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考作文评析(2022年春考作文满分)

2021年春考作文评析(2022年春考作文满分)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0-30 13:53:20
2021年春考作文评析(2022年春考作文满分)

2021年春考作文评析【一】

2015年央视春晚在联唱《四世同堂合家欢》中拉开序幕,仍在《难忘今宵》中完美落幕。2015年春晚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在带给亿万观众美的视觉听觉盛宴的`同时,给观众带来的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反腐题材节目的反腐讽刺尺度之大,涉及题材之“敏感”。苗阜、王声所表演的反腐相声《这不是我的》惟妙惟肖地讲述了某领导经不住诱惑收礼之后还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更为直接地描述了他受贿的细节,包括收钱、收房、收情妇等,针砭时弊,扬反腐倡廉之正气,可谓是春晚“三十年来讽刺尺度最大”的相声。有很多的观众点赞说:“没有让观众失望!”

回顾30多年来的央视春晚,就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而言,除了在1988年的春晚,牛群与李立三合说的相声《巧立名目》,赵本山早年的小品讽刺过“领导”这一群体,后来却“眼光向下”,渐渐地把讽刺的对象转向了残疾人及普通的困难群体,嘲讽的多是弱势群体。特别是拿人的残疾说事,让群众感到反感。艺术作品可以取笑人性的弱点,但绝不应该取笑人体的缺憾,这是正常艺术与恶俗艺术的分界线。

同时,这些年来,小品、相声等语言类节目从数量上来说是多了,但就整体质量而言,却是在走下坡路。可以预见的情节,无趣的插科打诨,无聊的装疯卖傻,拿困难群体开涮,耍贫嘴等等;表面上看热热闹闹,但实际上给观众的印象是肤浅和圆滑。正如有媒体所指出的那样“主要是失却了当初讽刺的锋芒,回避矛盾,回避现实,远离了人民群众所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只是拿些不痛不痒的问题说事,让人笑得勉强,即使是讽刺,也是隔靴挠痒,导致央视春晚质量下滑。”窃以为,作为受众面最大的央视春晚,有责任和义务尊重社会道德规范,以正视听。

在此,想说一说说我记忆深刻的、在1994年的春晚上,黄宏与侯耀文表演的《打扑克》。其内容嘲笑的是官场与职场的庸俗之风,作品对一些潜规则或不良作风进行了揭露与抨击,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愉快,博得了笑声,也起到某种净化社会不正之风的作用。

******在2014年7月份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优秀的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然而也不可否认,文艺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凡此种种都警示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提出的“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是对文艺工作者的希望和要求。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弘扬善良诚信的人性美,鞭挞事实存在的腐败丑恶现象,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当是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担当!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与刚刚到来的2015年之际,我们正处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束、作风建设走向更加深入的时间节点上。2014年中央加大反腐力度,多位高官相继落马。而春节往往被视作观察风气、把脉文化的重要窗口。羊年春节的风气走向,央视春晚的走向,也将成为新的一年社会风气的重要风向标。

从2015年的央视春晚中,我们虽然看到了她在创新方面仍然存在的不足,但瑕不掩瑜,仍有许多的可圈可点之处,如杂技《青花瓷》的唯美,《高手在人间》的别开生面,《小棉袄》等节目中所充盈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正直善良、诚信坚韧、克己为人、孝顺、正义感;小品《投其所好》、《圈子》则对讨好领导、溜须拍马、拉关系等不正之风进行了有力的鞭挞批判。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春晚正在向生活回归,向朴实回归,向接地气、正能量回归;看到了她远离庸俗、告别腐味、直面现实,开门办春晚的可喜变化。她不仅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朴实朴素的情感,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也昭示了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除恶务尽的决然。当然,和谐、幸福与年味儿仍然是今年春晚不变的内核。

年年岁岁有春晚,岁岁年年人不同。平心而论,春晚的影响力已不如以往,对人们的吸引力也有所减弱,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里面也有着受到社会前进、时代进步因素影响的一面,人们的社交方式、文化娱乐方式的日益多种多样和日益丰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及娱乐软件的兴起以及娱乐场所及娱乐方式的多元,人们早就不局限于单一的守着电视过除夕了。但对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讲,春晚仍是值得期待的除夕盛宴。春晚仍然是把千家万户,把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的纽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年的春晚,都是一次文化艺术的大发扬,都是一次中华民族情结的加深,都是一次民族亲和力的加强与体现。在除夕的晚上,能够与家人团聚在一起看春晚,仍然是一种幸福,也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的习惯。春晚已经成为我国人民辞旧迎新的新年俗,她让亲人之间的温情得以传递,她为我们展现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浓浓的年味儿。当然,我们也热切地期待着央视春晚能够在艺术质量上有一个更大的飞跃提高,期待着央视春晚一年更比一年好、更美满、更圆满! 

2021年春考作文评析【二】

今年的春晚不但歌舞好看,歌曲好听,小品好笑,有创意,有特色,有思想,有境界,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春晚的舞美设计和镜头表达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猴年春晚的舞美设计朴素大气、简洁端庄、时尚现代,其核心元素的选择源于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的典型符号大红灯笼,以象征“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灯笼造型圆满,寓意团圆、周全,契合了春晚的精神诉求。”

此外,不论是以水墨中国为背景、追求极致唯美效果的《山水中国美》,还是大气磅礴的创意武术节目《天地人和》,抑或是惊险与力度、悬念相结合的高难度杂技节目《直挂云帆》,都在镜头表达及舞美设计等方面赢得了各方赞誉。

亮丽大气,体现国家大台应有的春晚格局和气派。精巧运用‘中国红’、中国元素,令人惊艳。由华裔表演的《茉莉花》,是继《千手观音》后又一个成功的女子群体表演节目。色彩上的大红大绿,既有东方神韵,又有异域风情。在传统与现代手法相结合的基础上,还杂糅了海外异域元素。《直挂云帆》也充分表现出力与美的`结合。

今年春晚对于高科技的运用也吸引了众多目光。广州分会场最大的亮点是高科技元素无人机航拍珠江两岸最美夜景,展示‘岭南文化的小康生活’。演员表演与科技元素充分结合。当张杰唱起《发光时代》,N架无人机从空中放起璀璨的焰火;在孙楠演唱的歌曲中,伴舞的除了歌舞演员,还有几百个机器人。令人称奇的是,机器人不仅参与表演还客串主持。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猴年春晚在李谷一《难忘今宵》的歌曲中近尾声,随着2017年央视猴年春晚的落幕,精美大气的舞台却一直留在了我心里。

2021年春考作文评析【三】

例3:3米是多少厘米?2吨50千克是多少千克?

师说:我们先看第一问,3米是多少厘米?

师说:由于1米=100厘米,那么米和厘米比较,米就是高级单位,厘米就是低级单位。所以这道题将米数改写成厘米数,我们就说是将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

师:1米是100厘米,3米是多少厘米呢?

生:300厘米。

(师板书:3米=300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由于1米是100厘米,3米就是3个100厘米,也就是300厘米。

师:3米是3个100厘米,如果列式计算,怎么写?

生:100×3=300

(师将这个式子板书在3米=300厘米的下面)

师:在这个乘法算式里,100表示什么?

生: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师将“进率”二字写在100的下面)

师:3表示什么?

生:高级单位的数

(师将“高级单位的数”写在3的下面)

师:300又表示什么?

生:低级单位的数。

(师将“低给单位的数”写在300的下面。)

师:通过这道题,谁能总结出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的方法)

生:进率×高级单位的数=低级单位的数。

(师将“×”“=”补在式子中)

评析(像3米是多少厘米这样的题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掌握,因此教师在这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让学生回答,你是怎么想的。而将重点放在300是怎么得来的?当学生回答是100×3=300得来时,教师接着问100、3、300各表示什么?这样就引入到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上,这样得到的方法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生容易理解,也就容易掌握了)

2021年春考作文评析【四】

(最后一句话看起来是在写花,但实际上不是,那么是写谁呢?)

2.第二天,我起得特别早,推开窗户,听见一阵“哗…哗…”的扫地声。“是王阿姨在扫地。”我忍不住说了一句。只见她低着头,用一只大口罩捂住了大半个脸,双手挥动着扫帚,认认真真地扫着马路。遇到那些躲在角落里不想出来的泥土、落叶、沙石、纸屑,她就蹲下身子去,用手一点一点地把它们掏出来。

(写得越细致的地方,越让人难忘,最后一句描写就产生了这样的效果。)

3.每当落日的余辉给大地镀上一层金光的时候,公园里就显得格外安静。就在这个宁静的公园里,在这绿叶映衬的花丛中,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位略微驼背的老人。他在这里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修枝剪叶,时而停在一棵花前仔细观察。他,就是我的隔壁邻居王大爷。

(这段中有两个反复用的叠词,虽然很简单,但却写出王大爷走路的样子,很有味儿。)

4.清晨,天刚蒙蒙亮,我们弄堂口就开始热闹起来了,不时地飘来阵阵面粉的香味。小行叔叔在人群中穿梭似的走着,照前顾后,忙个不停。真不明白,大清早哪来这么多的顾客?这就是小行叔叔的一个“行”字。

(“刚……就”,这样的句式能够形容出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学会了它,以后就能用。)

5.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朝阳菜市场买菜。那天,西北风呼呼地刮着。我缩着脖子向前走着。这时,我看见了一位正在卖“心里美”萝卜的老农民。那位农民的黝黑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他头戴一顶大棉帽子,穿着一身黑色的中式棉袄和一双旧棉鞋。在他面前的那堆萝卜上,摆着两朵雕刻精致的“萝卜花”。那鲜艳的红萝卜花好像是在无视威严的冬天,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棉帽、棉袄和棉鞋,一下子就把卖菜农民的外貌特征写出来了。)

6.一天放学回家,我在大院里遇上了这位修搓板的老人,指导《写人的作文写法》。他头发已经花白,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给人一种稳重和蔼的感觉。他肩扛一个旧木凳,手提一个竹筐,里面盛满了工具。这时我想起家里正好有一个搓衣板坏了,就赶忙飞快地跑回家去,从床底下取出了搓板又奔回到他的身旁。“小弟弟,快歇着,我这就给你修。”老人不等我开口,就先亲切地招呼我,我递过搓板,他放下凳子和竹筐就干了起来。他干得那么认真,先拿起一个铁打的两头锋利的工具,对着搓板的`一条棱,另一只手握着一个小榔头,一敲,再用力一推,木板上立刻泛起了一个小木花,随即又落在地上。他的动作是那么准确熟练。

(最后部分写修搓板的过程,写得多么细致啊,这全靠小作者当时的细心观察,加上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够这样生动具体地描绘出老人修搓板的过程。)

7.“同志,你想买些什么?”一位细高个儿、大眼睛的服务员满面笑容地走过来。妈妈连忙说:“我想买几枝塑料花。”妈妈望着货架上五颜六色的花,不知买哪一枝好。女售货员好像猜透了妈妈的心思,微笑着从货架上拿下几枝五彩缤纷、鲜艳美丽的塑料花说:“同志,你看这几枝可以吗?”“行,行!”妈妈连声地称赞着。售货员麻利地用绳子将花束在一起,递给了妈妈。

(这一段的对话写得较好,一个是符合人物的身份,还有一个就是小作者把对话与人物的神情和动作结合起来描写,这样就更加生动了。)

8.突然,我听见头顶上传来一阵树木的断裂声,接着一个东西从上面掉了下来,巨大的声音把我从陶醉中惊醒了过来。我定睛一看,啊呀,余莹从树上摔了下来!我赶忙跑过去,看看她怎样了。

(“断裂、巨大”这两个词语用得较准确生动。“啊呀”这个词也用得很生动,让人好像听见了“我”的大叫一样,感到惊讶。)

9.终于到了缝针这一关了,他怕我忍不住伤痛,便不停地和我说话,鼓励我,还用他那蒲扇般的大手在我脸上抚摸着。缝着,缝着。我忽然觉得有些异样,抬头一看,叔叔的额上成片地沁出了汗珠,脸上的肌肉不停地颤动,嘴唇发白,每缝一针,嘴唇便不由自主地抽搐一下,手还紧紧地攥住了我的两只手腕,仿佛缝的不是我,而是他自己一样,我当时还暗笑这位叔叔的胆小:“我都没这样,叔叔怎么这么害怕呀?”殊不知,叔叔是担心我才这样的呀!

(写脸上的肌肉和写嘴唇的抽搐,都很细致,把叔叔关心我而紧张的样子非常具体地写出来了。)

2021年春考作文评析【五】

对《谈骨气》一文的写作思路,不同的解读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种争议是很有价值的。王荣生教授说:“语文教师最好能用自己的一堂课、一个、一次作业的批改、一项活动、一点等等,来加入‘语文知识’问题的讨论。”我们通过对《谈骨气》的细读,当然也可以对已有的议论文知识进行一次深入的反思甚至一定程度的重构。

议论文实际上可以分为证明文和阐明文,教学中要区别对待。用证明文的思路来解读阐明文,必然会觉得不通。不能一遇到议论文就要分析三要素,因为阐明文是不需要论据和论证的。分析阐明文,要引导学生分析其论题、论见及对论见的阐述过程和方法。

语文课程给学生提供的论证知识需要细化,太笼统的知识是没有用的。比如证明文的例证法,语文教材一般只笼统地说: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要保证和实现知识的实践价值,至少要说清楚:举例论证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简单枚举事例,而孤立的简单枚举事例是很难有说服力的,需要以较为深入的、能够超越事例表象的具体说理分析来配合,做到事实和雄辩有机结合。相反,只会简单举例支撑论点而不会分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只习惯于选择听话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论点,不敢、不善于利用反例展开论述,会使学生形成懒惰、不健康的思维方式。还如孙绍振教授所言:“选择了与论点一致的材料,就是排除了与之不一致的材料的结果,无视这样的矛盾,论证就必然是盲日的。”过去不少教师教《谈骨气》,都爱讲本文用三个事例来证明一个中心论点,学生也接受了举几个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例子就可以证明一个观点的知识,实际上根本没有学会正确运用逻辑思维,更不用提初步的辩证思维了。

不少老师认为《谈骨气》中孟子的三句话与下边所举三个事例一一对应,一个事例体现一句话的内涵,这也体现了语文课程中充斥了太多的奇奇怪怪“想当然”的知识。此类模式化的、习惯性的认识应该还有不少。充满实事求是精神的细读,无疑是化解此疾的妙方。

议论文中对经典的引用,根据写作需要,可以是求真的原原本本的引用,也可以是以善和美为追求的化用,不可拘泥待之。

探讨议论文的语用价值,从语用角度分析文章的思路和修辞,看看写作目的、写作对象、写作场合对文章写作的影响,也是议论文解读应有之义。如此,才能真正读出文章本意。

如果《谈骨气》真的引发了我们对议论文相关知识的重新认识,从而使议论文教学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和改进,善莫大焉。

2021年春考作文评析【六】

这篇阐明文所使用的主要阐述法,有引用孟子的话具体解释怎么做叫有骨气的诠释阐述法,还有被编人教材时删节的原文第三段给“骨气”下定义所使用的定义阐述法,另外,主要就是设例阐述法,即通过具体例子,将相对而言较为抽象的论见阐述得更具体、更形象,使读者更感性地领会怎么做叫有骨气。这种方法很容易和证明文的例证法相混淆,但实际上二者差别很大。例证法是通过例子来支撑、证明论点的,为的是使读者相信自己的论点是对的,能够站得住脚。它通常要和具体分析结合在一起使用,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言:“论点要经过反思,材料要全面,至少是正面和反面一起考虑,进行具体分析。”这是因为,多数情况下,议论文中例子的举证,都是简单枚举而很难做到广泛列举,完全列举则更难,甚至根本就不可能。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能够揭示例子内涵的理论性的具体分析做支撑,纯粹靠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就下结论,是很难有说服力的,即使“事实胜于雄辩”也不能给我们更多的底气,举再多的例子也形同虚设。实际上,“事实胜于雄辩”这个貌似颠扑不破而其实毫无意义的命题用一种二元对立思维预设了事实和雄辩之间的对立竞争关系,这对二者本身及二者之间的联系,都会造成误导性的扭曲。那么,作为学者的本文作者吴晗先生怎么会在文章开始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样的论点,然后举三个事例来论证呢?这种简单枚举事例而缺乏具体分析的“论证”有谁会相信呢?实际上,本文根本就不是一篇证明文,吴晗先生也无意去证明什么让读者相信。以证明文的各项规范来解读本文,就会像徐、朱两位老师一样得出如下结论:

文中所举三个人的事例,即便都是毫无缺陷的事实,也不能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因为“中国人”是一个集体性概念,指称的是亿万个人。而文天祥等三个人只是这亿万个人中的三个单例,三个单分子不能支撑那个包含亿万个人的集合概念的性质。

两位老师遗憾地感到:面对“用三个人事例充分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样的教学,学生却提不出――“举三百个汪精卫式的人物是不是更能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没有骨气的”――这样的`反问。真正弄懂了《谈骨气》的本意,这样的反问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两位老师又说:倘若把“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改作“我们中国人要有骨气”……文章会顺畅许多。殊不知,文章首句所指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