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友搬走后,留了几本书在书架上,有一本东野圭吾的放学后,我拿过来,从阳光透过雾霾隐约照到窗内的傍晚,看到只能听到屋里日光灯在响的静夜。看完了,脑子里全部都是这些人。
以下有剧透
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有着一份安稳的工作,有着一个贤惠的妻子,平时也有自己的业余爱好供消遣,似乎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这样。主人公平时对人客客气气,也从不干涉其他人的个人生活,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够成为这起谋***案的主角。可最后作者却给他来了一刀。这一刀叫我心里面很难受。不知道作者为啥安排了这样的结局,一个人,是要怎样才能对和自己同床三年的枕边人做出这样残忍的决定。他只是疏于关心她,没有家暴没有虐待。现在想想,可能作者想强调下,哪怕是身边最亲近的人,你也看不透她的人性是怎样的。
学生:惠子,惠美,阳子和雅美(名字都太像了……)我看到的是18以前那段年纪里的纯真、仗义,嗯,可能还有无助吧。惠子和惠美采取的是最最极端的方式,阳子则是反叛,为了反叛而反叛,飚车,雅美的'方法看似最有效,通过组织学生运动来抗议或来抵制学校或者教育的一些问题,可是,这根本无法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我羡慕她们疯狂的青春。当我意识到我竟然也有有这样的想法时,我意识到,当时,没有用力去划那根火柴。
老师:主要讲的都是学校的事儿…两位男老师的死,年轻女老师被威胁,都是我们看客觉得微不足道的小事儿引发的。之所以觉得是小事儿,因为,实在没有人能够感同身受。人啊,一旦钻到了里面,就容易做出极端的事儿,动机说出来,外人都会觉得可笑,但你不知道这却是他非常看重的地方。
想到几年前看的一部电影,叫剑雨,那会是被里面的江阿生和曾静的爱情打动而对这片印象极深。现在想想,里面的反派大boss为获得摩罗遗体,在武林里掀起血雨腥风死伤无数啊,为了啥?其实那个大boss是个太监,只是因为那个摩罗遗体可以叫他恢复普通男人有的能力。
人性复杂,又软弱易变。我们耗尽精力去了解去研究人性这东西,总还是研究不透,因为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人性不是用来研究的,是用来体察的。感同身受,只是说来听听的。
读东野圭吾的作品可能起步有些高了,第一本是白夜行,第二本是嫌疑人X的献身,这是第三本。
学校的题材确实吸引人,东野的成名作总体上讲还是不错的,在侦办此案的过程中,我们跟着主人公和大谷警官研判分析了所有人,学生,老师,校长,妻子,学生的朋友,似乎每个人都嫌疑,但是每个人又都差那么点意思。整个分析的过程很精彩,也因此显得最后的破案,感觉并不是豁然开朗,却是有一些突兀。
比较可怜男主人公,本就是一个平常容易受点欺负的老好人,却被生活逼成了一个侦探员......最后还被绿了。
主人公的妻子应该是很纠结的,平日里总听主人公说学校有人要***他,本想着借刀***人坐收渔翁之利。等了又等发现学校的***手不行,总***错人,还是自己来吧。
最后讲一下东野老师对警察人物的描写真的很细,作为一个从警四年多的小警员,每当读到大谷警官就会联想到带自己出警办案的老侦查员,读到跟班的白石警官的时候,就会想到同为小白的自己[憨笑]希望有机会可以跟你们一起办个专案。
“……”他依然在发呆,脑中一片空白,在钟声中,他的妹妹走到了他身边,轻轻地说了一声:“该走了。”她也找不到适当的语言来安慰自己的痛苦之至的哥哥,此时空气仿佛已经凝滞,韩麦尔先生只是低着头。窗边的一个小小的身影,一个正在流泪的身影,这身影悄悄地出现,又静静地消失了,丝毫没有被人察觉。
一阵死寂,韩麦尔先生转过头,看了一眼教室,叹了一口气,对妹妹轻轻地说了一声:“走吧!”
路过树林时,只见小弗郎士红着眼睛正站在路旁,一见到韩麦尔先生,“我终于等到你了!”说完十分激动地迎了过去,一把将韩麦尔先生拉住,带着他往树林里飞奔,韩麦尔先生的妹妹只好跟了过去。跑了一会儿,韩麦尔先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在这如茵般的草地上铺着一层地毯,这地毯上坐着许多人,有附近的居民,从前的学生,他们的手上都捧着一本法语书……看着眼前那一片俱是激动、仇恨的眼神,韩麦尔先生顿时明白了,他走到地毯前的小凳子边,坐在上面,开始讲课,讲历史,讲分词,忘情地教,倾其所有地教……
“ba,be,bi,bo,bu……”,从此,每个清晨,无论刮风下雨,走进森林里的人们,都会隐约听到法语声,一缕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法语声……
大街上出奇的安静,行人稀少。铁匠华希特此时正和徒弟匆忙地收拾着行李,准备远离这片丢失的土地,只听见他边收拾边悲悯地抱怨:“这儿以后是普鲁士人的天下了,哪能容得下我们,指不定哪天还是会撵我们走,还不如自己走得远远的。”唉,哀莫大于心死,我抽答了一下,鼻子酸酸的。
天空中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仿佛在诉说着亡国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仇恨。画眉依旧蹲在那棵老树上,似乎也很不愉快,尖厉的叫声好象也在控诉普鲁士人的恶行。那块布告牌仍然立在那里,只是人早已散去,村民们好象躲避瘟神一样远远地离开。
不远处,一群普鲁士士兵正耀武扬威地拆除街道上的法语招牌,那些标注着熟悉文字的'标牌被他们粗暴地踩得稀烂,然后点火烧掉……
我想:该死的,这里属于法国,他们没资格这么做,该有人去阻止的。但谁能上前阻止呢?这片土地从此已经属于普鲁士了,这里再也不是属于我们的家园了。
雨下得更大了,豆大的雨点无情地肆虐着,摧毁了周围的一切。我奔走在雨幕中,脑海里一片混乱。
迷惘中,仿佛又看见自己正坐在那明亮的教室里,读着那些优美的文字。讲台上,韩麦尔先生的话语仍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窗外,飘扬着鲜艳的法兰西国旗!
《放学后》开篇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讲述校园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尔遭受不知名的偷袭之外,没有出现其他的案件痕迹,这常常令渴望尽早进入推理过程的读者有些不耐烦,然而,读完全书之后你会发现,东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章里,书中各个人物依次出现,并且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学生与老师之间或明或暗的冲突、现代学生的两性观念、老师心中阴暗的一面、每个人的个性等等,都进行了完整的展现,也为阐述凶手的动机埋下了伏笔,当作者在结尾处情节突然急转弯时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劳应该记在第一章的铺垫之上。
案件发生后,东野通过主人公和刑警的分析,一步一步进行推理,同时也一步一步地误导这读者。由于我自己习惯于边看书边自己进行推理,所以,对于主人公和刑警提出的嫌疑犯人选,我并没有落入圈套。然而,东野除了如此明显地误导读者之外,还在更深层次对我进行了误导,应当认为,这种误导是有意的,这从几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1、每当主人公听说刑警获得新的线索时,总是迫不及待地进行追查,并且表现得非常紧张,这让我感到十分可疑;
2、主人公几次遭遇袭击、他与第二名死者互相交换了化妆的内容,这些都没有第三人可以证明,完全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说辞,真实性令人怀疑;
3、刑警怀疑的犯罪嫌疑人,都是根据主人公的推断来锁定的,这让人感到主人公似乎在操纵案件的侦破进程;
4、每次刑警对证人进行侦讯过后,主人公都会主动询问侦讯内容,在他与惠子的对话中,对话内容都是围绕问题和答案进行,听起来很像是两名和作者之间的对话。
除此之外,根据案情来看,主人公如果与惠子合作***人,完全有充分的作案时间,读后感《《放学后》读后感》。至于动机,东野也通过其妻子的反常表现给出了暗示——于是,我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那就是,凶手就是主人公和惠子,犯罪动机就是,主人公怀疑自己的妻子与死者有染。但是,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是两名死者呢?
由于做出了那样的结论,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等待着大谷刑警被谋***——意外的是,这种情形并没有出现。当高阳原子证明了密室更换锁头一事的确是障眼法,并且将此事告诉了主人公时,我为她感到非常担心——因为她的目击更加证实了我的推断,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凶手”的主人公一定会将她***害以灭口——然而,意外又发生了,主人公虽然隐瞒了她的口供,却并没有***害她。这让我感到迷惑不解。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