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到,穿新衣,带新帽……”一进入腊月,空气中就弥漫着年的气息。
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春节了。在这举国欢庆的节日里,放鞭炮,收新年礼物,吃好吃的,看春节晚会……欢乐的事多的无以言表。欢乐的事这么多可留在我心中的年味确是那次“提灯笼”。去年春节前夕,我和妈妈去逛庙会买年货。走着走着我们发现了一家卖纸灯笼的商铺,妈妈看到这些纸灯笼高兴地说:“我们小时候就玩这些小物件”。妈妈的话点燃了我心中那蠢蠢欲动的小火苗,我对妈妈说:“妈妈,给我也买一盏纸灯笼吧!”于是我们就带着那盏漂亮的纸灯笼回家了。
年三十晚上,一吃过年夜饭,我就吵着让爸爸把我的纸灯笼点起来。叫上隔壁的小伙伴,提着灯笼到院子的广场上去玩了。这一路上我心里那个美呀,红红的小火苗在灯笼里跳动着,发出微弱的光映照着灯笼上的图案,灯笼缓缓的动着照着路,路都暖暖的。到了广场上,小伙伴也想提一会灯笼,可我又有点不愿意。
他一拿我一扯,蜡烛歪了,一下子就把灯笼点着了。我那跳动的小火苗,我那漂亮的灯笼一下子全没有了。我哭着跑回了家,妈妈听了之后,笑着对我说:“孩子,你都有长大一岁了,这点小事可不值得哭鼻子,妈妈小时候的灯笼也被烧过呢?过年可不行哭鼻子呦!”听了妈妈的话我不哭了。
时间一转眼过去一年了,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一下就想到了这件事。提着灯笼寻找年味就是留在我心里最大的年味。标签:灯笼
立刻就要过年喽!还剩9天,这几天我一向掰着指头数着。
这天外面吹着微微的小风。爸爸带我来到了街上。天哪!令我吃惊的是卖开了这么多的炮。前几天市场上还很冷清。
“嘀嘀嘀!啦啦啦!”我开心地哼出小曲儿!大街上简直是炮的天堂,对联的世界。“爸爸,我喜欢这个炮。”“好的,我付钱。”说着,爸爸付了钱。
我们刚走到小公园。年画、对联、灯笼、炮、热闹的人们,然后就能够看出快过年了。一路上,爸爸给我买了一些炮,我十分高兴!
我们看见了一个灯笼,上面写着:年年有鱼。爸爸告诉我,年年有余是以前穷,然后期望能每年都有节余。
我选了一张年画,爸爸买了。我们看见了各个小区都有“福”字灯笼,年味真浓呀!
我与爸爸回到家,我高兴地讲述了浓浓的年味!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当诵读起这首诗,于是我就知:年要来了。
那天,我和爸爸去盐城的“水街”游玩,刚一进去,一阵阵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再定睛一看,原来是舞狮舞龙,那个个活灵活现,有猛烈的大狮子,还有几只怯弱的小狮子。再一直向前走,有位红衣妙龄女郎正在舞台上表演魔术,她将一张扑克变成了一堆扑克,接着她又将空手用扇子扇出了彩花,各种各样的魔术,她随机应变,让围观的人看得目不暇接。我和爸爸再向前走十多米远,有一个淮剧亭,观众把亭子围得水泄不通,台上的淮剧演员们字正腔圆地把一篇篇剧文演绎得感心动腑,淋漓尽致。我和爸爸看了一段后再转身,那雕龙画柱的仿古楼宇、木桥、小河……于是,那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西风古道瘦马”的美妙诗句,仿佛在此得以情景交融的印证,我不禁大呼“这边风景独好”!
我们顺着人流再向前移动,路边的`各式小吃一下子挑起了我的味蕾,那一个个棉花糖,有的似白云,有的似小羊,各种各样。那北京冰糖葫芦,吃起来甜里带酸,每只山楂都很饱满,让人垂涎欲滴。当然,也有让人舍不得吃的,那就是——糖画。做糖画的那个老爷爷年纪应有70几岁了,他的手艺很高超,各样的东西都能画出来,而且栩栩如生,使我对这如此传神的民间手艺大为赞叹!
一路上,游玩的人们身着新衣服,手里拿着泡泡水,每个泡泡都记录着一幕幕精彩的瞬间。提在手里的包,里面应该装的不仅仅是好礼物,更是浓浓的年……
我和爸爸走在回家的路上,路灯杆上都挂满了一对对红红的大灯笼,华灯初放时路上一片繁华,车水马龙里掩映出一片火树银花……此情此景,我寻到了年味,并且是浓浓满满的年味……
我卧室窗户外就是澧水,水不算干净,也没有很脏,我盯着那蓝,盯了许久。窗户映出的另一个我,也朝房子后张望了许久。窗户里的我说话了,他问我:“你在看什么”我抬头,他也抬头,我看着他的眼睛,说:“水里有东西,水里有年,水里有好几个小家伙。他们在老屋子后面的池塘前玩,笑得很开心,因为他们一年才能见一次,因为他们有一个伙伴在城市里上学。”我抬起头,问窗户里的自己:“你在看什么呢?”他笑了笑,说:“就在后面不远,曾经有一座老屋子。年被埋在下面了,被高楼压的死死的。几年前,我还可以在屋子里上蹿下跳,在楼梯间乱跑,门口还有个‘痒痒树’我一挠它就动个不停。”一阵沉默,我俩同时低下了头。
又是一年除夕将至,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刚到老家,爷爷忙起来了。他带我去商店买了“福”字。经过爷爷一番叮嘱,我们开始认真贴“福”。爷爷说“福”字是带来吉祥幸福的,能祈祷在新一年过上幸福的日子,所以要用心贴,我们一听,干得不亦乐乎。我拿来一张金“福”字,往上贴时,爷爷说该把“福”字倒着贴,才能“福到”,我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贴“福”字也讲究呢,怪不得我常常看到人家门上倒着贴“福”!
除夕这天,奶奶忙了起来。她把磨好的面粉﹑糯米粉倒入盆中,再加上红糖﹑白糖和其它配料,做成松糕的原料。爷爷早已在灶前把火烧得旺旺的,奶奶快速把木盆放上去了。一会功夫,热气腾腾的咖啡色的松糕出锅了。我看得眼花,来不及欢呼,奶奶又娴熟地撒上芝麻﹑红枣。在一旁的我早已馋了,赶紧切下一块尝了尝,嗯——又香又甜,又松又软,好地道的.家乡民间口味!
中午,奶奶用红薯粉做了红薯饺,馅是萝卜﹑瘦肉﹑豆腐﹑乌贼干,剁成丁混合一起,再配上传统的调料。一段时间后,奶奶把一个个红薯饺放入蒸笼,过了一会,蒸笼周围散发出阵阵香气。出笼后,只见个个晶莹剔透的红薯饺冲我笑。我忍不住又先吃为快,夹一个放入口中大嚼起来,啊,入口香嫩,芳香四溢。奶奶累得满头大汗,但看到我吃得美滋滋的,慈祥地对我笑了笑说:“孙子,多吃点,这可是家乡的特产,在外面吃不到!”
每逢过年,我们家都会收到寿桃,这是50﹑60﹑70﹑80﹑90甚至100岁老人的子女把寿桃送遍整个村子,他们送来时脸上洋溢着笑容,能让人感受到真心的付出,由衷的祝福。分寿桃的寓意是“家家老人健康长寿”。今年是奶奶70大寿,爸爸和爷爷挨家挨户地送寿桃,增进了邻里之间的亲情友情。家乡过年的味儿就是也不一样越!
初八,祠堂里又开始唱戏了。祠堂里楼上楼下是人满为患,笑声不断传来,我看了一会就不看了,因为我看不懂,也许是我没耐心,只能看热闹。最后只剩下妈妈和奶奶看。走出祠堂,锣鼓声、二胡声还能传出来很远。整个祠堂则五彩缤纷,台上的戏子演得惟妙惟肖,赢得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初九,我们全家又踏上了回常州的旅途。可家乡热闹的情景像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眼前——老家的年味最浓!
春去春又来,又到了过年的日子,每家每户都忙碌了起来,当然,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身为东莞人,自然会懂得一些东莞的过年风俗。
十二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在这一天,灶王爷就会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由此就有了“送灶”的仪式。在这一天,我们家就会烧香拜佛,在桌子上摆上许多小吃,像糖冬瓜之类的。
十二月二十四就要贴对联了,在这一天,我们家都会将准备好的对联贴上,其实不止是对联,还有在房子的各个地方贴上写有“老少平安”、“招财进宝”等等的或红或橙的字条。
十二月二十八则是大扫除,在这两天里,一家大小都行动起来,将家里里里外外的打扫干净,迎接新的一年。孩子们在这一天都特别开心,因为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除夕夜,每家每户都团圆在一起,一起吃着年夜饭,等待着新年的钟声响起。这一夜,是多少子女回家的夜,是多少为生活外出奋斗的人们,享受幸福的夜……
正月初一,我们早早的起床,放鞭炮,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按照书上说的,一出门向什么方向出发,出门行大运,接着就去喝茶,中午那顿大概是不吃的,这一天,孩子们是最开心的了,他们可以收到爸爸妈妈和亲朋好友的红包,这一天的红包大概也是最多的,因为我们都会到处去拜年。
正月初二,就是开年了,这一天也少不了的放鞭炮,虽然现在禁止放烟花爆竹,但人们违背不了习俗。也把大门大开,在门前放一桌的食物,旁边还放凳子,据说是给逝去的祖先吃的。
到了正月初八左右,家里都把剩菜倒在一起,再用糯米粉和水弄成丸子,和剩菜一起煮,叫做“咸圆”,这应该是他们处理剩菜的最好的方法了。
元宵节,这是过年的最后一天,家里煮元宵,吃元宵,有花生味的,还有芝麻味的,到了晚上,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把过年期间收到的红包都拆开,看看都收到了多少,这或许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了。
这是我们家乡的过年,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好像越来越感觉不到过年的气氛了,我们都希望,过着最有气氛的年,心里奔放着一朵朵希望的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