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星期来,大大小小的面试了五、六个社团部门,校级的和院级的都有。大部分的面试都是三大步骤。
第一:自我介绍,比如一些爱好、兴趣、特长等。
在面试这一关的时候,我听见有同学说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大多时候都在学习为了高考。我看到这个的时候,就想起了自己以前的一些事。
要是初三的时候,没有冒着中考的压力出去打球,也许现在我也不能够自信的'说:我喜欢运动,热爱打篮球。
要是中学的时候,没有冒着学习成绩下降的危险,去满足自己对电脑强烈的兴趣,也许现在我也不能够自信的说:我擅长电脑,能独立操作office办公软件,会电脑编程序,视频、图片制作也可以完成。
那些时候,那些看似不合理的做法,现在却成了我进入这些心仪的社团部门的资本。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如果当时我选择了一条大家都认为的正确的路走,我还能这样靠着那些“资本”进入这些好的社团部门吗?其实面对质疑的时候,我们都曾在那些闲言中迷失了自己。但是,后来有的人在那些闲言中找到了那颗最亮的星并且选择了坚持,于是那些时候的挣扎就成了现在的资本。
第二:就是才艺表演。当然也可以自愿的,但是表演了入选的几率肯定会加大了。
在面试这一关的时候,有很多同学说出来学习基本上不会什么表演。要不就是千篇一律的唱歌,也不管自己的声音是不是合适(不过勇气值得学习)。
要不是高三的时候,没有抗着高考的压力去学习街舞舞步,或许我现在也不能自信的说:我来表演一个街舞舞步。
很多事情,通常是在过了很久之后,才会体现出它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们不可以很轻易的就否定一个事物。
第三:就是问答时间。这就是一个了解的过程。
只要不违背某些事物本来的价值观,不违背它的价值取向,基本上没问题。当然一定要会说。所以都看书,都说话也成了很重要的东西。
直到现在我都这样认为的:上天让某一样事物出现在你的面前,必定是有它的意义。你可以选择放弃去挖掘它的存在,但你不能忽略它的存在。所以人是会思考的,无时无刻都在思考,思考着现在,思考着以后。
就像我在思考,上帝为什么要给我这个十八岁的花季,后来才明白,因为在这个最美的年纪我会遇见你!
当昨天逝去了,我会割舍不下吗?只能坦然。对今天充满期待。
曾经,蜷缩在记忆的驿站,追寻虚无缥缈的梦。我的视线穿透昨天的影子,而对今天视而不见。
想抓住某种感觉,一直到永远,才发现与我的距离越来越遥远。
为什么要挽留,逝去的可以再次重来吗?丢弃的'可以再次拥有吗?
既然路在前方,为什么要回头频频寻觅?
而寻觅的结局给我带来惊喜和快乐吗?
为什么要挽留,挽留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只是徒添我淡淡的惆怅。
今天,我应该珍惜。明天,我应该充满期待。
而昨天,我应该放开我的手,不再挽留。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这是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对书籍和知识的一段富含哲理又充满诗意的诠释,如果要讨论读书的意义,我想也能从这段话中找到答案。
当我们懂得了读书的意义,就会产生强烈的“博览群书”的愿望。的确,为尽可能多地获得知识,“博览群书”固然重要,然而人类历史悠久,书籍多如汪洋大海,有谁能在有生之年把这些书全读完呢?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才会告戒人们:“应该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否则象这样泛泛地读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 同学们听懂了吗?读书是为了“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这里的“系统”要求读书要有选择,包括选择书和书中的章节;而从读书中“学习东西”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写读后感。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想从读书中获益,就要始终做到“读书的选择”和“写读后感”,两者不可偏废:选择得好才会有读后感可写,选择得准才能写出主题突出的读后感。写读后感能使下次的选择更具系统性。
同学们,当你拿到一本新书时,有没有想一口气看完以便马上知道结果的***?没关系,就一口气看完吧,可以是走马观花式的,或是一目十行式的,先满足一下好奇心嘛。其实,此时的你只是在浏览,并不是在阅读。当你浏览了一本书后,想一想,有什么感觉,你喜欢这本书吗?还想再看一遍吗?想再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生动的故事情节、感人的思想内容、还是精彩的语言表达?不知不觉中,你开始了选择-------选择书的取舍、选择读书时的侧重面。然后当你真正仔细地阅读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时,你就会有意识地在你认为重要的、好的方面多想想、多看看,最好是再做一些记号,以便为了进一步的思考和体味再次阅读时容易找到。
同学们,如果你们在求知的道路上始终清醒地认识到读书时的选择和写读后感的重要性,也始终将读书时的选择和写好读后感的关系摆正,那么登上前景壮阔的知识颠峰的时刻就不会离你们太遥远!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