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炎黄子孙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但由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各地过春节也有许多不同的习俗。
我家乡的习俗,人们腊月初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腊八这天,是一年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孩子们一早就结伴到河里去打“腊八冰”。在大冷的天里,孩子们带着冰块回家,不时用冻得通红的小手拿一块晶莹的冰块,塞在嘴里咬的咯吱作响,这一路上洒满了欢声笑语。这天,家家还要做“搅团”,“搅团”是用豌豆磨的面做成的,有‘“吃了腊八饭,天天忙过年”的说法。
过了腊八那就是腊月二十三了,腊月二十三这天,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了,在这天的晚上,要祭送灶神。俗说:“要送灶神娘娘回娘家,并求灶神娘娘在玉皇大帝面前祈求平安。”
腊月二十三一过,大家更忙了。必须清扫房屋,接着就是***猪宰羊,筹办年货,还要炸“撒子”、“麻花”、“翻跟头”等风味食品,这种食品的做法独特,味美可口。
除夕这天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院子里,街道上挂满了火红的灯笼,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新衣服,家家忙着做年夜饭,大街小巷飘散着年夜饭的香味。除夕这天灯火通宵,鞭炮声此起彼伏。等一家人吃完了年夜饭,燃放过鞭炮后,大家便去给家里族的长辈拜年,然后再挨家挨户到族里各家拜访,大家聚在一起吃肉喝酒,唱歌跳舞,直至天亮。初一至初三,串亲访友,相互拜年,共祝新年快乐,并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快乐、健康。
正月初八至十五,各乡、各村的社火都开演了。人们穿着一新、扶老携幼,纷纷走上街头、场院,看那热火朝天的社火表演。那震耳欲聋的'锣鼓敲出了农民丰收的喜悦,飘逸的秧歌扭出了农民美好的心愿。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这天晚上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大型花灯展览,全县各个单位将自己制作的花灯、花车摆放在街道两旁,供人们观赏。花灯形态各异、手工精美、色彩鲜艳,远远望去整个街道犹如一条五彩的蛟龙。人们赏灯结束回家后,除了吃汤圆还有一个很精彩的节目——“跳冒火”。在各家门前点燃数堆麦草,男女老幼排着长队从燃烧的火苗上逐一跳过去,俗称“跳冒火”。大家跳着、笑着,在心里祈祷着来年无病无灾、健康幸福。
就这样一个欢乐、喜庆、详和的春节,在欢声笑语中渐渐的远去,人们又开始了一年的新生活。
今年春节期间,我慕名到漳州文庙参观,敬谒孔子。穿过修文西路那写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大牌坊,跨入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站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铜像,面容慈祥,双目炯炯有神,这就是被尊称为“圣人”的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学校——私塾。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对中国甚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怀着对孔子的崇敬之情,我站在铜像前,深深的鞠了一躬。
绕过铜像,拾阶而上,便到了气势磅礴的大成殿,殿前竖立着六根高大的蟠龙石柱,雕工精美,形象生动。进入大殿,孔子坐像端坐正中,仿佛正在谆谆教导他的弟子们。坐像前摆放着几、案,两侧站立着铜马、麒麟,做工细腻,造型优美。整个大殿显得古朴大方。
出了大成殿,漫步文庙四周,环境幽雅,花木飘香。两侧的厢房摆放着许多历代保留下来的碑文、石雕,显示了漳州文庙的悠久历史和显赫地位。而前来参观和祭祀的人络绎不绝,更说明了人们对孔子的敬仰
参观完文庙,我为中国拥有孔子这样一位万世师表而自豪,为中华民族拥有优秀传统文化而自豪,也更加激励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都要欢欢喜喜的,贴春联、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我特别盼望过春节,因为春节这一天可以收到压岁钱,当作大学学费。盼啊盼啊,终于盼到春节这一天了。这天,我们欢欢喜喜地乘上车,到了外婆家。
外婆一见我们来了,高兴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连忙生火做饭。她又是***鸡,又是宰鹅,又是剁肉,又是切菜,忙得不亦乐乎,我和表弟在外面玩擦炮,大人们在客厅里看电视,厨房里传出“咝咝”声,不一会儿,8道美味的佳肴就上桌了。
我们匆匆吃完饭,搬着烟花,跑到屋子前面,我们的烟花可多了。有“二踢脚”、“蝎子王”、“老板大发”、“菊花迎春”……我们先放二踢脚,点着后,“轰”的一声,一个火球窜上天空,接着又是“轰”的一声,火球变成了金黄色的火花,一会儿就没了。“老板大发”喷上天后,有点像元宝,有的像金条。“蝎子王”点燃后,会冒出一阵火花,真像小蝎子在那里活蹦乱跳……天空中各种色彩交织成一片,宛如朵朵鲜花盛开,让人心旷神怡,美丽极了。
放完了烟花,春节联欢晚会正好开始了。我们坐在沙发上,入神地观看精彩的春晚。里面有动听的歌曲,优美、华丽的舞蹈,还有幽默、搞笑的小品……真是让人百看不厌呀!
12点过后,我们洗漱完毕后,就上床睡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