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
通俗来说,物质过程即为“做”的'过程,是外部经验的再现,也是某事被完成的过程。物质过程一般由行为动词,动作者(Actor)和目标(Goal)组成。动作者是行为的发出者,如句子 “She cooks for the children on the stove”中的“she”。而目标含指向性,表示某行为或动作的承受者,如“onetuner and handle 1,000 pianos a year”中的“1000 pianos”。值得注意的是,物质过程并非纯指具体的物理动作,它也可是抽象的,如句子 “ he learned fast”.
2.2 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
心理过程表达的是人所感,所想,所思等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有两个参与者,一个是心理活动的感觉主体即“感觉者”(senser),另一个是被感知的客体即“现象”(phenomenon)。与物质过程不同的是,心理过程的参与者之一是可感觉,反应和认知的人,如“Tom dislikes her ‘special’ pumpkin pie intensely”中的“Tom”。通过修辞手法被赋予意识和感知功能的物也可作为 “感觉者”,如“it”在句子“it (money) pleasured grandpa to put a few golden Indian heads onhis vest”中的作用。
2.3 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
关系过程表达的是“是”的关系,即具有某种联系的物,人,情形或事件之间的关系,或指某一物的属性,特点或所处状态等,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修饰型(attributive)和认同型(identifying)。修饰型包含两个参与者,载体(carrier)即含有某种属性的实体,属性(attribute),即对载体的限定功能语法,在例句“one of the wise Men was educational in the highestsense...”中,“one of the wise Men”是载体,“educational”是属性。认同型则包含被认同者(identified)和认同者(identifier),如“The shcoolhouse is a two-room frame buiding”,“the schoolhouse”是被认同者,“a two-room frame building”是认同者。
2.4 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
行为过程指的是各种生理或心理行为,如呼吸,咳嗽,微笑,哭泣,做梦等。行为过程只有一个参与者,通常为人的行为者(behaver),例如“in thecountry he sleeps better at night”,“the pupilssit still at their desks in class”。某些情况下,行为过程与物质和心理过程的界限并不明显,因为行为者作为意识体与感觉者非常相似,而行为者发出的动作类似于物质过程中的“做”。
2.5 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
言语过程是通过语言交换信息的过程,广义上来说就是“说”的过程,通常用到的动词有say,tell,talk,praise,describe等,如“he may proclaim his ownvirtue or skill”。言语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有说话者(sayer),听话者(receiver),以及言语内容(verbiage)。 说话者可以是任何能表达某种信息的物体,并不一定要求具有意识性,如 “the book tells of one soldier who survived”。
2.6 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存在过程表达的是某物或人存在的情况,通常只有一个参与者,即存在物(existent)。典型的存在过程如“thereis no supervised play”,或含表存在的动词,exist,remain,come about,happen等等。
《历史研究》出自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Arnorld Joseph Toynbee,1889年4月14日—1975年10月22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为十册鸿篇巨著,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汤因比认为,不应该把历史现象局限在一个民族国家研究,而是要放到更大的范围进行比较和考察,这个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
文明是少数有创造力的人创造引导发展的,或言之,没有这些人,文明将会停滞不前。而这些有着创造力的少数人也并不是总保持着创造力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斯宾格勒等著名历史学家就认为文明终究会衰弱,正如人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规律一般。
然而文明真的无法摆脱“衰弱”之命运吗?恐其非然,文明是人所创造的,人是造物主的杰作,虽存在诸多的缺点,却仍可承受此等赞誉。认识存在相当的主观能动性。文明之所以会有兴衰,原因无他,皆是人能否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衰无他因,根源于人本源之惰性。正如一基督主教所言“敌人正好在你的体内,你所犯的错误的原因就在那里面,所以我要说管好你自己。”
文明的进步与否和有创造力的个体有关。表明,有创造力的人都会让社会上的多数人来模仿自己的行为。这种模仿是一种机械性的模仿,而不是模仿有创造的心灵。此种模仿可在一定程度上将已有的文明在空间上拓展,在时间上延续。同时,这些有创造力者在社会作用下有可能会迷失自我,他们也因此丧失创造力。当他们丧失创造力时,人们将不再模仿、遵从,是此,有些“原有创造力者”会采强迫方式。正谓之,“先知变成教官,圣人变成暴君”。亦即,当已失去创造力之人迫使社会其他成员模仿、遵从其反文明的行为或言语时,衰亡便露出端倪。兴兮,衰之所伏;衰兮,兴之所依。
所谓的迷失自我究为何意。人是和环境不断密切互动的,这个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人在过多的崇拜情形下,就变得乐于享受并安于现状,这也是他们丧失创造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历史上的罗马帝国、威尼斯王国、意大利王国皆是如此。盛极一时、风靡地中海的古希腊曾一度击败强大无比的波斯帝国,就是这样的古希腊文明也归于消亡。他们没有败给强大的敌人,而是败给了骄傲的自己,败给了自己所崇拜的已然过去时的丰富文化(失去了原先文明所具有的创造力)。乐成的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不加以进一步的创造或改良,就无法应对新的挑战和障碍,因而衰弱甚至消亡就成了历史的常戏。
如此就有人追问,难道没有一直对各种荣耀和夸赞保持警惕之心的原创力之人吗?历史中不乏这样的人。然则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即是前后辈的人持续地发挥创造力。文明断代进而衰弱的现象正是说明具有原创力的人自身创造力的丧失和后继具有原创力之人的缺失。
读史明今,个体的生活何尝不是另一种简短的历史,也上演着兴衰。从洪荒混沌到识得礼义技能,每一个进步都是创造力的再现。生活或者工作学习,若固步自封,停留在已有的成果上不思进取,则如逆水行舟。现有的经验或者技能,并不足以完全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因而定期的更新知识体系和完善为人处世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熟练的进行时间单位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填空:1米=( )厘米 1公顷=( )平方米
1时=( )分 1吨=( )千克
2.导入:【演示动画“名数的产生”】他们俩到底谁高?同学们想不想给他们做个裁判呢?好,老师一起帮助你们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名数、单名数、复名数.
(1)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位小朋友所说的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这些数有哪些特点?(即有数又有单位名称)
教师指出:在计量长度、面积、重量、时间时,得到的数都带有单位名称,如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等.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2)观察同学们说出的这些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测量的结果,有数有单位;不同点:有的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有的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
教师明确指出: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单名数;
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复名数.
(3)让学生分别举出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
2.教学例1.
(1)出示例1 3米=( )厘米
教师提问: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
3米是多少厘米?5米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说明:由米到厘米,是从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要用高级单位前面的数乘以进率.
学生讨论: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单位名称变了,数的大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
让学生举出几个由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的例子.
(2)教师出示2吨50千克=( )千克
教师设问:这几道题目与上面的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将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学生汇报:你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确:首先把2吨变换成千克数,因为1吨等于1000千克,所以2吨=1000×2=2000千克,再加50千克,就等于2050千克.
(3)4千米180米=( )米 7米6厘米=( )厘米
补充:5平方米2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5时30分=( )分 3日12时=( )时
(4)引导学生总结:由高级单位名称改定成低级单位名称时,要用高级单位的数乘以进率,再加上低级单位的.数.
3.教学例2.
出示例2: 5000平方米=( )公顷
375分=( )时( )分
(1)引导学生观察:从这两道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提问:低级单位的名数能否转化为高级单位的名数呢?
小组讨论交流:应该怎样改写?
学生汇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①因为1000平方米=1公顷,50000平方米有几个10000平方米,所以5000÷10000=5公顷,就是把平方米改写成化顷数,要除以进率10000.50000平方米=5公顷.
②因为1时=60分,375分中有几个60分就是几时,就是用375除以60,商6余15,所以375分改写成几时几分,要除以进率60.375分=6时15分.
同桌讨论: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单位名称变了,数的大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
让学生举出几个由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的例子.
教师归纳方法: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商就是高级单位的数,余数就是低级单位的数.
(2)练一练
6090克=( )千克( )克 420时=( )日( )时
490秒=( )分( )秒 2040毫米=( )米( )厘米
4.引导学生概括名数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刚才这两个小朋友谁说得对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说明吗?
2.18平方米=( )平方分米 6米45厘米=( )厘米
5千米300米=( )米 3时20分=( )分
2千克80克=( )克 2日16时=( )时
120000平方米=( )公顷 7600千克=( )吨( )千克
1070毫米=( )米( )厘米 3004米=( )千米( )米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678秒=( )分( )秒
50个月=( )年( )个月
2.比较大小.
2小时15分○215分 3米5厘米○350厘米 49千克○4090克
7米20厘米○720厘米 3吨○300千克 184时○7日10时
3.解答下面题目.
(1)4辆卡车共运了8吨400千克的货物,平均每辆卡车运多少货物?
(2)王刚从家到图书馆用了1小时10分,他行了4千米200米,他平均每分钟行了多少米?
(3)一根绳子用去了3米5厘米后,剩下的比用去的2倍多4分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
未曾接触汤因比这句话的时候,一直没有想到过,看了汤因比这句话,回头想上一想,生活在经常打些无义战的春秋时代,或周游列国,或退而办学,孔子一直在推销和传授他的治国方略和仁义礼智的理想,确乎不曾有过要实现政治统一的意思,孔子头脑中未曾有过秦始皇和刘邦式的大一统思想,孔子那里几乎没有什么国家概念,从孔子周游列国看,他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世界主义者,虽然他是鲁国人,如果有哪个国家同意,他都愿意去推行他的一些想法。也许用些力气可以从《论语》以及和孔子有关的古籍中挖掘出一些“爱国主义”方面的东西,挖掘出来怕也总是勉强。
在孔子那里,似乎并无“屈原”之用。这也许并不奇怪,孔子欲以“道德”约之以己,以“礼”约之以君臣人伦,他的着眼点在文明建设,而不在政治性的江山一统。春秋时候虽然时有不义之战,但这些战争似乎多属国与国之间利益情仇性的冲突,于华夏文明并无大的不利,没有像战国末期那样把文明拖入凄惨的境地,而以同一华夏文明为背景,人们在政治上分为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国家,于文化乃至文明的发展和建设或许还有些自由争鸣、相互促进的好处。越来越仰仗武力的战国末期是让人遗憾的,若非吞并之心使大地上到处都是硝烟,春秋战国乃是中华文明史上非常辉煌的年代,真正的、到目前为止也可能是惟一一次的“百家争鸣”就出现在那时候,中国的思想在那时候非常活跃。汤因比说:“在公元前221年政治统一之前,中国早已实现了文化统一。在这方面,中国最伟大、最富创造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生在兵连祸接的春秋战国时代,即完成政治统一之前。这是包括孔子在内的几乎所有中国哲学学派奠基人所在的时代。”
汤因比认为,中国最初拥有清晰的历史记载的时间不早于公元前9世纪或者公元前8世纪。就我们所知——汤因比说——中国的夏代是传说的朝代,亦即“无文字记载”的“前文明”意义上的“史前史”时代,商、周政权是真实的存在,这有商代刻写在“卜骨”上的铭文和具有指导意义的同代文字史料为证。即使这样,汤因比指出,仍没有证据表明,商朝政权是同秦汉王朝及其之后的各个化身一样的政治实体。汤因比认为,由始皇帝完成并经刘邦加以拯救的那种政治统一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汤因比知道,他的说法是不为中国学者所同意的。到了21世纪初,汤因比的说法可能就更不能为中国学者所同意了。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发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一九九六—二OOO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这份《年表》定夏代始年大约为公元前二O七O年,夏商分界大约为公元前一六OO年,商周分界具体为公元前一O四六年。又将具体的帝王年代从公元前八四一年向前推移到前一二五O年,即武丁元年。”(参见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夏商周断代工程一九九六—二OOO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质疑,这个就不说了,倒是汤因比的一句话现在也可以拿来一用。他说:政治统一“这是后来的轮廓,在公元前221年以前尚未形成,只是从汉代起才被中国学者当作他们对整个中国历史的解释模式。结果,这个模式在不违背事实的情况下就不能适用于中国早期史。但中国的学者宁愿违背事实,而不愿放弃他们这种自成一体、先入为主的解说”。
其实,即使承认汤因比的说法,也不会影响华夏文明的辉煌,多少国家并不用借光于历史断代。
研究一下汤因比的一些论述,也许对一些传统观念会有些震动。
3.1 样本与分析方法
本文选取的五篇英文议论文样本如下:The Real Truth About Lies (Randy Fitzgerald,882 字,选自The World Of English,2001.6); Education ( E.B. White,1021字,选自The Hill Reader,135-155); The Art Of SmartGuessing ( Bryan W. Mattimore,1034 字,选自The World English,2001.2); On The Art OfAdvertising ( Samuel Johnson功能语法,995 字,选自 The Hill Reader,453-455); 以及 The Green Frog Skin(John Lame Deer,1166 字,选自The Hill Reader ,332-334).
笔者依据物质,心理,关系,行为,言语和存在六个过程对每篇文章的分句进行了判定,并为进一步的量化分析计算出各分句所占比例。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物质
过程
心理
过程
关系
过程
行为
过程
言语
过程
存在
过程
总计
篇章1
26
13
32
1
25
4
101
篇章2
35
8
29
7
5
8
92
篇章3
26
9
35
2
1
14
87
篇章4
31
13
24
7
7
82
篇章5
42
13
46
10
7
3
121
总计
160
56
166
20
45
36
483
百分比
33%
11.6%
34.4%
4%
9%
7.5%
主句
16
16
40
2
16
7
97
百分比
16.5%
16.5%
41.2%
2%
16.5%
7.2%
附属从句与嵌入式从句
64
22
36
10
9
13
154
百分比
41.56%
14.3%
23.4%
6.5%
6%
8.4%
3.2 分析结果与探讨
从上表可以看出,韩礼德的六个过程模式在英文议论中呈现不均衡分布。从整体来看,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所占比例分别为33%和34.4%。这就意味着在英文议论文中,物质和关系过程占据主体地位,二者总体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二,而其他四个过程仅占不到三分之一。单从主句来看,关系过程以41.2%的比例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物质,心理,言语过程所占比例均为16.5%。在从句的过程分布比例中,物质过程占41.5%,非常接近关系过程在主句中所占的比重。其次是关系过程,所占百分比为23.4。存在过程在整体分句,主句及从句中的分布比例较为稳定。出现比例最小的为行为过程。
结合小句过程模式的分布比例和议论文的特点,笔者的分析如下:
第一,物质过程是摆事实,讲论据的最佳途径。作为质询和决策的方式之一,议论文应当提供充分有力的证据来引领读者挖掘事件的方方面面。论据通常包括常识,例证,事实,数据,引用等等。有效的论据必须能够清楚直接地证明论点cssci期刊目录。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即为已经发生的无可改变的既成事实,而物质过程作为外部经验的表述恰好使其成为了提供论据最为常用的模式。在议论文中,从句通常扮演着为主句提供事实或数据的角色,由此不难解释为何物质过程在从句中占据绝对比例。例如,在复杂句“advertisements are now so numerous that theyare very negligently perused”中,其从句“they are verynegligently perused,”阐述了主句所引发的事实结果。相反地,主观意见和心理活动的论证说明力远不如事实,这也正是心理过程在议论文中所占比重较小的原因。
第二,关系过程在英文议论文中的显著地位源于其对逻辑关系的阐释。逻辑性对议论文至关重要功能语法,议论文的目的就是通过理性说明来赢得读者的认同,而读者对新观点的认同建立在其已认同的事实和原理的基础之上。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议论文是通过良好的逻辑建立和加强共同与合作意识的过程。换言之,所有能够作为论据的事实和原理都必须相互并与结论有逻辑性地联系在一起,任何逻辑错误或推理失误都可能导致读者对整篇文章论点的怀疑。关系过程,表明一项经验与另一项经验之间的关系,恰好能够清楚地阐释读议论文中的逻辑关系。以代表句型“x is a”为例,x与a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非唯一的。a既可作为某项特征表明x的特性,也可作为指代与x进行互换。简而言之,在关系过程中,主句通常是被从句归纳化或概念化的特征或指代。
第三,在英文议论中,看似表达主观观点与意愿的言语过程同样不可或缺。引用权威的语言,观点,评论或表达都常常作为强有力的事实支撑来赞同或反对某一观点,而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都必须通过言语过程来体现。
第四,其他过程类型在英文议论文中同样占据一席之地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议论文而言,描述,叙述,阐释等写作手法的合理利用与相辅相成无疑是锦上添花。正因如此,六个过程在英文议论文中的不同分布比例恰好是议论文客观,有逻辑,严肃及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特点等要求的自然结果。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