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我拜读了朱慕菊教授的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走进新课程》一书,这是一本对新课程进行全面解读的书。新的教育形式迫使我要更新教育理念,将课改精神渗透到我的课堂中。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出书中的点点滴滴,它们震撼了我的思想,使我对教学,对新课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真是受益匪浅。
它告诉我们,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解惑、答疑,而且在这个储备里知识还应该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也要有水源。《新课程》要求我们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识得者。
它还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这里,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知识获得途径的增多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走进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形成的规律上,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形成教学特色。
今天我把《走进新课程》这一书看完了,合上书仍觉得意犹未尽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也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
读了该书,尤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明灯,的确是受益非浅。以下就自己所读的关于教学的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关于授课,在看这部分内容前,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授课自己还有很大差距。
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存在欠缺,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对此讲解的还不够充分模糊,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这样使得所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方面做的都不够好。
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而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内容在时间上有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学生的注意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非常密切,即使教师讲解的再精彩再投入,而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去认真学的话,教师做的也是无用功。
对照书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觉得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一是要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反应,恰当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对其回答更多的作出肯定的评价。
二是要在平时要有对课堂纪律的一个严格要求,禁止出现那些讲话、睡觉等影响课堂教学的行为出现。
当然在运用教师的强制力的同时,不能忽视跟学生的感性交流,为教学赢得一个相互尊重的的环境与氛围。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断的得到成功的证明,必然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在接上来的学习中他们会更有热情更有全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易于取得好成绩,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建立。相反,他们总是遇到失败的情况的话,则会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严重的会让他们丧失取得好成绩的信心,和学习兴趣。
天气逐渐由盛夏入了初秋,风带着一股桂花式的清香席卷而来,花香在整个校园弥漫开来。
从教学楼眺望着英语角的桂花,它是伞一般的形状。树杈上的翠叶紧紧的挨在一起,密不可分。走进一看,小巧而又精致的叶子点缀着棕色的树干,在这绿色的伞中还隐隐有些淡黄的桂花潜藏在其中。我凑上前去撩起了一片叶子,它的外形像紧闭的嘴唇的翠叶被一条更深的线分割成了两半,以这条线为中心又有些细小的纹路朝着斜上的方向生长。一股桂花残留下来的清香一直围绕在我的周围,让我不禁想象起在盛夏时节的它又是什么样的呢?繁茂的绿叶中有着一大片的淡黄色的小花让它更加美丽!
在绿伞下的泥土中夹杂着小草与小花,看着坚韧挺拔的绿草与朵朵努力绽放着自己美丽姿态的白花,我让觉得这伞就像父母,花草则是儿女幼时的化身。当我们年幼时,是父母一直在保护着我们,并且无条件也无回报的支持着我们茁壮成长!
桂花树和我短暂的相处时间已经结束,在我恋恋不舍的目光中它已成为一颗绿点。
走进一条小道,在左右两旁无疑都是一片绿色,因为这里是绿色长廊,花草树木的'天地!高大的银杏树似乎要将天空完全遮蔽,不是有些微风身边吹过还捎去了几片金黄的树叶,活像是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着,美丽极了!我朝着右边去,一颗红豆树映入了我的眼帘,据说这棵红豆树是上一届的学姐学兄们种下送给学校的,这棵树代表了他们的对学校的感激与感恩之情,同时也包含着对我们这些晚生后辈的期望,希望我们与他们一样。
穿梭在众多植物之中,我已眼花缭乱,猛地才一发现自己已走出了绿色长廊。我来到半亩方塘,看见在荷叶上方有着滴滴晶莹的水珠,这般景象让我想起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虽然荷花已不复存在,但是秋天的半亩方塘也颇有一番看点!
欣赏完之后,停止的步伐再次前进,突然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雨点打在我的面庞上,让我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或许是在冲刷我心中的尘埃,涤荡着我灵魂中的污渍。而旗台旁的最美一角更是名副其实!台阶之上的海棠已变的光秃秃的,只剩下了那枝上那累累的果实、几片摇摇欲坠的树叶,但不可思议的却是在那树杈上居然萌发出了只有鸟语花香的春天才会有的新叶!我不禁发出感叹,这春与秋的特点都在海棠身上完美的体现出来了……
顺着坡慢慢往下走,一棵苍天大树出现在我的面前,它粗壮年老的身躯,枝繁叶茂的树叶都在昭示着它的年龄之大,同时也有着几朵白花在衬托着它。在往深处一走,我看见了两块刻着“金石”和“为开”的大石头,或许是出于好奇心,我将自己的手轻轻搭在上面,丝丝凉意通过手的神经传达出来……
秋天的校园啊!你是多么的美妙多彩,你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着不同的独特之美,它让你变得独一无二!我爱校园,更爱这秋天的校园!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8月28日是我们返校的第一天。同学们都高高兴兴的来到学校,因为大家一个假期都没见面了。彼此都很想念。当大家相互倾诉自己在假期中遇到的各种事情时,老师的一个宣布如同晴天霹雳一样,热闹的教室马上安静下来。有的同学马上就哭出了声,“为什么要从新分班,我们大家都在一起相处四年了。都互相了解了,为什么要把我们分开?”有的同学呆呆的坐在那,不知说什么。那些上课淘气的同学说:“老师分班是因为我们不听话吗?求您不要分了,我们都改了,再也不捣乱了行吗?”这是我也回过神来,(.站起来说:”老师为什么要从新分班啊?全年级都要从新分吗?”老师说:“是的,整个五年级都要从新调班,这是学校的决定。目的就是为了各班的学习成绩平衡。这件事学校在假期里就做好的。我现在就点名,去二班的同学有李璐、杨明……三班的有张晓慧、朱媛媛……四班的……同学们极不情愿地被分开了。我被分到了三班,到最后全年级五个班都相互调换了,也可以说是把五年级的同学都放在了一起,然后又从新组建了五个班。我来到了陌生的教室里,看着许多陌生的面孔。眼泪不知不觉的从脸上滚落下来。再看看其他同学眼睛也是红红的。是啊,在这种情况下有谁能不伤心呢?毕竟大家在一起相处四年了。虽然平时都有些磕磕绊绊,但是大家还像一家人一样。可现在……唉!
我慢慢梳理一下自己的情绪
,暗暗为自己制订了新的学习目标。上五年级了,已经是这高年级学生了。不能像以前那样散漫,是该收心好好学习的时候了。爸爸、妈妈、老师,请你们放心并且相信我,我能做到最好!
开放的教师从目前来说应该是很难做到的吧!虽然我们现在学校体育场地是对外开放的,社会上的群众也都参与进来,但是真正参与的老师却很少,或者说参与的老师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学校专职的体育教师一般都会是某个社区或俱乐部的教练,他们会组建社区的比赛团队和另一个社区的团队比赛,并形成一个惯例或一个联赛。而我们现在这样的现象虽然有却很少,规模也很小,参与的年龄很多也是集中在青少年和年轻人这个群体。我们所带出来的运动队也都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赛。在其它的空闲时间内,组织社区间的比赛机会是没有的。也就是说,我们任然把体育教学当成老师的专职职业,只在课堂教授。我们并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开放的人,是社区的一员,也可以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来,并可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