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性文章要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
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
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文章必须有详有略。这样,文章才能有起有伏,一篇写事的习作,详写部分应是事情的经过。怎样才能把经过写详呢?就要写清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分步写清楚;并在事情的过程中努力设计波折和矛盾,使过程有曲折,就容易把过程写具体。
心理活动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如果说语言可以表现人物的特点,心理活动就更能表现人物的特点了。语言可以有真有假,心理活动却完全是真实的。平时我们常说,要是我能钻到某某肚子里知道他是怎样想的就好了,就是说要知道人的心理活动是很重要的。
心理活动好比是一种没有说出声的话。之所以没有说出口,或是因为没必要,或是因为没办法,或是因为不应该,所以这就决定了心理活动的隐蔽性。一个人不可能知道另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你不可能知道我的心理活动。当然,你可以揣测,尽管有时可能猜对,有时可能猜错。这就要求我们在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写作文的时候,特別是“我”或“我们”是文章中的当事人时,不能用“他想”或“他们想”这类的W语。但并不是所有文章都不能这样用,文学作品中小说这个体裁的作品可以这样用,这个问题不属于我们探讨的范围。就我们中小学生的作文来说,是没办法这样运用的。
这样说来,是不是别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写了呢?也不是。比如说,看图作文,有时我们要描写图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也是可以的,?就是描写H常生活中的人物也是允许的。不过,这有一个条件,通过观察,你只能用“大概”、“或许”这一类不确定的揣测性的词语。或者你在事后知道了某人的心理活动,在写文章时也可以恰当地写出来。
揣测心理是人们的一种能力,也是很有意思的活动。但揣测是建立在一定根据之上的,要科学,不能胡猜八猜。这种根据就是别人的言行举止。看到人笑,当然就知道他心里高兴;看到人哭,自然就知道他心里难受。如此等等。如果有时你揣测不到图中的人或生沾中的人是怎样想的,你可根据他的表现,模拟他的动作,或是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自己处于这种状态下时会是一种什么心理活动呢?这样,揣测就会准确一些。当然,有时也有假象。最近某报刊登的一幅照片上电视女节目主持人笑嘻嘻的,可旁边的文字说她的笑是装出来的,不是发自内心的,间为她的嘴的上下宽度大于左右宽度。由此,我们还应该叫白,通过外表揣测心理活动时,还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厚清哪些是真相,哪些是假象,不要上当。
别人的心理活动我们没法知道,自己的心理活动总是知道的吧,所以在涉及到需耍的心理活动时,应细腻地刻画出來。这样做,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是很有用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