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到了做泥塑的地方找了一个座位坐了下来。老师依次发给我们几大块泥巴,还让我们去看看别人做的。
我的眼前忽然一亮,我做泥塑的桌子下面有一个做得很好看的香蕉。我一下子就拿了起来,看了一遍又一遍,恨不得这个是我做的。想想我是个新手,就先学做帽子吧!
我开始做帽子了,我左捏一下右捏一下,总觉得不对,于是,我去请教泥塑老师。老师说做一个给我看。
我看着老师那灵巧的双手左一下右一下就捏出来个牛仔帽。我仔细端详着这一顶帽子,就像是真的帽子出现在我眼前。
我照着老师的样子做了起来。我先做了个帽子的边缘,再做出一个顶来,两个合在一起正好是一顶小帽子。我拿来和老师的对比了一下。呀,还差花纹!我又拿起木刀在帽子上刻起花纹来……
接下来,老师又让我做一个花瓶。因为我看过电视里的,所以动起手来也像模像样的。我一只脚在不停地踩着。两只手把泥巴变成了圆柱。老师见了就教我做。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一会就学会了。
我学了一个上午才对泥塑略知一二,看来不管干什么事都得下功夫。
我拿好材料到比赛现场,那儿已经人山人海,她们都抢着拿自己的“座位号”,来晚了,座位不够就得站着做。我在拥挤人群中把手伸向柴老师,等了许久,才拿到了号码。柴老师宣布比赛开始,我们这组就讨论各自做什么,她做猫,他做恐龙,我做长颈鹿......
首先,我在颜色茫茫的超轻粘土中找到橙色,取适量的泥,放在两手之间,使劲搓成一个一头大一头偏小的椭圆形,然后巧妙地搓出粗细均匀的长条,当长颈鹿的脖子,才分别搓出身体和脚。当时那个泥太硬了,要费很大力气才可以搓出某个部位,我看见其余成员轻松地做着动物,心中有一丝嫉妒。接着再把各个部位连在一起,最后用深棕色做斑点。有些同学看见我有这么多颜色的`泥,她没有,就问我借她没有的颜色的那个泥:“你可不可以给我一点这个颜色的泥?”我爽快地答应:“好的!”
大家做完以后,选了一块草地摆设,百灵鸟和蛇在树枝上,其它动物在草坪上做各自的事情。
我真希望我们这组可以得二等奖啊!
我与泥塑学校每周四的泥塑活动课,无疑是培养同学们兴趣爱好比较好的方式。一下子就使我深深地爱上泥塑,成为我无法割舍的喜好。
终于迎来泥塑艺术活动了!我迈着喜悦的步伐踏进了万分憧憬的泥塑教室。
教我们泥塑的老爷爷等我们坐好,就娓娓道来:“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工艺品中,泥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泥巴为原料,用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是中国民间工艺品的奇葩,很吸引众人的目光……”终于,让我们开始自己动手做了。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包装好的陶泥,看着这块诱人的陶泥,不禁有几分兴奋。我站起来模仿着老爷爷刚才教的操作步骤,先用手把陶泥揉软,搓成萝卜般粗细的泥条,然后分成两截备用;下面就正式开始制作成型了:预备“唐僧”造型模具(分为两半),用泥条分别填满两半模具,注意这时要用力压实,否则做出来的产品会出现裂纹,而且作品可能变形。下一步,用水沾湿泥条,粘在两半模具边缘,这样整个模具就粘合成了完整的一体。最后,还要在填满泥的模具底部做一个圆形泥饼做为底座,用木筷刮去多余的泥屑,让填满陶泥的模具晾一会儿,小心拆去两半模具,一个“唐僧”泥塑作品就大功告成了!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呀!
“看着容易做起来难”,还真应了这句俗语。我的动作显得比较笨拙,刚开始做出来的作品不成型,老是开裂,我没有灰心,尝试了几次,终于成功了,心里陡然升起一种自豪感,这种体验真是很快乐!
不知不觉间,半小时过去了,一件精致的泥塑艺术品在我手中诞生了!望着慈祥和蔼的“唐僧”泥塑品,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面容英俊手捻着佛珠的唐僧,正冲我微笑着,似乎在说:“你真棒!”
老爷爷见了,夸道:“嗯,好!不错嘛!继续加油哦!”
我小心翼翼地捧着这个“伟大”的作品,慢慢地把它放好,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动脑能力,更让我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吴川是一个泥塑多的地方。
梅菉泥塑起源于瓦窑村。瓦窑村始于唐朝(公元618年),开基祖姓廖,从佛山石湾迁徙而来,佛山石湾精湛的陶瓷工艺从此也传入吴川。唐朝中期,有一年元宵,有个陶工随手用陶泥捏起一座小型泥塑玩,想不到竟吸引了不少观众,后来别的陶工也来凑热闹。这就无形中成了元宵泥塑展览。从此,泥塑这一民间艺术断断续续经历了唐、宋、元三个朝代。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皇帝派遣官吏四出挑选美女进宫寻欢作乐,民间百姓对此无不怨声载道。于是,梅菉头村的群众便乘闹元宵之机,特地造了一套丑化皇帝与皇后的泥塑。其特点是:人像的眼大、肚大、脚大、乳大、耳大。果然触动了官府衙门,竟派遣大批衙差,声言要抄斩全村百姓。后来,炮制这套泥塑的为首者便出灭辨解道:“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份,脚大乾坤,乳大养子民,耳大听民音,这为何不妥?”这帮趋炎附势的官兵听了无言可答,只好罢休。此后,当地群众对“造泥塑”、“看泥塑”、“评泥塑”的兴趣更浓,热情更高。这便成了当地居民闹元宵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岁月的流逝,“泥塑”作品的题材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原先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辟地”、“女祸炼石补天”,“嫦娥奔月”、“哪咤闹海”、“八仙过海”或取材于历史戏曲的“三顾茅庐”、“七郎打擂”、“平贵别窑”等,进而发展到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金杯献给祖国”、“军威震敌胆”、“向四化进军”等多样化题材。
若从“泥塑”制作工艺来看,逐步也不断有新的发展。过去,老是用稻草竹篾绑“树杆”作“泥塑”支架,如今已被“铁线扎钢筋”所取代了。有的群众还别出心裁地搞“活泥塑”,只要来人轻轻按一下机关,小舞台上的“书生”就可吹箫弹琴,又可启步运行;“公主”既可眉来眼去,又可翩翩起舞;何去何从也跟着拧起罗伞,确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的“胖娃娃”塑像还神气活现地当着观众的面“嘶嘶嘶”地拉起“小便”来。原来,这些巧夺天工的“泥塑”已被制作者搞成“电动化”了。
学校门口挂着横幅,两旁各站着一排礼仪生,好热闹啊。一位男老师看见我们拿着泥塑工具,就说:“你们是参加泥塑比赛的吧,请到南教学楼二楼的美术教室。
我们来到美术教室,教室里有16张桌子。我找了一个位子坐下,摆好工具,心里非常激动,我可是第一次参加这么大型的现场比赛啊。不久其他20位参赛选手由指导老师陪着也陆陆续续来了,有的带彩泥,有的带陶泥,选手们坐位子叽叽喳喳吵个不停。等了好久比赛终于开始了,一位帅帅的男老师走进教室,让所有陪同老师出去。他关上门说:“这次比赛主题是快乐的动物园,时间是2小时,现在请大家自由创作。”
我们马上动起了手来,我要做的是一只大猩猩背着一只小猩猩在唱卡拉ok。先是堆大泥,做出猩猩的动态,我只用了20分钟就堆好了,接着是刻画细节:大猩猩半蹲着,一手拿着话筒,一手撑着地,嘴巴成O型,唱得很投入,小猩猩骑在它背上,伸出手想要抢话筒。
我专心致志地做着,不知过了多久终于完成了。抬头看看周围,见有的做小兔,有的`做蚂蚁,有的做老牛,有的做小猪,都还没完成呢。看来我最快啊。
我交了作品走出教室才知道只用了1小时。看看还早,陈老师带我去参观其他的比赛去了。
老爸知道后批评我太早交作品了,说1个小时能做出什么好东西?果然下午传来比赛消息,我好像是得了第四名。但我心里很不服气,我一直是练习人物,直到昨天晚上才做了一遍动物,而且比赛对手大多是三年级的,能有第四名已经很不错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