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北京颐和园游玩。
一进颐和园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澄碧如镜的昆明湖,近处湖岸边有荷花尽情的绽放,往远处望去,依稀可见湖面上三三两两的游船和闻名遐迩的万寿山在水中的倒影,整个颐和园真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我们顺着湖边一路向前走,登上了17孔桥。桥的两边有白石栏杆,一共有128根,每根石栏杆上有石雕小狮子。狮子的样子各种各样,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我边走边数,足足有540个。
穿过龙王庙,直奔昆明湖。我们在岸上租了一条船,船的样子好像一条大龙,我迫不及待坐上船,过了一会儿,船开动了,向岸上望去,周围绿树成荫。低头看昆明湖,湖水碧绿,船的周围泛起涟漪,岸上绿树的倒影在水中微微晃动,据导游说,昆明湖就是仿杭州西湖建造的。这让我想起了苏轼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船靠岸,在昆明湖北岸是一条雕梁画柱的`长廊。绿色的柱子,红色的柱子,一眼看不到边。这条长廊听说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都有图画。我走完长廊后发现没有一幅画是重复的。长廊两旁种满了花草,微风吹来花就传来阵阵清香……
一路上,我连蹦带跳的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着颐和园中的所见所闻。怀着万分喜悦的心情走出园门,结束了今天的游览。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古往今来,人们对秋之描写可谓是数不胜数,但却褒贬不一。杜牧云“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可见他对秋日枫叶之喜爱,然在欧阳修之《秋声赋》中,却认为秋日万物凋零,有煞风景。
可见,古人对秋之看法不一。然“尽信书不如无书”,还是让我们亲身去感受吧!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秋乃收获之季节,田野里,果园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收获的水果和蔬菜,红红的苹果,像小朋友害羞的脸蛋儿,这金秋的田野,如同一大片一大片苹果的海洋,红的海洋。
苹果熟透了,可是橘子还在生长呢,经过霜打之后,他们一个个散发着金黄,仿佛在说:“快来吃我!快来吃我!”人们抵不住诱惑,便摘了他们送往各地,也使金秋之光照亮了各地。
十月之秋,怎能少得了花儿们呢?但在此时,经过秋雨的洗礼,天气已然转寒,大多数花儿抵不住这严寒,只在春季开放。不过,在晚秋的田野之中,照样有花儿的影子,那顽强的花儿,在冬季将来,大地即将一片死寂之时发出光芒,与秋日的夕阳应和着,照亮了大地,直到秋姑娘远去,这,就是菊花,这看似不起眼弱不禁风的小花,却挑战了大自然,并战胜了它。秋之后便是冬,在这之前,菊花顶风怒放,“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古人的赞赏,让我们为菊花的精神点赞!
在田野旁边,有一棵大树正在哭泣,他旁边的'地上撒满了泛黄的树叶,大树哭得更伤心了,似乎在为树叶之落而惋惜。小鸟从空中飞过,风姑娘轻轻刮来,似乎都在安慰伤心的大树,虽然大树已经没有叶子了,但在明年春天,老树发出新芽,他就又活过来了,这也是秋天的魅力:摧落老物,完成新陈代谢。同时,这又是收获的另一种形式:扔掉旧的,收获新的。
秋日之景,即是如此,万物的收获都在此时。秋日之美,正是收获之美,收获的一切,皆是在这金秋时节秋姑娘送给我们的礼物。
东湖花园是一个紧靠我们小学的美丽小区。春天到了,小区里风景如画。老师今天带我们去逛了美丽的东湖花园。
我们刚出校门,转一个弯,便来到了一个大花坛。其中,在众多花团的尽头是一只用石头雕的高高在上的孔雀。它的雕刻极其精细,就连脖子上的鳞片、尾巴上的花纹和头上的头冠都雕了出来。就像是真的孔雀开屏。孔雀之后是高高的大树,一直长到楼房的三层,它张开了那巨大的树冠,在阳光下仿佛是一棵棵充满生命与力量的生命树。两旁的小草也显得格外翠绿,仿佛是一个个绿色的小精灵,似乎一切都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离开了大花坛,我们进入了步行街。眼前的翠绿越来越多。左边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店铺和高高的居民房;右边有高高矗立、生意盎然的参天大树和生命力顽强、翠绿的小草。不知是树木围绕着楼房,还是楼房环绕着树木,还有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的细碎日影,让人感到一种惬意的感觉,仿佛沐浴在日光中,那种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达。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条小溪边。溪水是那么的平静,那么的碧玉,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小溪与一个人工湖天然衔接。绿绿的湖水,倒映着绿绿的树木,绿绿的小草,绿绿的芦苇,真可谓绿中有绿。而每种绿又截然不同,小草的绿是嫩绿,树木是深绿,芦苇是淡绿,湖水是碧绿。
在人工湖的边上,有一个造型精致亭子。太阳光照射在波光鳞鳞的湖面上,又反射到亭子的顶端,非常地美!
我们随着溪流的足迹继续往前走,溪流变得越来越绿,在岸边长着一棵柳树,它正在发芽的时期,虽然嫩绿的枝芽还没有长大,可那翠绿的颜色使人眼前一亮,仿佛它就是春天的使者。
溪流的源头是一座玻璃桥,回头看那我们走过的路,我深切地感到,我们的小区真美啊!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