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描绘画当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结构。
现实中很多画家,由于对人物或物体结构缺乏了解,最后只能走形式的路子,在创作中很难拿出具有深度的力作。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方便的照相机(现在都使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可以在电脑中处理图形,能够省却很多造型的麻烦,但是,形是形,结构是结构,并不是一个概念。对绘画的过程而言,形是附着在结构之上的表象,而结构才是对象的支撑;外在形的轮廓无法真正表现对象的内在美。
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当对象一旦变换位置,而我们又缺乏对结构的了解,就很难着手。在初学阶段,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利用稳定的三角形来确定形体的大体位置和构图,然后再用小的虚拟的三角形、方形等分解被画对象局部的位置,这样的方法最后只能是比葫芦画瓢,照相般描绘对象。
就像我们已经走过了充饥的年代一样,我们已经走过了缺图的年代,正跨入一个读图的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图库层出不穷,再用照相的方法——抄照片去再现对象,倒不如干脆去搞摄影算了,那我们还不如照相机来得客观。对画家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便是被人夸奖为:看画得多好,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那些个作品没有强烈、强调和更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画家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对对象的内涵表现的创意,这又怎么能算得上绘画的艺术作品呢?
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纯客观的真实,而是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手,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的一种艺术的真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刻画与刻划。
冬天终于过去了,春天踏着欢快的脚步来到人间。
寒风被赶走了,取而代之的是蒙蒙细雨。“沙沙沙”地飘向大地,仿佛在说:“春天到了!”公园里的景色焕然一新。
岸边,成排的柳树刚刚吐出嫩芽,叶子小小的,绿绿的。真像是春姑娘的长发,悠悠地在风雨中飘荡。绵绵春风把小草染绿了,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各种花儿
争先恐后地开放了。红的、黄的、紫的、粉的……不用人工栽培,它们就会自己在风吹日晒的关照下竞相开放。阵阵清香扑鼻而来。当然,如果没有那一片片青幽幽的小草的陪衬,花儿也不会显得多姿多彩。小草的叶尖上不时滚动着小水珠,像珍珠一般,要是太阳对着它一照,肯定会闪耀出珍珠的光彩。一棵棵落光了叶子的树木,正在给自己穿上绿莹莹的衣服呢!
小河清清的,当绵绵的细雨落到水面上时,就会溅起一圈圈涟漪。
雨终于停了。公园好像被清洗过了一遍,很干净,到处都是湿漉漉的。
春天的公园真美丽!
“咯咯咯,咯咯咯”一大早,是谁在叫呀?原来是勤劳的大公鸡,它每天早早起来叫醒床上的人们出去干活。大家纷纷走出房门,烧火、做饭,太阳缓缓的从东山爬了上来,给大地洒下灿烂的阳光,就这样,乡下的一天开始了。
在门外,有一棵高大的核桃树。我们来汉中正是吃嫩核桃的时候。绿色的核桃挂满了枝头,我和姐姐拿起竹竿,朝着枝干打去,一瞬间,好像下起了绿色的核桃雨,落在地上像一颗颗绿宝石。这就是令人向往的嫩核桃,乡下的人们手法娴熟,左手起,右手落,一颗干净的剥了皮的核桃便出现了。砸开它,奶白色的果肉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咬一口,沁人心肺,回味无群。这是汉中乡下特有的味道。
上午的时光,绿油油的稻田中,人们弯着腰,一遍又一遍的浇水、拔草。杂草长得十分茂盛,每拔一棵都是一种力量的角逐。忽然阵阵凉风吹来,给辛勤劳作的人们送去一缕凉意,清风拂过,便可以看到绿色的稻浪随风起伏。
午后的闲暇时间,走进树林,青山环抱中,林中的一汪清泉,喝一口泉水,甘甜和清凉立刻涌上心头,比矿泉水好百倍。偶尔有几条小鱼,游戏水中,是多么悠闲啊!或是在自家的葡萄树下乘凉,看小鸟嬉戏;听蛐蛐鸣叫;闻葡萄的清香,是多么惬意啊!
傍晚,大家围坐在一起吃一顿饭,大人们打打牌,喝喝酒;小孩子几个为一伙,玩起游戏;老人和妇女聊几句家常话,也不耽误手中的活。就这样,乡村的一天拉上了帷幕,明天必将是崭新的一天。
在乡下,每一天都重复着昨天的事,但每一天又有着不一样的情趣。
春姑娘迈着轻快的脚步来到人间,迎着旭日的朝晖,我来到了景色秀丽宜人的北坛公园。
走进公园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巍峨的史公塔。它又名"八大塔"。史公塔共有7层,每一层都有8个塔角。每个塔角上挂着一个小铃铛。当微风轻轻拂过人们的面颊时,总能听到铃铛那清脆悦耳的响声。塔窗上有一个白蓝相间的青瓷佛像。塔顶竟然长着一棵令人称奇的树。
顺着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向东走,一片茂密的小树林便展现在我眼前,刚刚抽出绿芽的小树,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略带羞涩。树枝随风飘荡,好似一位正在梳妆打扮的闺中小姐。
穿过小树林,向北走,就来到了人工湖,湖水微波荡漾。湖底几条小鱼在自由地"玩耍"。湖面上,几条卡通人物小船在行驶着,人们坐在船上聊天、观光,好不逍遥自在。看哪,一座汉白玉石拱桥架在两岸,连接南北,多壮观呀!
公园的西侧是我们儿童的天堂——儿童乐园。这里的娱乐项目很丰富:骑马场啦,碰碰车啦,蹦蹦床啦……这里人很多,欢声笑语不时传了过来。游乐场的老板,周围的小商贩们忙也忙不过来,尽管如此,他们脸上仍然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离开北坛公园,我浮想联翩……我很想变成一朵娇艳的花儿,点缀它;也很想变成一只小鸟,用动听的歌喉赞美它。很想很想……
乡下就是乡下,没有一丝压抑,一丝污染,有的,只是宁静,只是安详。
——题记
奶奶的家在乡下,那儿不算繁华,但也热闹,家门前几只大大小小的公鸡、母鸡,和着路边的树,热情好客人们,便构成了一幅田园的农村生活。
每天清晨五点五十五,人们准时睁开眼,为什么呢?因为在五点五十五,村口电线杆上有着的广播开始“工作”,也许是历经太多岁月了吧,上面的红五星略有些褪了色,但声音发出依然洪亮,依然清晰,使得大家都听得到。
乡下就是乡下,自然不像城里人那样,有副永远拿不下的架子,乡下一点也不压抑,但也和谐;小孩子们,也许是单纯吧,不像城里的小孩子那样,动不动就耍个性;乡下的孩子个个讲理,但也调皮,说话不拘束,大声的和你嗑咯着,脸上的笑容永远抹不去,脸颊两边泛着红晕。
要说有趣的,是他们吃饭的时候,一个饭碗要拿到离家百米外去吃,因为外面宽敞呀,和着这聊几句,那聊几句,别提多有意思了。
最寂静的时候则是晚上,大家早早入睡,想想明天要做的事儿,这时,只有广播在不停的唱着,直到八点半,广播停了,人也睡了,天儿哪,又亮了,太阳出来了,大家又紧张的忙碌起来。
乡下人的那种乐观,那种开朗,那种大方,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么?为什么他们那么快活啊?因为他们满足呀!其实就算生活不快乐,他们也会很满足,因为他们心里想的,和我们这些会白眼的城里人不一样!
在城里和形形色色的人呆得久了,人会变呆的,有空不妨来乡下,来晒晒这又滋又暖的阳吧!
上述提及的文字都由门铃这一描写点展开,但行文实现了“差别化”,既为结尾的“点睛”议论作铺垫,又与叙事结合推动情节发展,值得我们借鉴。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