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多疑的人,因为过早的经历一些事情,所以也就过早的面对一些事情,一些自己让自己觉得累的东西,现在的我,讽刺爱情,怀疑友情,但是亲情却让我很矛盾,奶奶的离去,我变了许多,我甚至怀疑,现在回家除了拿钱我还能干一些什么,开始发现,我的不安全感又回来了,焦躁不安让我脾气变得更怪了…
也和以前一样开始讨厌自己,爱我的人让我的疑心吓跑,而我爱的人有一个接一个离开了,有是真的很无助,装大人真的很累,懂的事要表现出很懂,不懂的事也要说懂,总是想着怎样怎样去安慰别人,怎样怎样去理解别人,现在我又要想着怎样怎样平复自己复杂的心情,安慰别人容易,但是,安慰起自己来,难上加难…分离的时候,人们总是说不能忘记自己,不能忘记友谊,但是时间一长,别说友谊,什么都会变,多好的朋友可能在离开以后,就会成员普通朋友,因为很好的朋友永远只会有几个,如果很好的朋友都可以泛滥,那么好朋友就显得太不值钱了,停留在过去的人真的是笨蛋,整天心里想着,他她会不会在分开后而忘记我的人也是傻瓜。
真的没有什么是永远的,我也不相信永远,假如我可以决定,我宁愿没有七情六欲,有了七情六欲,人活着就只能是累,只是有些人累的程度不一样而已,没有七情六欲可能就变得冷血了,但是我不想让自己活在回忆当中,太累了…
君不见她日复一日地工作,梨花殆尽,香韵犹存;
君不见她深夜爬起,为女儿熬一盅汤,虫声寂寥,月光如水;
君不见她在隆冬腊月,亲手织一条围巾,只是为讨女儿的欢心。
什么都不用再去过多描述,不必再多说了,是母亲的爱让我走出了困惑,原来你一直很美,因为爱而美丽着……
我却为何那么傻,埋怨你没有文化,埋怨你熬的汤不好喝,太咸、太甜、太淡,埋怨你织的围巾太过粗糙,难道你都没有感觉到?不,因为这样的埋怨相对于你的爱太渺校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蹙音不响,泪的春帏不扬,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你是等在迷雾中的航船,等待我的靠岸——带我走出困惑。
不知是我的思想过早的成熟,还是突发奇想心血来潮,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许久。有一天,我翻开发黄的相册,记忆犹如洪水一般灌入我的大脑,望着相片上那个笑的比阳光还灿烂的我,幸福地抱着遥控赛车,脸上有一种满足感。
那一年我才七岁,什么也不懂,总觉得能吃到想吃的东西,拿到梦寐以求的玩具,这就是幸福。那天,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橱窗里那漂亮的遥控赛车,望着妈妈,眼中充满了渴望。于是,妈妈就买下了它。我幸福地笑了。八岁时,我喜欢上天空。它时而蓝而澄澈,时而灰的浑浊,从此,抬头仰望无际地天空和观察自由飞翔的白鸽是我每天的“必修课”,我经常望着它出神。那时的我觉得幸福就是仰望无边无际的天空。九岁时,我渐渐感受到学习的压力。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把书包一甩,躺在椅子上,放松自己。我每次都觉得十分钟的短暂休息,就能感受到幸福。十岁时,我喜欢爸爸妈妈陪我度过假日,让我假日不孤单。那时候,爸爸妈妈在我心里就是支撑我的桥梁,我不能想象爸爸妈妈不在的日子。可他们每天都在忙碌。我开始喜欢上这难得的时间,我喜欢在父母的陪伴下快乐地度过每一天,这才是最幸福的!
现在,我十四岁了。我渐渐发觉,人间最真实的东西其实是友谊和关爱。每当我有困难的时候,友谊和关爱就像一双温暖的恩手,把我从忧郁和疑惑中解救出来。它们也许在我的生活中很渺小,但我却觉得幸福就是拥有友谊和关爱。
啊,我终于走出了迷茫,走出了困惑!
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发现、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活动,是一个立足于已知去探求未知的过程。为了能正确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如何确定,如何选择研究与论证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结果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等。教师要着重学习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方法、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有关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
从教育学的角度上来看,最重要的问题始终是,“儿童对这一具体的情景、关系或事件的体验是怎样的?”P17
个人估计引号部分是作者引用的,不知道出自何处,却精辟地阐释了被一线教师忽略的教育学的另一问题——儿童的体验。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角度来看,教育学是一门比较尴尬的学科,正向作者在前面所说的“教育学从根本上讲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技术”(这里有作者的局限,受到了西方二元论的制约,按照中国三分法看问题,应该表述为“教育学从根本上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同时,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技术”。为何,因为教育学既要研究外在行为,又要研究内在主观性,还要研究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同时,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背景与政治背景的影响和制约,既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也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接受教育的规律,也要能接收教育的复杂性。遗憾的是,多数老师属于经验派,落入了复杂性的圈套中,对教育学规律失去了信心;少数学院派的老师落入了教育学规律中越来越喜欢吹牛皮,忽悠一线教师。仍然是在二元论里,经验派与学院派需要一个沟通的桥梁,构建这座桥梁很艰难,我们的读书活动正是在构建这样的对接。不好意思,一不小心思绪就飞出去,收不回来了。)所以,只要我们仔细分辨一线专家的言论,很容易发现,他们多数比较“强悍”:遇到了什么问题,采取了什么方式,于是问题就解决了。强调的是什么?强的是教师自己的“育人功能”。即使有考虑到学生感受的,也往往是衬托教师自己预料了“学生的感受”,而且相当精确。再仔细分辨学院里的专家的言论,不过是教育大师们说过的直言碎片的重新组合,非常强调教育的规律性,常用词汇为“只要·····(按照教育规律)就能·····(得到确定的结果)但是·····(老师们不这么做)结果·····(没有教育好)所以······(老师们要阅读,研究教育规律)”鲜有真正的自我感悟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双方对话的时候,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素养高的,自我反思,沉入一线(如钱理群);有的尚有对教育的浪漫情怀,努力对接,实践教育规律(如各位师兄师姐)。我们应该有一条中间的灰色地带,交集处。但以上都是在叙述谁呢?还是在叙说我们自己如何学习,如何对接,如何拨乱反正。孩子在哪里呢?孩子是怎样的感受呢?不能考虑到这一层,能人型的教师会越来越夜郎自大,有的竟然包装自我开始“布道”。这让我想起了在《班主任》杂志在一期封面人物的文章中呈现的一个案例(大意如下):
有个初中生(男)上课两次要求上厕所,因为此人爱搞恶作剧,任课教师不准。下课后,这位同学举着一个装着尿液的饮料瓶向教师反抗。任课教师问班主任怎么办,班主任说:“表扬他!”任课教师询问理由。班主任说,这个学生顾全大局,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没给别人添麻烦,没有扩大事态。然后班主任替科任老师向这位同学道了歉,说他“够意思”。学生大受感动。教师又指出“你不该采取这样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困难”。然后教师在全班说了这件事,告诉同学此事“不要外传,否则这个男子汉将来娶不到媳妇了”。然后任课教师与学生当众相互道歉,然后班主任又单独批评了这个学生。学生虚心接受,后来有了进步。
能上《班主任》杂志封面的班主任无可非议,一定是优秀班主任。她讲述的这个案例也相当的精彩。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多少这名学生“对这一具体情境、关系、事件的体验是怎样的?”着墨处皆是教师的“智慧”与“高超”的教育技巧。所以,教育者理应思考如何与学生交流行动、感受,并时刻反思自我,为自己的教育行为“拨乱反正”,真正的接纳教育规律与教育的负责性。教师与学生处在编织中,相互影响着。
若要我赞同某个人对教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的话,我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观点: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制约;教育和人的发展的相互制约。我喜欢“相互”,这里的“制约”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含义,我们都需要看到“一体的两面”,形而上学的思想是“一分为二”。综述起来,一句话,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既要积极实践,也要遵从教育规律,同时承认教育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教育。我立誓要做一个“真教育”的教育者。
如今,无奈迷茫的生活迫使我惊叹一切都变了。时间你真的不曾逗留吗?越来越重的胆子你可否歇一歇,让我喘口气?
在学校,我真的试图能够专心听讲,能够完成老师所安排的一切,可是不知是天生愚顿,还是命运捉弄人,曾N次被逮进办公室听教,并受到过N次重击,我的心寒过,泪也留尽过,可是好运总无法光顾我。是不是人一出生就已定好模式,是不是做人就应当承受那么多,我努力过,也尝试过难道失败是我想要的吗?为什么我无法做我想做的事,发展我有兴趣的一面?试问,我们承受那么多,有多少是被逼无奈?又能有多少人能够成为真正的“社会栋梁”?如今,老师已成为抢手的职业,多数人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位老师,能够教书育人,一辈子受人景仰。试问?我国有那么多人,而
所谓的理想都仅此而已,又有几位能够胜任“全能型”老师之职,没有人想过偏科之严重性,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只是朝单科发展,教书育人几十年下来,又能对以前所学知识记忆多少,而只是巩固了单方面学科知识。哼!这个社会,公平在何处?
在家里,父母匆匆吃完碗中所盛之物就出门去完成他们所谓的“工作”,留我一人在家独守空屋。我问过为什么连夜晚也不能放弃工作,他们的.回答是一致的,“为了我!”是吗?可你们永远都不会明白,一个人的空房还能是“家”吗?是一个空壳而已。我明白你们的用心,我知道你们其实是希望我能够学会独立,可是你们不会觉得这言之过早吗?毕竟我还是个孩子,我怕孤单,我也怕黑。
你们曾说过你们喜欢活泼热情又开朗的我,可是试问?我的心已经冰冷了,有怎能被再次点燃?
哪怕再是伤痕累累,我都决不做这个社会的遥控器。心至纯,心自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