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飘逸是一种妩媚,书的含蓄是一种魅力,书的博大精深使人废寝忘食,书的源远流长让人爱不释手。
一本本书中沉淀着我无数心事,其中也有我的文学梦,我不求梦想成真,只求在文学路上走好。
因此,我醉心于阅读,使我享受到无限乐趣……
早晨,我全身心地投入,享受与书融为一体的感觉。我喜欢在早晨看书,因为早晨人的记忆力是最好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
傍晚,携一本散文,坐在树下看书,读着读着,一片落叶轻轻飘下,飘到我的书上,美丽而脆弱。一片落叶,一只飞舞的蝴蝶,一抹淡淡的夕阳,在我眼中,都充满诗情画意,激发我对文学的`追求与爱好。
夜晚,静谧的黑夜让我步入书中的境界,与主人公畅谈,寻找书的灵魂。虽然我经常对作者写的一些语言,说的一些话似懂非懂,但如果用心去品味,用情去感受,就能悟出其中超凡脱俗的韵味。体验作者的心境。我愿与书同行。
书,是真理的海洋,是知识的宝库。我爱读书,所以我爱买书。书点缀着我的生活,使小屋充满花香。
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挤入文学天地,圆那蓝蓝的梦。
我爱书,它让我春天拥有希望,夏天充满热情,秋天学会等待,冬天又孕肓希望。在风雨兼程中,我永远与书结伴同行,永远,永远……
要想走得快,请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请一群人走。
对于这一说法,我认为,人生漫长,好好走路,还是结伴而行为妙。
其实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很少有机会真正一个人走过。你无时无刻不处在一个集体中,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你不可能脱离群体独自生存。你读书时,学校、班级、老师、同学,这都是一个个集体。生活上,你又有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也许你真的没有机会一个人走。步入社会,意味着你将来到一个更加庞大的集体。所以,不能一个人自由地走,那就一群人踏踏实实地过吧。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只有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会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虽然路途遥远,过程艰难,但只有这样才能成佛。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就可到达西天,但是佛祖什么也不会给他,只有回去随唐僧一块到达西天。所以这样看来,一个人并不一定真的比一群人快。而一群人到最后得到的,是一个人单打独斗望尘莫及的。
电影《战狼》中,冷锋刚入战狼中队时,她的队长说了一句话——一个人强不是真的强,团结起来像群狼。一头狼什么也干不了,一群狼就可以天下无敌。如果战狼中队在最后执行任务时只靠一人的力量,是很难打败强大的雇佣军的.。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如果你找到了你的团队,那么以后想要走多快,走多远,都是由你所掌控。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团队合作的意识,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支队伍。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然而,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队友?当然不是。我们应该找到真正的战友。那些可以在我们困难的时候有能力又愿意帮助我们的人,才能够成为我们托付生死的朋友。
所以,人生路漫漫,还是请大家学会怎么结伴而行。
一只被割腕的血手,是罪恶的象征,也是罪犯亡命天涯的开始。
黎明,清冷的街道,烟雾弥漫,行色匆匆的黑衣男子。警觉地堤防周围的一切,一辆警车飞驰而过,他惊慌失措,急于掩面的神情已经在暗示我们,他是个犯事儿的人,他有“故事”。当然至于他的故事具体是什么,其实从始至终并没有提及到。饥寒交迫的他路过一家馒头店,他停下来注视着,热气腾腾的馒头旁放着一盒子零钱。当金钱与馒头摆在眼前时,他面临着一个选择,温饱思欲,饥寒起盗心。当我们在想着他贪婪地要将这盒钱偷偷摸摸抢走时,他却出乎意料地偷走了一个馒头。虽然镜头里的他,眼睛盯着盒子里钱,可是结果却只是拿着一个馒头躲在小角落里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紧张的神情可以看出不仅在害怕被警察发现,他同时也在害怕自己偷馒头的举动被那个老人发现。“为恶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而他潜藏在恶中的善到底在哪里,又或者什么时候出现?此时此刻似乎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惊慌而恐惧啃着馒头,虽然依然一脸凶相,却从眼神中看出一丝胆小脆弱。看样子他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贪婪。
馒头吃完,似乎想起了什么。
对!他想起了,他不是一个胆小鬼,也不是流浪汉。他是个人人畏惧,人人喊打的***人犯。这样的想法似乎让他增加了不少勇气,他拔出那把刀,准备去馒头店抢劫。他真的想去抢劫吗?,如果是真的,为什么第一次路过馒头店的时候没有偷走那盒子里的钱呢?大概是因为他已经不相信这个世界还有温暖和希望,对社会人情冷暖散失了信心,也看不到自己苟且偷生的未来。在他做出这个举动的时候其实内心是挣扎过的,他的眼神在胆怯恐惧和罪恶凶残中游走不定。
当他手里藏着刀再次走到馒头店门口时
老人若有深思地看着他,从筐里拿出两个馒头递给他。起初他凶恶的眼神,在这一刻突然间慌乱起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老人望着他,掂掂手里的馒头,示意他拿着。他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不知所措,眼神慌乱,不知望向哪里才好,想急着逃避这一切,却又渴望享受这样的温情,眼神里有了一丝丝柔软。他以为老人会嫌弃地撵走他,会厌恶,会害怕他。然而,出乎意料的善举让他充满仇恨罪恶的心一瞬间温暖起来,瓦解了他内心最坚固的屏障。当他接过馒头的时候,眼里闪着泪光,可是眼泪终究没有落下来。
气球攥在别人手里,终究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他的命运呢?还有翻盘的机会吗?或者他需要自己割断那根线,才能重获新生。在一切都还没尘埃落定的时候,他厌倦了东躲西藏的日子,眼神里多出了一份对生活的坚定渴望。这种坚定渴望让他决定割断缠绕着他的罪恶之线,重新回到生活的起点。
于是,第三次,他来到馒头铺门口,这次他似乎轻松很多,似乎在为了某个决定做最后一次尝试,他依然面不改色站在门口,老爷爷迷离的眼神中带着温情,像之前那样给他拿馒头,他的眼神再一次慌乱。当老爷爷转过身时他已经离开,可是老爷爷却拿着馒头,焦急的左右望着,搜索着他的身影......
一份报纸,救赎了他的灵魂。
一份报纸莫名其妙地被压在老爷爷馒头篮子下面。当一筐馒头因老人的惊恐撒了一地时,故事的高潮也就在这里。是的,他是个***人犯。老人思考许久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报警。
当他觉得一切将要结束时,也同样意味着他要一个新的开始。
第四次,他光明正大的走到老人的馒头铺,拿出刀指着老人。在老人惊恐时,他却放下了手中的刀,放下了心中的罪恶,放下了不堪的过去,解脱了自己,洗涤了灵魂。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作过恶的人,一旦认识到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我相信他骨子里其实是个好人。
临别赠言,“报纸是我放的”。
想过他会说谢谢你的'馒头,却是没料到他会说这一句。这部电影总是会在关键节点上让情节出乎意料,不按常理出牌。“为什么要放报纸”“为什么全文只这一句对白”这些疑问让这部电影更加扑朔迷离。答案却全在报纸里。一笔悬赏金是他唯一可以给老人的报答。老人小小的善举将他罪恶之门关闭,使他得以重生。懂得感恩,已是善的开始。
张艺谋的作品,大都是以反映中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说实话,我很佩服他这个人,他确实是一个骂不到的战士。《活着》可以说是张艺谋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了,可惜在国内被禁。这是一部题材厚重的作品,而他却能够举重若轻地拍出来,真是难能可贵。张艺谋说《一个都不能少》才是他最好的作品,但是退出了戛纳电影节,这是西方人以一种政治化的眼光来解读中国电影。但现在中国文化已渐渐被西方人所接受,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就是最好的佐证。《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揭露中国河岸一面的作品。当时还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多项奖,无可置疑,国内优势骂声一片,这对于张艺谋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一些自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的.人又扯着嗓子大喊大叫,在那一刻他们心里是最痛快的,因为这一刻他们能凭着自己的特殊身份来为自己涂脂抹粉。就像是久逢甘霖一样的要喝水,抓住了猎物就不会轻易放手了。殊不知,原来斯文的知识分子也会有峥嵘的一面。也许一些人会跟着他们的思想走,认为这些人是“正真的勇敢的武士”。
《活着》让张艺谋这个大师级的导演在大众心里站稳了脚,他的电影也在西方的国际电影节上屡屡获奖,国外是对他的一致好评,而国内却把他当靶子打。甚至有人说他是用中国阴暗的一面来取悦西方人。如果国内某部电影在国外的了某个奖,我们中国人就认为一定是西方人搞了什么鬼。反倒是我们中国人太敏感太警惕了,这根本上就是对中国电影的一种否定。北京奥运会张艺谋一直在以一种文艺表演的形式,将中国的传统主流文化展现给世界看,这本无可挑剔,但一些有话语权的人,先不管说的对不对,先磨磨嘴皮子再说。
中国的电影制度是成功的——多了这么一批人。与其说是在“批林批孔”,还不如说是在革故鼎新。也可以说是失败的——评论者和知识分子没有倾尽全力,也许,他们认识到你一句我一句是徒劳的了,如果在胡搅蛮缠,恐怕只能狼狈地退回来了。
我想中国多几个张艺谋是好的,一个是能够排除一些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反映中国社会现状的电影。二是能够不让那些文艺评论者不丢饭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