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那是三年级的一个寒假,寒风瑟瑟,可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家里蚝油正好用完了,妈妈走进我的房间说:你去帮我买一瓶蚝油吧,我虽然很想拒绝,可是又害怕妈妈批评,所以我只好穿上外套,拿上十元钱,骑自行车去小卖部买蚝油去了。
因为刚刚才下过雨,所以地上很湿,自行车很容易打滑,所以我小心翼翼地骑着,就离商店只有一个马路那么远的`时候,我突然加快的速度,就在快要到尽头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有一位正在过马路的老爷爷,老爷爷被撞倒了,我也被甩下了自行车,我的脚和膝盖都摔破了,老爷爷痛得站不起来,四周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后来这些看热闹的人把我和这位老爷爷围了起来,路人甲对路人乙说:“这年头啊,老人可是不好惹啊!”路人乙回答说:“就是啊这小子肯定完蛋了。”令我非常惊讶的是居然没有一个人来扶我和那位老爷爷,我的心里面也是非常着急,心想:他不敲诈我吧?可是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老爷爷居然站了起来,还把我扶了起来,我感动地问:“老爷爷,您也受伤了,为什么还要扶我起来呢?”爷爷一边扶起我的单车,一边对我说:“如果我不扶你,谁还会扶你呢?”众人听后都过来帮忙,不久我们就各干各的了。
这就是我感受最深的一件事了。
进入初三了,同时,我也进入了紧张的学习中,虽然刚刚经过一次考试,但是身边已经出现了一些抱怨的声音。
“这次的英语考试太难了!一点也不按常理出牌。”
“就是,就是,英语能及格就是万幸了。”
“唉,你们别聊了,下节化学课还要测验呢。”
丙同学“一语惊醒梦中人”,大家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复习下节课化学要考试的内容了。
议论声,因考试而起。早已习惯,就像我们每天晚上的小夜曲一样。仿佛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紧张,是不容置疑的,每天听到校园广播中离中考的天数,心中都不免紧张,毕竟,初中三年的学成果都在中考中体现。
有时,我多么希望自己可以飞起来,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的约束,但发现,我还是少了那么一双坚硬的翅膀,而这双翅膀正在经历风雨,逐渐长成。
在初三的压力下,我在失落之余,只学会了一件事情:落泪,我总是觉得我努力过了,拼搏过了,为什么还是走不到中点?总是觉得走过的路太过坎坷,经历不顺心的事情太过多。以前,我读名人传,总是看到他们成功的结果,却忽略了他们通向成功而走过的艰辛。听着掌声为胜利者响起,有谁懂得他们台下流过的泪,流过的汗?
初三,并不像是有的人说的.“扼***了我们的天真和快乐”,相反的,初三的压力令我们更加的懂得了人生的坎坷,现实的残酷,让我们懂得了只有学习,我们长大后才会有更好的工作,我们的翅膀才会更加的坚硬,更加的不惧怕风霜雨雪,才能飞的更高、更远。我们在学习中成长,变得更加的成熟,更加的稳重。
物体在水中为什么或沉或浮?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现:巨大的万吨级货轮不知道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而一些极小的物品为什么能沉到水里?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我进行了更深入的观察、实验、分析研究。针对以上疑问我在家里做了一个实验:我用准备好的材料梨”来开始我的实验,因为家里条件的限制,实验只能在浴池里进行,同时我也收集了一些其它材料放在桌子上,包括橡皮、泡沫塑料、剪刀等物品,做同种物体体积轻重和沉浮关系的实验。
实验正式开始了,我把梨放入水中,当然在这之前我也有过猜测,这样大而重的梨究竟是浮的还是沉的,我拿起梨,要对它进行切割,因为梨比较大,我先竖切一刀,把梨的一半放入水中,结果出现的是浮的现象。
再顺手把拿在手上的半个梨横切,把上半部分放入水中,结果出现的是还是浮的现象。
这时,手中的那截的体积已经不是那样大了,我水平切,放入水中,结果出现的是反现象沉。
这个实验原本是很简单的,一直都没有太大变化,而这时候突然出现的现象马上吸引了我的眼球,这是怎么回事,刚才都是浮的梨怎么现在沉了呢?我的内心再次沸腾起来。
我随即再重新放入一次,所得结果还是沉。
到底怎么回事啊?我感到疑惑极了,大块的梨是浮的,小块的梨也是浮的,为什么偏偏会出现那一块沉的呢?我无法猜测得到,也没有找到什么依据。
带着困难,事后我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原来主要是因为这部分沉的梨处于梨的下端,所以富含丰富的水分,也就是说,虽然都是梨的一部分,但是它跟其他部位的梨的密度是不一样的,这从刚开始放入水中整个梨的状态也可以看出,那时候它是浮的,但是是头部上浮的比较多,尾部下沉的比较多。以上的实验反映了一种科学现象,这种科学现象给予了我们启示:使我们找到了其他物体可以沉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原来呀!是浮力的作用,物体上、下面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物体下部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强较大,压力也较大,可以证明,浮力等于物体所受液体向上、向下的压力之差。例如:石块的重力大于其同体积水的'重量,则下沉到水底。浮木或船体的重力等于其浸入水中部分所排开的水重,所以浮于水面。气球的重量比它同体积空气的重力小,即浮力大于重力,所以会上升。这种浸在水中或空气中,受到水或空气将物体向上托的力叫“浮力”。例如:从井里提一桶水,在未离开水面之前比离开水面之后要轻些,这是因为桶受到水的浮力。不仅是水,例如酒精、煤油或水银等所有的液体,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都有浮力,所有物体都一样。在我的观察、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逐渐解释、揭示了物体在水中或沉或浮的奥秘,使我增长了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加以应用,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初步学会了科学观察和分析方法。
使我不禁感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科学现象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探索!
最近离学校不远处开了一家网吧,有许多同学都跑到那里玩
,看到同学们都去玩,想着我整天因为眼睛近视不能玩,心里就有点痒痒,于是我就和朋友约好了一起去玩。
有一次,老师布置同学们查找有关于鲁迅的事,我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去,我查找完资料后,就去玩游戏。回家后,爸爸问我去哪了,我说去网吧了。 爸爸知道我上网后没有责怪我,只让我以后不要再去了。还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孩子,上网既有好处也有坏处,你要懂得分辨善与恶。不是爸爸不让你上,是因为你的眼睛呀,以后不许再去网吧了。”
听了爸爸的话,我想了许多:任何东西,都有它积极的一面与消极的一面,网络也是如此。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模式。但在网络中,有一些诱人的.游戏和聊天网站,它们给人们在学习之余带来了许多乐趣,但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危害。我听说有的同学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无法戒掉“毒瘾”实在是太可惜了。我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不能整天迷恋网络游戏影响学习,到长大后会后悔一生的。
当然,网络的运用也很广泛,主要是看你怎么去合理的运用它。我们可以在网上寻找资料,在网上学习知识,在网上购物,还可以在网上聊天……比如我有时作文不会写,就可以查找,那里有许多文章可以供我参考学习。有些不明白的问题我就登陆百度搜索引擎查找。网络给我学习生活带来了方便。爸爸妈妈总嘱咐我:我们要牢记学生身份,只撷取有益的信息和资料,自觉遵守网络公德,争当新时代的好少年。
同学们,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要用知识武装自己,长大报效祖国、父母与老师。
妈妈开店了,刚开业,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些盆景。门口和柜台上都摆上了盆景。
“妈妈,你这是开店,又不是建植物园,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别的东西放哪啊?”我问妈妈,妈妈微笑着说:“你可别小看了它们,这些植物的作用可大着呢!”“不就是能净化空气吗?就算没有植物,这也还有氧气呀,植物哪有这么大作用。”我疑惑的说,植物能制造氧气,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半信半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小区花坛里抓来两只知了。这两只可怜的小知了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知了放在一个小瓶子里,用瓶盖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知了沿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知了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妈妈说的不是真的?可是,又过几分钟,只见小知了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我马上把瓶盖打开,把第一只小知了放出来,放进第二只小知了,又放入了一点点小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矿泉水瓶,只见小知了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这使我想起了我们老家附近一个印染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使我感到十分难受。而我们老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种感觉人人都有过,而这证明了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这两个例子证明,人类和动物的生存与植物有密切的关系。这其中到底有多大的科学道理呢?我来到图书馆去查阅了许多的科技书籍,还到网上查询,总结出以下几点:
①人必须依靠植物提供氧气,只有植物才能制造氧气。如果说一个人几天不吃饭、几天不喝水且有一息尚存的话,没有氧气几分钟就可能性命难保,氧气可是人生命活动的.第一需要呀!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约2万多次,吸入氧气0.75千克,呼出二氧化碳0.9千克。
②动物与植物的呼吸,物质的燃烧,也都要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样一来,空气中的氧气不就一天天减少么?不!天地间之所以没有产生过这种危机,就是因为植物既是天然氧气“制造厂”,又是二氧化碳的“广阔市场有人做过统计,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制造氧气750千克,吃掉二氧化碳1000千克。所以算起来,只要有10万平方米的林木,就可以供给一个人氧气的需要量,并把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掉。因为有植物源源不断地补充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才能保持基本恒定。相反,如果没有植物,地球上的氧气只要500年左右的时间既可以用完。
所以,人类和动物要想能够维持生命,离不开氧气,而氧气必须归功于绿色植物。植物与我们人类和动物的生命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植物,保护地球。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