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新年了,家家户户都热闹极了,一个个小孩子穿着红色的棉袄,高兴地叫着,过年了,发红包了。一阵阵的笑声在接到飘来飘去。
温暖的阳光照耀在人们的身上,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吹来了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啊,春风姑娘在四通八达的街道里走来走去,那阳光如同露珠洒在小芽儿一般,舒服极了。
几个小朋友拿着炮竹准备点燃,一位胆子大的小朋友手里拿着火柴慢慢地靠近,一位胆小的小朋友,离着远远地,爆竹点燃了,小朋友们都捂着耳朵,噼里啪啦,那位胆小的小朋友躲得老远了。
爆竹是怎样来的呢?古时候有没有爆竹呢?我跑去问爷爷,爷爷笑着说:“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哈哈,我懂了。
到了晚上,一家人一起围着桌子吃团圆饭,享用着妈妈做的美味的家肴,说着新一年的计划,一家人说说笑笑,爸爸拿出一瓶屠苏酒,妈妈则把屠苏酒倒到个个杯中,爷爷爸爸开怀畅饮屠苏酒,奶奶轻轻地抿了一口屠苏酒。“哇,这屠苏酒让人喝了身体舒畅,充满阳光,”奶奶点了点头说。像是春风姑娘在酒杯里加了什么似的。?“这个屠苏酒是什么啊?”我一脸疑问。妈妈说:“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青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古代有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奶奶右手拿着对联,左手撕扯着门上旧老的春联,家家户户都贴上新的春联。
正如王安石诗人所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虽然过年没有了爆竹的喧闹来助兴,但年味依然不减:家家户户贴上了红对联、红窗花,街道旁边的路灯上也挂上了红灯笼。传闻,贴对联,放鞭炮是为了驱赶年兽。
三十晚上,家家户户团聚在一起,即使在外地工作也要赶回来。可这次过年,就不一样了。因为疫情,许多远在他乡的家人不能回来,但科技发达了,用视频通话便可将相隔千里的人连系在一起。
年夜饭,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也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年夜饭里必定会有一盘鱼,寓意是“年年有鱼(余)”。有的家庭也会做一盘年糕,寓意“步步糕(高)升”。
吃过年夜饭,家家户户就会聚在一起看春晚,一整夜都不休息。为什么一晚上都不睡觉呢?当然是为了守岁”。较小的孩子熬不了那么久,就先睡下了。
过了三十,就是大年初一。小孩子都会摸一摸枕头底下,因为大人们会趁小孩子睡着的时候将红包放在枕头底下,叫做压岁”,所以红包又称为“压岁钱”。大年初一小孩子们都会穿上新衣服,到各家去拜年。那些平日里见不着的亲戚,这时候就会来登门造访。这个时候,最快乐的就要数小孩子们了,只要去别入家或别人来自己家,就会获得许多的红包,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土豪”。
大年初二、初三,街上的人虽然少了,但仍然热闹非凡。街两旁有各种名样的小吃、玩具。小孩子就会用自己的压岁钱来买自己心爱的东西。
年还是在过,但斗转星移,年味大不如从从前,已经体会不到父母那一代过年的快乐。虽然年味大减,但新年永不缺席。
马上临近春节了,我们一家和往常一样还是决定和外公外婆一起跨年,整理了一些物品就出发了。
经过1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目的地。只见外公正在院子外的大门上张罗挂灯笼,贴对联,我立马上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忙扶着梯子、递胶水、递对联……不一会儿,对联、灯笼都搞定了,我托着下巴仔细读了读这幅联,上联:“平安如意步步高”下联:“人和家顺年年好”横批“万事如意”,简简单单的一副联子,代表了我们全家人的愿望。一到晚上,红红的两个灯笼,闪闪发光,像两个红色的大南瓜,映衬着这幅对联,喜庆极了。
经过院子走到客厅里,看见了彩带和各种颜色的气球,还有各种小风车,美不胜收。我想这些应该都是特意为我装饰的吧。
还没来得及慢慢欣赏这里的美景,就被一阵阵香气带到了厨房。这里才是最有年味的地方:熊熊灶台里的烈火,大大铁锅里的美食,飘出一阵阵香味,真是让我直流口水。我看外婆一个人忙进忙出,也赶紧上前帮忙,帮外婆添柴火,摘菜叶,递碗筷……外婆直夸我长大了,懂事了,说:“有你的帮助,今晚的团圆饭更香了!”
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和妈妈一起去地里割青菜了。菜全都是外公亲手种下的,没有农药,长的嫩绿嫩绿的,看起来水水的,比外面在城里的新鲜多了,看着这样的菜,我仿佛尝到了鲜味。不过,割菜这事我还是头一次参与,手里拿着一把小镰刀,无从下手,最后还是在妈妈手把手地教诲下学会的,我们一边割一边谈着妈妈小时候的事,不一会儿就满载而归了。
除夕的夜晚,我们一大家子的人围着大桌子一边看春晚,一边尝着美味佳肴,真是其乐融融。过新年了,我又长大一岁了,我会更加懂事,更加腾出时间来陪外公外婆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