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在前言里说,此书的开写,是在2009年。
女主角娜娜是鸡。现在扫黄严重,名义上很好,但那些被严打的群体,是更需要关注并关心的。这一行其实也是混口饭吃。在这点上,可能是韩寒为什么要出的那么快的原因。这些群体也要生活,她们也有自己的故事。上头可以执行指标,但我们不能没有人性。这本书很容易引起争议。这本适合看但不能说,且需要自己慢慢品位的故事。在这里,我将写下我自己的观后感,容易被跨捕的内容我将尽量写的含蓄些。我不是丁丁哥哥。由于我也是刚刚看完一遍而已。其中的看法也许会有不正,欢迎看完这本书的读者朋友们一起讨论。
首先,来说下丁丁哥哥。书中表明丁丁哥哥是在1988年走的。他正义,聪明,为人正直。是陆子野从小的榜样。丁丁哥哥也有梦想,除了摩托车。书中写到这里,就告诉读者,后来他死了。从这点可以推断,丁丁哥哥是在1988年乘火车离开家乡后死的。那他为什么要离开家乡?他为什么在离开家乡后死了?书中,根本没有谈及到。我知道在这里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起码有2/3的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有1/3如果没有看懂,或者不知道丁丁哥哥到底如何死的。你需要问你父母,他们知道,你需要如此询问他们:“老爸老妈,你知道丁丁哥哥为什么在1988+1之后死了吗,丁丁哥哥他没告诉我,他去的是北京。”丁丁哥哥他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理想,就像书中陆子野说的,在你想的时候,他们已经行动了。在你行动的时候,他们已经行动结束了。当你行动结束的时候,他们已经翘了。与丁丁哥哥类似的人们,书中陆子野一直觉得是伟大的,佩服的,他的理由是因为他年龄小,容易崇拜。我也很佩服和尊敬类似丁丁哥哥的人们。尽管我的年龄不小。
1988车子的制造者。制造者是让陆子野贯穿整个故事的中心。陆子野这部车是他改装的,陆子野也是开着这辆车去目的地,去接1988车子的主人。这部小说官方说法是公路小说,一边开车旅行一边回忆从前小时候的故事。其实不是的。陆子野开着1988,开到目的地,其实是一个在寻找真相的过程。理由是小时候的回忆,到后来故事的结局。是韩寒带领着大家,让一个个片段的故事,不停地发展下去,他让书中人物慢慢地展现,书中的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梦想,最后展现他们追求后的结局。1988的车子行驶去路的终点,路的终点,其实是荒无的。韩寒想说,从迷茫,到有了梦想,有了梦想后,就是梦的破灭。
所以这里我把1988车子的制造者看作是1988+1的发动者。最后1988车子的主人被枪毙。或者更隐喻的方式,1988车子的制作者代表的就是梦想本身,而迷茫的陆子野就是带着1988车子(梦想)上路的。结局书中说了,骨灰。书中最复杂的人物,我个人觉得是孟孟。孟孟是个向往成为明星的女演员。书中在娜娜看着孟孟的照片后说看到过孟孟,就葛然而止了,并无交代。个人觉得,娜娜之前说的那位她们这个行业的全国金牌,就是孟孟。或许也可能是同行。作为第二任陆子野的女友,她为了自己的演艺梦想,从最初的单纯发展到与制片人上床。到最后说对陆子野说:要是你揭露了,放出了视频,说不定我就红了呢。
最近在看狄更斯的《双城记》,关于“双城”则指的是——巴黎和伦敦。本书以马奈特医生一家与德发日夫妇之间的纠葛为主,描写了导致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诱因,那就是贵族对于农民的迫害自己残酷对待,并在死亡抉择中凸显人性的华美。
而小说结尾则是卡顿代替好友查尔斯行刑结束,而这里有着一种神话似的回望,卡顿仿佛看到露西夫妇很幸福的生活着而他们的孩子则以他(卡顿)的名字命名。而他的这次替死,也让我精神一震。原来世间本就存在真正的情义。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曾经听过的故事,有个犯人将要行刑,因为母亲病逝,于是向国王申请由他的好友代替他坐牢,而他必须约订在真正行刑时一定要赶回来。国王答应他,只是因为他想要看看他们的友谊可以维持多久的时间。
可是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当所有人都以为犯人赶不回来时,因为下雨,他很是痛苦,于是狂奔,终于赶在行刑时赶到,而国王也在看到犯人如约而来时。被感动于是成全了一段友谊,同样也被这样的友谊唤起了对于友谊的回忆。
而狄更斯的《双城记》第一句第一段是这样的: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最初喜欢这本书的缘由也是因为喜欢这一句句排比句。每一句都有可对应的展现。人,生于世,你难免不会被世俗所累。
像最近在看的《遥远的救世主》,耳边循环的是那首《天国的女儿》空灵的女声,灵魂的每个毛孔都在张开,而书中的每个字,我都不想错过,今天看到芮小丹与黑恶人员王明阳关于“文化属性”“神”“道”以及关于《圣经》中的很多对话,我仿佛看到了现场他们的对话。而与此对应的,是我从心底升腾的对于他们高度的敬意与佩服。
而《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芮小丹这样的人,他们生活的.阶层,经历的事,我们很难理解。只是因为一首音响播放了《天国的女儿》,就足以让芮小丹这个足够优秀的人。可以跑遍北京古城,只为了找到一个能一样的声音,我想那是一种灵魂的皈依。
而在芮小丹差点被黑恶人员王明阳打死时,我得心惊了,幸亏是颗臭蛋。而芮小丹与丁元英在雨中的拥抱,也让人心底拥有的不是对于男女恋爱的好奇,而是两个拥有同样灵魂的人终于惺惺相惜,彼此依靠。
正是这本书拥有这样的高度,拥有灵魂孤独的人,看了它,才会触碰心底最脆弱的神经,所以它被禁,而这大概也是被中国所谓的文化属性所束缚。
我曾经给爱人说过一句话。“我不要你的依靠。我希望我们彼此依靠。”而我这种太过独立的价值观,也让我面临过很多的选择。在我可以选择依靠时,是我自己硬撑了下来。后来回想,我为自己的勇气惊叹。偶尔,我很怀念那个那么有勇气面对挑战的自己。
那么,回归正题,情义?什么是情义,是替朋友行刑,还是芮小丹他们那样的灵魂超脱?我想,情义,就像那句中国流传的话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桃报李”,如此,才会“无心插柳柳成荫”。
而通过阅读《双城记》,也让我对当时法国大革命有了更深的意义。这就是书的魅力,我看不到更远的世界,但我依然通过阅读,充盈着我的灵魂。
愿每个灵魂找不到皈依的人,都可以被伯乐发现,并彼此依靠,以此,来排解这千篇一律的琐碎日子。
久仰作家韩寒的大名,一直想买一本真作来看看,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本黄皮书——《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我开着1988驶上了318国道,在这不只是迷雾还是毒气的天气里。”这是一部另类旅途小说,主人公在去监狱接1988再造者骨灰的路上结识了妓女娜娜。一路回忆起往事。刘菌菌、孟孟、丁丁哥哥、乃至配角的10号。最后***的娜娜被查出了疾病,不能喂养小孩,得知后便不告而别。两年后“我”带着娜娜的孩子站在过道上,准备驶向另一个未知地。也或许,他的旅途从没停过。
韩寒一直想以另一种方式开辟小说,他也一向认为小说的文字和人物是次要的,情绪才是最重要的东西。《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看起来中间的回忆毫无意义乃至就是多余的。但当你平定了情绪后,你会发现,讽刺的口吻下是对社会的揭露。
最受争议的便是妓女娜娜,本书女主角。许多人看到妓女这个代号甚至不屑于再动这本书,抱着一副大义凛然的姿态在一旁说道,说的什么?无非就是如何在外面玩弄着女人,在家却教育着孩子不要早恋的方法罢了。许多人感叹这本书的露骨情节太多,仔细想想,这是因为站在道德的方面还是嫉妒?指不定独自一人的时候还在家里打着电筒看。韩寒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想很多。为什么会有妓女?是社会的发展?那又何必阻止?或是这些人根本就走投无路!没有工作,没有钱,没有文化。她们能干什么?政府又帮了她们什么?一味的打击,一成功便大肆宣扬,有给她们后路吗?
这本书还有一个人代表了一个团体——孟孟。一群为了出名在所不惜的人。孟孟是主人公的前女友。梦想当著名演员,被潜规则也不在乎,乃至后面还责怪主人公为何不把那段视频发到网上,那样她便可以名扬天下了。真可谓是名誉扫地也抵不过站在风口浪尖。这种人,很多。这些人比起那些妓女来,那个为了生孩子而努力工作的娜娜来说还不如。当然,孟孟最后也成了名镇一方的——妓女。
倒回来,这本书是献给那些倒在路上的朋友和女孩们。好也罢,坏也行。总是陪伴过我们的,别在最后只会抱着他们的骨灰盒流泪。
我想,我也要和这个世界谈谈。
你也许要问我像我们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可是不易回答。你大约还记得北京《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史记》、《汉书》。我特地去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他们的青年读品部最流行的书可以分为四类:(1)冒险小说和游记,(2)神话和寓言,(3)生物故事,(4)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其中代表的书籍是幽尔??(凡尔纳)的《八十日环游世界记》和《海底二万里》,德孚(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大仲马的《三剑侠》,霍爽(霍桑)的《奇书》和《丹谷闲话》,金斯莱的《希腊英雄传》,法布尔的《鸟兽故事》,安徒生的《童话》,***德的《纳尔逊传》,房龙的《人类故事》之类。这些书在外国虽然流行,给中国青年读,却不甚相宜。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包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谈到这里,我还没有答复应读何种书的问题。老实说,我没有能力答复,我自己便没曾读过几本青年必读书,老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比方中国书里,我最欢喜《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词选》、《红楼梦》等等。在外国书里,我最欢喜溪兹(济慈)、雪莱、考老芮基(柯尔律治)、白朗宁诸人的诗集,苏菲克里司(索福克勒斯)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孟列德(哈姆雷特)》、《李尔王》和《奥塞罗》,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戏剧集,屠格涅夫的《新田地(处女地)》和《父与子》,妥斯套夫斯克(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福洛伯(福楼拜)的《布华里(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说集,小泉八云关于日本的著作等等。如果我应北京《京报副刊》的征求,也许都把这古董洋货捧上,凑成青年必读书十种。但是我知道这是荒谬绝伦。所以我现在不敢答复你应读何书的问题。你应该请教你所知的专门学者,请他们各就自己所学范围以内指定三两种青年可读的书。你如果请一个人替你面面俱到的设想,比方他是学文学的人,他也许明知青年必读书应含有社会问题科学常识等等,而自己又没甚把握,姑且就他所知的一两种拉来凑数,你就像问道于盲了。同时,你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自己也须费些工夫去搜求。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就一个学者。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而论的。你自己终久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方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读书是快乐的。在书中,当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故事,看到冰心的《山中杂记》,看到里面的一个个小动物,我们会身临其境,看见那一个个可爱的动物,看它们嬉戏,看它们在草丛中打滚,看它们之间互帮互助,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而这件快乐正源自书本。
读书是快乐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心情难免会有伤心之时,那时的我们就犹如折了翅膀的小鸟,那时的我们多么渴望寻求一个温暖的怀抱,这时,伸开双手欢迎我们的是那一本本可爱的书本。书里,那活泼,阳光的猴头一次次惹得我们破涕为笑,看到孙悟空对自己师父的不离不弃和那永不言败的精神不得不伸出那充满敬意的大拇指。让我们破涕为笑,充满敬意的又是书。
读书是快乐的。因为的失利,让我们的心情跌入万丈深渊,那一刻,我感觉到自己想放弃。这时,愚公移山的故事呈现在我眼前,因为数十年的\'坚持不懈,面前的大山终将消失,而在这过程中,他们也曾遇到到困难,也曾灰心过,但他们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勇往直前。愚公移山的精神使我从挫折中走出来,而这些都源于书。
读书的快乐不仅仅是嘴上说的,而是我们我们自己去探索,去享受,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从前我们所忽略的原来也是那么令人快乐,才会发现世界是如此美妙,才会发现眼前的景象比以往的更绚丽。
某一次,你找领导谈一件个人事情。
可能此前这个事情已经在你脑海中过了很多遍,什么时候见,怎样开场,中间怎么过渡,后面如何表明自己的立场,如果出现异常情况怎么应对......
你准备充分满怀希望,千挑万选了一个恰当的时间去了。
结果,完全和你想的不一样,在别人眼里你这就不是事,太小了,甚至不值一提。
这时候,你发现所有的预案、准备、草稿都和现实情况不一样,你根本没有机会用上。
就如同书中所说“我们几个小伙伴中,他的家境明显要比我们都优越,当是我觉得家境优越意味着我们吃赤豆棒冰,他可以吃双色帮冰,从来没有想过他会不和我们一起吃棒冰”。
其实,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每个人都有和这个世界谈谈的冲动。
就如同小说中的丁丁哥哥,他是那么青春、热血、洒脱、纯真。
在路子野眼里,他是永远的“白衣少年”,是路子野失意生活苟且人生的“月光白”。
他意气风发的去和这个世界谈谈,就如同去帮助路子野找社会青年讨回弹球一样充满信心。
生活是残酷的
我把火开到最小,我们看着青蛙在里面徜徉,但随着谁问的升高,青蛙有些不安,变成了自由泳,有些跃跃欲试。。。。。。现实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大,现实不过是纸老虎。。。“砰”的一声巨响。孟孟赶在青蛙往外跳之前,一把用盖子扣住了锅,旋即把获开到最大,青蛙则在里面乱跳,我看的心惊胆战。
生活是残酷的
于是有些人不再有和这世界谈谈的冲动。
于是我们试图与这个世界和解。
我们庆祝,我们举杯“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被生活碾压的失意者,只有娜娜不曾被生活打垮,反而越挫越勇不愿低头,至始至终充满希望充满力量,甚至反复被伤害却仍然愿意相信被人。
而大多数人自从踏入生活有就已经放弃了和这个世界谈谈的机会,这中间经历了什么如饮凉水,冷暖自知。
这是读作者的第二本书,距离第一本书已经十八年了。
突然回想起来,才意识到时间已经过去这么久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