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在暑假中读到了屠美如老师撰写的《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这本书,通过阅读,使我深刻感受到:
美术欣赏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而且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情感的材料。它有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帮助儿童积累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都是世界著名的史前洞穴壁画。原始人所描绘的野牛、野马、野猪、麋鹿等动物,有的在追逐奔跑,有的则带伤挣扎。在欣赏这些壁画之前,教师曾与儿童简单讨论有关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问题,如原始人生活的时代、原始人的样子、原始人的.生活情形等,既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也为儿童理解壁画打下了基础。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动物的各种姿态和作品生动有力的线条,讨论画面及画面以外的种种问题。如在欣赏“拉斯科洞穴的马头”时,孩子们提出了不少疑问:“马头上有一根根像刺一样的线条,这是动物的鬃毛还是射中它的利箭?原始人为什么用弯曲的线条画了一匹行将倒地的马?为什么只刻画动物而不太画别的东西?他们为什么要在幽深黑暗的洞穴里画画?”通过讨论,孩子们了解到这一切都与原始人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有关,是原始人重视食物的反映。原始人认为,画出被击中或被捕获的动物形象,就等于是击中或捕获了它所描绘的那种动物本身,而且描绘得越逼真,显现的魔力就越大。通过欣赏,儿童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而且加深了对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了解。
什么是美术教育:我觉得书中较容易理解的含义是先生做的一个解释,美术学科教育是学校以美术为教学内容的学科教育实践活动,它不是纯粹的美术,而是融进基础教育性质与特点的”教育美术”具有美术与基础教育双重的本质,它由美术与教育两方面来决定其独特的性质。
什么是美术教育的功能与价值:美术教育的功能是指美术教育在与人及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实践效用,也就是由其所引起的诸多变化和产生的各种效果.而美术教育的价值,则是在美术教育的功能的基础之上,还包括对作为客体的美术教育的功能的看法和评价.其功能与价值的区别在与,功能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而价值则往往指正面的且具有积极意义的。
什么是美术教育价值取向:指人们对美术教育功能的肯定、选择、凸显、强调。
对于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争论有很多。书中介绍到,从国内来看,以常锐伦和尹少淳的研究成果为代表。前者认为美术教育的功能主要有:传递美术文化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功能;促进人格优秀特质的个性发展的功能、社会舆论宣传的功能。对照我们的实际教学,美术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涉及到人类、动物、植物,交通工具、自然景观,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美术技法,发展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使之情操得到陶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优秀特质的发展。
尹少淳则指出:教育的含义可以通过美术和教育两方面体现出来,根据对两者的倚重不同,我们可以相应地将美术教育分成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而我认为,我们现在所从事的美术教育则应更倚重于教育的目的,属于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以美术做为媒介让学生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包括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还包括非美术因素的能力,如言语的能力、合作的能力、交流的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能力等等。这也是有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年龄发展阶段的孩子,他们学习美术的目的并不是纯粹为了学习某项技法,了解某位画家。这样的意识也越来越为家长和老师们所接受,评价的标准也不再以“画得象不象”、“涂得好不好”等为标准,更为关注的是孩子画面所传达的意义是否能表达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孩子时候在创作的过程中是否享受到乐趣,体验到成功,是否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由关注的作品本身转变成关心人的身心发展。所以在我们的美术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同等地被列为教学目标。
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统筹着美术教育的全过程,是指导美术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前提与重要依据。因此把握好其价值取向的方向,对我们的美术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学期我研读了《小学美术教师专业能力必修》一书,读后感触颇多,尤其是在美术教学方面,深刻认识到了一些问题。
孩子学习绘画最初就是从画第一笔线条开始的,线条可以画出一切,表现一切,而且小孩子的线条最具表现力,最有创造力,他们的线条不受美术学习原则的束缚,没有经过规范的学习,这样的才是最真的,但并不是说他们的线条就是最美的。孩子的线条从手中来,从心中来,从他们纯真的思维中来。
学生脑中固有的形其实是很难改变的,他们在幼儿时期学过的画法,大多是教师、家长所教授,或是从书中看来的,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实地的去看过和观察过,比如一些动物,他们只是在书中或电视上见过,甚至他们都没见过真正的鸡鸭鹅等家禽,因为动物园里没有。他们画的只是他们看到的、学到的“形”。让孩子们多看大师的作品,可以让他们认识到艺术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突破外轮廓的局限。多安排写生课,让孩子们去画那些自己亲眼所见的物象,真正的体验“形”的概念
不知其他教师有没有同样的想法:在刚开始当老师,或者是每个学期刚开学的一阵子,都会制定计划,认真备课,想方设法地进行精彩的教学设计,让课堂内容生动有趣,让自己的状态达到最佳,目的是吸引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听话。当然,效果是明显的,前几课师生配合默契、课堂纪律良好,但过一段时间,由于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习惯,学习疲倦,教师的各类业务逐渐增多,比如教科研工作、各类论文比赛、各级绘画活动和比赛的展开、学校活动的增加,都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转移到此,对上课也就不那么上心,再加上学生的不配合,美术课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玩乐课”。所以,学生是很容易厌倦教师的同一种上课模式的,教师要多花时间在教学设计上,尽量每一节课都展示不同的自己,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保持下去。
我发现了自己课堂上的一些语言的问题:讲话太多,不能让学生主动思考。由于我一直从事低年级美术教学,我深深的感觉到:一二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力差,课堂纪律和学习意识较薄弱,最容易在音、体、美等“副课”上讲话,不遵守纪律,于是我不时的提醒他们,或整顿课堂纪律,便养成了一种“唠叨”、“多嘴”的毛病,平时发现不了,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才觉得这样是不对的,美术课应该给学生相对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教师的语言应该为这种课堂服务也。
回顾自己的美术课堂,总是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孩子们不配合、不听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自己没有真正投入到课堂中去,没有进行积极充分的准备。实物进课堂、课堂进场馆,课外、校外课堂都是很能丰富课堂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能真正应用到普通的课堂上,也只能在一些优质课、研讨课、公开课上使用。我们平时使用最多的就是多媒体和网络,正如书中所说,这也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一些东西是需要学生亲自体验,亲眼见到才能有所感受,有所启发的。读书之后,我深有体会,我也要在以后的课堂中,做到尽可能的让实物进课堂、课堂进场馆。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思想的进一步端正和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学校艺术教育逐步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着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美术课加大了工艺设计教学课的比例,加强了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课程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陶冶和艺术兴趣的培养,淡化了单纯知识传播和技能训练,充实了艺术文化教育的内容,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通过这些改革,使艺术课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与此同时,艺术教育科研有了一定的发展。
课堂上作画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和谐优美的创作气氛,能使学生进入创造佳境。具体做法是:
1.教师以情景角色,朋友身份,真诚信任的态度进行巡回指导,为学生创作服务。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作画的能力有多种层次。我分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好的鼓励独立,创新更上一层楼;对中等水平的鼓励进一步提高,给与适当指导;基础差的采取迎合的态度,以鼓励为主。
2.恰当运用音乐艺术,使儿童创作过程中视觉、听觉和谐活动,更好的提高作画水平。
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轻松愉快的音乐,学生得以感染,在音乐声中想象,在无形中受以启发,画起来更有劲,有利于技能表现和创造性发挥。
20世纪90年代后,各级政府和学校把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当作衡量教师队伍水平的基本指标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很快,艺术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