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中的传统佳节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在民间,一直都有一个关于“年”的传说故事。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演变
起源: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在富春江边有一个美丽的公园——东吴公园,它是人们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公园大门口的广场上有一个巨大的青铜鼎,就像一位威武的卫士守护着公园。广场两侧有两个长方形的鱼池,鱼池里的水清澈见底,里面有许多活泼可爱的鱼,红的、黄的、黑的,它们摆动着自己美丽的尾巴,在水中嬉戏、追逐。走过广场,眼前是一座高大的城楼,大门上方的木匾上刻着“东吴文化公园”六个大字。
走进大门,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前进,两边的草地像绿毯一祥,各种各样的树木分立两旁,有玉兰树、桃树、梅等等。每当春天到来时,五彩缤纷的花儿开了,蜜蜂嗡嗡地叫着,蝴蝶翩翩起舞,好看极了。夏天,树木更加茂盛,人们可以来这里避暑乘凉。秋天,凉风习习,这时候你会闻到一阵阵浓浓的香味,那就是桂花开放了。当大雪纷飞的时候,草地上和树枝上积满了厚厚的白雪,公园美得像个童话世界。
再往里走有一个大大的湖泊,有很多人在湖边钓鱼,湖边有假山、柳树,它们的倒影映在水里,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公园里还有一座山,叫鹿山,因为这座山的形态像一只梅花鹿趴在那里,因此得名。如果你爬到山顶,就会看见富春江大桥像一条长龙卧在江面上,而富春江上的渔船就像一片片叶子在漂动。
白天的东吴文化公园很美,但我更喜欢它晚上的祥子。每当夜幕降临,人们有的跳广场舞,有的爬山,有的打羽毛球,热闹非凡。此时的鹿山更是灯火辉煌,美丽无比。
东吴文化公园是我们富阳人的骄傲,我爱东吴文化公园。
文化公园离我家很近,每当我们去那儿时,我都特别高兴。
文化公园好玩的地方可多了。春天的时候公园处处繁花似锦,遍地的草坪都像铺上了绿毯子,许多人还在草地上野餐呢。春天是户外活动丰富的季节,公园的球场里有人在踢球,有人在跑步,还有人玩轮滑,各种户外活动都有。爸爸常常带我去放风筝,蓝蓝的天空上飘着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风筝,别提有多漂亮了。
天气慢慢热起来,夏天来了。文化公园里有一个大湖,我们去湖边抓蝌蚪,捞小鱼。清风阵阵,湖面波光点点,我们每次都玩得忘了回家。
秋天是最美丽的季节。 秋风把树林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有黄色,红色,褐色,赭石色…… 简直好像是打翻了调色板。我们在那里骑自行车,踢球,滑滑板,秋高气爽,玩得格外畅快。
最期待冬天的雪。整个公园披上了银装,我们在白茫茫的雪地上打雪仗,堆雪人,一点也不觉得冷。
文化公园的四季各有各的美,各有各的好玩!
我的家乡安福,是一个可爱的地方,那里有清清的泸水河,有巍巍的武功山……但是我最喜欢的要属新建的文化公园了。
文化公园位于安福县城的北面,它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是个休闲、娱乐和健身的好去处。
出了县城,站在风林桥上眺望,整个文化公园都尽收眼底,文化公园到处芳草铺地,鲜花点缀其中,就像一块五彩的大地毯,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树,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把文化公园打扮得绿树成阴,秀丽多姿。
走下风林桥向右一拐,一尊孔子的雕像便矗立在我的眼前。孔子慈眉善目的微笑着,手捧书简,好像在说:“欢迎你们来文化公园里感受安福的文化。”花坛里的花都手牵着手,好像都在围着孔子的雕像跳舞。
沿着一条时光长廊向前走,时光长廊两边都有古诗灯柱,每一根灯柱上都写着一首古诗,每隔一段就有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上面用不同的字体写著名言警句。我走着走着,我一边闻着花香,一边读着古诗,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啊!文化公园真是名副其实啊!
走着走着,抬头一看,高大的钟楼便出现在我的眼前,它的四面分别写着“福、禄、寿、喜”,钟楼上的钟,每到整点,它就会为人们报时,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时间。最有趣的要属音乐喷泉了,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悠扬的乐曲便响起来了,随着音乐跳起舞来,有时直冲云宵,有时水花四溅,有时扭动腰肢,好像温柔的'美少女,有时犹如一朵盛开的菊花……人们看到这美丽的景象,都欢快的跳起舞来。
安福的文化公园太美丽了!我为它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如果你也有时间的话,你也来参观一下美丽的文化公园吧!相信你也会喜欢美丽的文化公园的。
金色的阳光普照着大地,蓝天上几朵白云正慢慢的浮动。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和妈妈一起来到石文化公园,那奇形怪状的石头令我陶醉。
一走进公园,便看见一条崎岖的小路,路的两旁横七竖八的排满了奇异的石头,我十分兴奋,跑到一块拱门形状的石头下,我顿时像穿越了一般。“文文,你看,那是什么啊?”我顺着妈妈的手势一看,只见山顶上有一只海狮石!它高昂的抬起头俯视着整个公园。我迫不及待的想与海狮合影,对妈妈说:“妈妈,我们快一点上山吧!”
在路上,我又看到了许多石头,有的像狮子,有的像恐龙,还有的像小狗……这时一块兔子形状的石头吸引了我的眼球,只见它正慢步走着,那憨厚的样子让人发笑。我骑上了它,“咔嚓”妈妈记录下了这一瞬间。
快到山顶了,动物更多了,有栩栩如生的青蛙石,潜伏在草丛里的乌龟石,还有活泼调皮的猴子石……这时我才发现我身后有一堆乱石,重重叠叠的堆在一起,像小朋友堆的积木一样摇摇欲坠。
这时,一个高大的身影一闪而过,原来是海狮石!我迫不及待的爬了上去,妈妈也记录下了这美好的一刻。这时,我发现有一个潭,潭水很绿,仿佛是一块翡翠。潭水的中央还有一块石头,不禁让我想起“白银盘里一青螺。”
关于石文化公园,还有一个传说呢:据说这儿原本是一个安宁的小城,动物们在这儿生活得很愉快。但后来,人类诞生了,玉皇大帝怕人类放肆***生,就挥手一变,将动物石化了,这些石头就保存了下来。
大山映衬着动物们的影子,小溪映衬着岸边的大山。石文化公园,可真让我流连忘返啊!
8月19日,我们跟随大部队,来到了湖头文化大礼堂,感受湖头悠久浓厚的文化气息,感受老一代人民艰辛的生活。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充满着乡村的气息、历史的味道。
湖头继建村以来,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湖头文化也不为少数。
农耕文化,是我们这趟来的重点。蓑衣、饭蒸、盐罐、糖罐、风车……这些,在我们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了。蓑衣,使用一种很难腐烂的.草——蓑草编织而成的。所以可以披在身上,在还没有雨伞的时代,是用来当作雨具挡雨的。后来,人们发现了棕榈也可以当做编织蓑衣的材料。饭蒸,顾名思义,就是做饭的蒸桶。饭蒸我们俗称饭桶,我们往饭蒸里倒上生米,反正是利用蒸汽来把饭蒸熟的,饭蒸蒸熟的米饭和锅子煮出来的米饭不一样。锅子煮出的米饭虽然香、软,但是不能粒粒分明,不能给人一种美感。那饭蒸蒸出的米饭呢?反正蒸出的米饭也香、也软,不过粒粒分明,给人一种特别的美感。盐罐是一个罐子,不过罐子里装的是食盐。罐子看上去密不透风,其实内部有多个小孔,用于透风保存,防止食盐变质。盐罐看上去像个普通罐子,土里土气、灰不溜秋,特别像刚出土的文物,不过罐子表面没有华丽的花纹,让人忍俊不禁:如果这是个文物罐子该有多好……
等待讲师为我们讲完湖头农耕文化、美德,我们便在礼堂随便走走,进行参观。
我们参观的第一个地点就是书房。望着满墙铁画银钩的书法作品、丹青妙手的国画,我们闻到了一股浓烈的墨水味道,书法淡薄宏伟的气味扑鼻而来,令我们陶醉其中,目不转睛的看着一个六十多岁的叔叔在那里写行草,只见大笔一挥,手熟练的写起字来,一个个龙飞凤舞的字便在纸上诞生了。没见过王羲之真迹的我那时候还傻乎乎地以为王羲之还没法和这个叔叔的字比呢!这个叔叔告诉我们行草该怎样写。我在心里告诉自己:想写行草?先把楷书练好吧!想到这里,我无奈的苦笑了一下。这个叔叔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他是从十七、十八岁开始学毛笔的,果然,要练成一笔好字,首先就要勤学苦练。
本次德育实践——湖头悠久文化活动,我学到了许多,也到了老一代人民的辛苦,也让我们明白了:只有勤学苦练,才可能完成你的梦想。因为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很忙,很难吃饱饭,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有成就,让爸爸妈妈过上比小时候幸福的生活,光宗耀祖!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