哥特喝巴洛克建筑令人惊叹,彩霞弥天佩欧式格调,沉风飞叶飒爽,道睡重彩香蕊袭人,车人流水繁华非凡,华灯初上情深意浓,携手兰蕙丽人,漫步油画般清雅小巷,游逛琳琅小店,寻一家温馨静人的道旁咖啡店,耳边低吟着歌剧的演奏,浅唱着曼曲吉他,观街心舞蹈婀娜踢踏,赏斑斓异国风光;谈一段欢快的妙语,说几句暖心醉人的情话。

迷人夜晚,听雨楼船,琵琶萦婉,仍意兴阑珊,清风明月,青梅煮酒,佳肴美食,红袖交筹,渔火不眠。

难消半夜,繁星缀空,雪山泡泉,残月胧纱,粉瓣熏香,纵情缱绻还依依。

天下无不散之甜蜜,畅游之后,酣睡安然,鸡鸣天白,原是浮生一梦。

逍遥游作文1000字【三】

想想上一次读《庄子》还是那个因为背《逍遥游》而差点崩溃的高中时代。

到如今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去把它当做一本书去读。

关于“无所可用”《逍遥游》中最后一句“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看似简单,却很好的概括了庄子对“无用”的思考。

这一个晚上都在想这句话怎么说才说得通,也找了很多不同的解读。只是,总没有一个特别能说服我自己的说法。郭庆藩先生的解读比较通行,因为“无用之用”而“何所困苦”。

南怀瑾先生的解读颇为有趣,因为“就算看到(它)也没有用”,所以你借助了它而不需要再“困苦”了。

钱穆先生的解读比较玄乎,他认为,只要“化其心为鲲鹏,化其身为大樗,夫既已无己矣,而又何功与名呼哉?”

还有种说法是,反正它没什么用,你还“困苦”什么?先看看背景。

庄子和惠子吵架,惠子说他有棵樗(臭椿),不合绳墨、不合规矩、放在路边连木匠都瞧不上,没什么用。庄子就说,把树种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地”,然后就可以在大树身边徘徊、在树下睡觉。这样斧头也砍不到它,也没东西伤害它。

庄子和惠子经常相互抬杠,不过更多的是庄子讽刺惠子过于功利。高中的时候有一篇材料作文,就是以“无用之用为大用”立意,现在看来多少有点啼笑皆非,因为当初连“无用”的定义都说不清楚(现在也未必说得清楚)。

按照郭庆藩先生的意思,这棵树因为其本身没有用处,因此免去了刀斧加身的夭折之灾,反而可得天年,长命百岁,这就是“没有用处”本身带来的用处。这是对于树本身的解读,可以作为第一层意思。

而根据上文提及的第四个说法,因为这棵树没什么用,反正它对你一点用处都没有,你还烦它做什么?这是对于人而言的解读。但是也只可以作为第一层。

南怀瑾先生的解读很有意思,他觉得这棵树晴天可以遮阳、雨天可以挡雨。睡在树下,又因为树本身强烈的味道,万物都不能打扰伤害你,因为连蚂蚁都怕这个味道,就算它看到这棵树,也不会过去(就算看到也没有用),因此你可以借着这棵树得到大自在、大逍遥。这可以是第二层。

而钱穆先生则让人怀鲲鹏心、化大樗身,直接变得“无用”,籍此远离功名利禄的困扰。这估计就已经可以是第三层了。因自己的无用、对他人无用、借助无用、身化无用。庄子很喜欢“无用”,也很喜欢“无为”,《逍遥游》中,许由说:“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是追求大自在的人,不愿为凡尘所牵绊,只是,“没有用”到底有没有用?这就不是三言两语说的清楚的事情了。难怪佛道儒三家吵了几千年都扯不清楚。我倒是挺喜欢南怀瑾先生“借物”的解读,只是,总觉得有点牵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