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在诸子百家中,儒家与道家的生死观各不相同,儒家强调“舍生而取义”,道家强调:“道法自然之逍遥”。人的一生都在奔波忙碌、人情是非中度过的,在这匆忙的过程中,对于即将逝去的年华,每个人都心生畏惧。
生与死,是人生起止的两个端点。人生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是,才会去想起途中的挫折、失败和遗憾,只有正确的了解生命的意义,才能够正确面对生存和死亡。
纵古观今,多少英雄豪杰精忠报国、战死沙场。又有多少文人义士弃笔从戎、***身成仁。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从来不觉得拥有的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会感觉死亡来临又多么可怕。
懂得生死的人从不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心到哪里去。对待生死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屈原生活在楚国,正是战国乱世之中,国家被攻占,自己一人流落在外,但他知道,国家已经万劫不复了,而生命最好的终结就是与这一同去。于是屈原投江自尽,屈原的死即是一种殉国,也是一种无奈。而他留给人们的,是他的不朽之作——《离***》。屈原是为他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没有实现而死的,死得其所。
死结固然值得赞美,但苟活也未必可耻。司马迁的志向,全然写进了他的《报任安书》,自己受了宫刑,却忍辱负重,周游列国、遍访名家,最终完成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而这,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也许,这就是他对待生死的态度吧。
真正看透生死的人,心里能够宁静淡泊,才能够对于生死有不同的看法。在生命中,每个人对生命的解读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相同,每个人都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活下去。
我想,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态度和方式是不同的,只有当生死的大难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听到古人穿过历史沧桑传来的回音,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人若如此,则此生无憾了。
生是一个崭新的生命的降临,是人生与希望的一个起点;死是人的一种解脱。眼睛一闭,忘记自己于这世间的恩恩怨怨,洗去自己一生的所有痛苦与错误,未尝不是一种非比寻常的自由!
每当我路经医院时,感触着医院所笼罩的生与死的气息,心里阵阵同情与怜悯。在每一天,每一刻,都会有一个新生命降生,都会有一个人终结。如果在生与死之间加上一个“惜”字,那生与死便会在你的一念间消之殆尽。
生与死不是你自己的决择,而是命中注定的一刧。有的人为生而有意义地活于世间;有的人为死而辜负了人生对他的厚望,让他死得毫无价值。有人曾说:“人啊,生也不好,因为生来只会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死也不好,因为死只能让你痛失生活中美好的一切,永远都见不到这大千世界的瞬息万变。”是啊,生也不好,死也不好,又有什么比生与死更好的呢?
人生来就是要努力与付出的,死后才会死得更加光彩,更加有价值。一个人,如果生前为人们努力付出了,死后,他(她)的肉体虽已腐烂,但是他(她)的精神不会死,不会腐烂,它将永远存活于世间,永驻于人间。这才是真正的生与死。
这是我第一次谈这么敏感的一个话题。
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死,或是一种解脱,亦或是一种逃避……有很多人惧怕死亡,其根本原因就是现实的生活太美好,放不下手中的物质、精神财富,才对死亡产生恐惧。
死,不趋附,也不媚俗,其实只要踏踏实实的做人,认认真真地做事,其死也可谓重于泰山。
有时候,我也想过死,一死了之。不用再去考虑世道的公平与否,世事的残忍与否;不用再去为学习的负担发愁,为别人眼中的我发愁。但我又迟疑了,因为我放不下,丢不下,舍不去那人间可贵的真情、友情、亲情和遥远的爱情。我死了之后,也许自己的“灵魂”会感到孤独,游荡的“生活”会失去了味道和刺激。于是我常辗反思,人的生死究竟如此?生有意义吗?死又有何用?生和死这两个字眼常在我的`脑海中徘徊。
终于,我明白了,生原本是没有意义的,死也是于事无补的。所以,只有活下去,坚强的活下去,因为死没有用,只有让生变的有意义。
你们是怎样看待生与死的呢?发纸条或留言给我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