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遥远的距离?天文学家说,无边的宇宙,是最遥远的距离;社会学家说,生离与死别,是最遥远的距离;心理学家说,对面不相识,是最遥远的距离。
宇宙是浩瀚无边的,但是只要肯去探索,宇宙的距离就不会遥远。古人说天圆地自方,那只是窥得地球的一隅;哥白尼的日心说告诉人们地球是圆的,宇宙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然后是太阳系、银河系……虽然宇宙还在不断扩大、无边无际,但是人们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就在宇宙当中,宇宙并不遥远。
离别是撕心裂肺的,但是只要学会牵挂,离别的距离就不会遥远。就像余光中的那首《乡愁》,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不管是坟墓还是海峡,离别的距离,就是这头到那头的距离。牵挂的人就在心底,不论千山万水。离别阻隔不了我们的牵挂,离别并不遥远。
孤独是无处诉说的,但是只要懂得豁达,孤独的距离就不会遥远。“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殊是孤独的,可是他并不停留在“心事谁人知”的.怨艾中,而是吟咏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千古名篇。不是眼前的人不懂你的心思,把心思说出来,总会有人倾听。孤独,其实并不遥远。
那么什么才是最遥远的距离呢?其实距离只不过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没有远近的区别,遥远的只是人心。
浩渺的宇宙,深邃的空间,让人望而却步,所以宇宙是遥远的。然而,每个人都曾有过遨游太空的梦想,于是,阿波罗11号载着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出了第一步,从此,我们的脚步从未停歇。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所以,宇宙从来不曾遥远。
痛苦的离别,长久的思念,让人难以释怀,所以离别是遥远的。然而,即使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也仍然带着那不改的乡音,这样的生离又怎么会遥远;不必上穷碧落下黄泉,只需举杯邀影共此月,虽是死别,遑论遥远。相聚之后才会有离别,离别之后才会有重逢。所以,离别从来不曾遥远。
对面不相识,心事无人知,让人无所适从,所以孤独是遥远的。然而,“有什么比和自己的思想进行交流,与上帝沟通更有意思呢?”鲁宾逊就是这样在孤岛生活了十年,心有所依,所以他并不孤独。用心去交流,你就会发现远方关心你的眼睛。打开心扉,不愁别人不懂你的心思。所以,孤独从来不曾遥远。
什么是最遥远的距离?没有什么最遥远的距离。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路是用脚走出来的,迈开大步向前走去,距离就近在咫尺。
每至假日,我总是一个人,骑车到外婆家,悠闲的在那儿亭中,享受独一无二的自在。外婆家的.后院是特别设计的,一小片池塘,弧形的花园环绕四周,中间孤立一座小亭,放眼望去,还真有点雅致;花园种的植物也别具一番特色,不是娇艳富贵的牡丹,不是俨然气派的松柏,是一棵棵摇头摆尾、风姿绰约的“柳”。
也许是受到文人外公的薰陶吧!自幼就喜欢柳的感觉,它并没有什么抢眼之处,也无香气的迷幻,只有那纤细柔美的身影,是值得观赏与称许的。外公在我儿时,经常对我谈贤说圣,论古判今,说些词诗,什么“二月春风似剪刀”、“折柳相送罢”……稚幼天真的我,只知道柳条很软很好玩,用力折它还不会断,风吹时会低头过弯,让风姐姐任意拨弄它的秀发,也不会生气。
上了中学,开始接触文言文,才发现,原来和蔼可亲,顺流朴实的柳,竟然有如此深层的意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奥妙的涵意,又让对柳枝嬉皮笑脸的我,有更崇高的敬意,又看到五柳先生那般认真自得的个性向往不已,它象征的,不只是我儿时的回忆,更有着广阔无边的真理。
如果问我:待人处事应当何为?柳,就是最完美的诠释。它没有华丽的叶瓣,却有着不可亵渎的高雅,令人感到清新脱俗的气质;它没有扑人鼻息的迷香,只有淡淡摇曳,彷彿从远处用小扇,轻动流云而带来的清幽;它没有高傲的枝干,挺立风中,而是谦卑垂下腰,不卑不亢的随性飘动,风来了,就摇曳着身段,不与人对抗,安分守己的缓缓带走。君子的风雅,圣者的清高,贤人的谦逊,这不就是做人最极致的境界吗?
我喜欢一个人坐在凉亭,吹着地面的微风,观赏着柳叶、柳枝、柳条,三者规律的摇动,轻拂地面,一波波涟漪渐渐扩散开来,宛如小小的浪头,拍打着朱红的凉亭,心情也随波逐流,一晃一晃的摇着,望着如此宁 静安详的景致,柳枝也陶醉其中,薰薰然也。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如有手注佳茗,天上之乐乐何如?
架设在上海苏州河与黄浦江汇合处的外白渡桥,是上海市区最大的一座铁桥。从大桥落成纪念铜牌上的英文桥名“gardenbridge”看,应称之为“公园桥”,然而为何要称之为外白渡桥呢?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150多年前,苏州河几乎没有一座桥,人来人往都靠摆渡船摆渡。苏州河上最早的渡口设在现今乍浦路的位置,因为是第一个渡口,俗称“头摆渡”。此后所设渡口,在头摆渡以西的,依次称作“二摆渡”、“三摆渡”;在头摆渡以东的叫做“外摆渡”。19世纪中叶,苏州河南北两岸辟设英美租界后,每天摆渡过江的人数和车辆日益增加,两岸间的交往非常不便。原先的几个摆渡口已远远不能适应租界殖民当局的需要,于是有一个名叫韦尔斯的英国人,出面组织“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约花费12,000元,于1856年在外摆渡上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木桥。这12,000元又分作125股,掌握在以韦尔斯为首的12个***手中,由此,桥名在当时便称为韦尔斯桥。后因该桥的位置在外摆渡,上海人都习惯地称之为“外摆渡桥”。外摆渡桥的桥面阔约23英尺,长约450英尺,大船驶过时,桥中间可有一块活板高高吊起,桥上交通暂停,船过后又复为桥面,可谓匠心独具。韦尔斯利用外摆渡桥,实实发了一笔大财。他声称上海道台准许他对大桥拥有25年专利权,凡过桥者都得付钱二文,车轿加倍。
后来,人们发现这种“过桥税”专门向中国人收,而外国人却常可免交,便都愤愤不平,抗议要求取消过桥税,不然就宁可恢复摆渡船。1871年,韦尔斯曾着手修铁桥,以改变外摆渡桥头因上海市民抗税而一度冷落的局面。后因工程粗制滥造,造成部分桥柱、桥身陷落进苏州河内的事故方才作罢。工部局眼看上海人民反对收取过桥税的呼声愈发高涨,终于1873年8月,在外摆渡桥西约数十米处建造了一座长约100多米,宽约12米的木桥,定名为“公园桥”,以同近旁的外滩公园呼应。公园桥于该年9月中旬开始正式通行,人们过桥从此不必再付钱,于是大家就称之为“外白渡桥”(“白”为不付报酬之意)。同年10月,韦尔斯将外摆渡桥折价卖给工部局,不久即被拆除。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