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遗址,大家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5.12大地震的残忍,地震使多少个同龄人失去了父母,失去了亲人和朋友。地震残忍地推翻了我们美丽的家园,让多少人无家可归。地震还破坏了人们的——小鱼洞大桥。
小鱼洞大桥历史没有长城那么悠久,也没有长城那么壮观,可它却是一座跨越山与路之间巍峨的桥梁。当年的威风今日不复。小鱼洞大桥横着中间断了一大节,竖着中间裂了一个大缝,从缝向下看感到一阵害怕,桥的右边向下倾斜,栏杆也是伤痕累累的了,虽然小鱼洞大桥可以修复,但是还是那么不堪一击吗?我期望小鱼洞大桥会更加坚固,美观。
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又去参观了中法桥,中法桥也有些历史了,中法桥原呈半圆形,方便了来来往往的人民,桥下的水清澈见底,小河欢快地流淌着。而如今,中法桥残缺不齐,桥下的小河也像断了生机,人们在离中法桥不远的地方建起了竹架桥。中法桥上长满了青草,像放了很久的东西发了霉一样,中法桥“生”前为人们效劳,“死”后又被人们参观纪念,奉献了一生的中法桥被无数人记住不是很好吗?
你见过史上最牛的学校吗?我就见过,当我看这座学校的'第一眼时就很奇怪,因为这所学校很普通,没什么奇特之处,可是它为什么被称为“最牛的学校”呢?原来当时地震时,地在中间裂了条缝,前面的教学楼的学生有很多受伤的,而那个最牛的教学楼比以往高出3米多,里面的几千学生竟然毫发未损。
一位姓王的爷爷就看到了当时的情景,王爷爷讲述了当时的情景,我问:“王爷爷,地震当时你想到了什么?”答,“我想到我的孙子换在里面读书”问,“王爷爷,地震当时你害怕吗?”答:“有点害怕”问,现在这个教学楼与前面那个教学楼高度相差多少?答:“现在相差大概有2米多吧!地震过后不久就测量了准确的数字是3米,现在估计有两米多。”“谢谢您的回答”。我又打量了几下这座教学楼,心理想象着当时的情形。
虽然我看到的是一小部分的遗址,但也开阔了我的视野,离开时,我心理暗暗祈祷,希望不要在地震了,不要让那些可怜的人儿无家可归了。
五龙口,顾名思义,五条龙的口里。如果你也这样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其实“五龙”的意思是五条河,那“五龙口”就是五条河的交汇处啦!五龙口这里环境优美,水产丰富,因被五条河围住,恰巧在河中央,故此得名“五龙口”,怎么样?这个名字很好玩吧!光听名字,是不是很想去瞧一瞧呢?
一路上,欢声笑语萦绕在我们的耳畔,终于,我们到了目的`地。首先,我们先去了慈孝阁,慈孝阁是二郎神母亲住的地方,二郎神可是个大孝子呢!五龙口这里流传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二郎神的母亲是玉帝的妹妹,下凡后,与杨君私定终身,生下了二郎神,玉帝知道后很生气把她压在山下面,后二郎神习得一生本事,劈山救母,列入仙班,沉香救母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
慈孝阁共三楼,高30.6米,第一层讲了名扬中外的二十四孝,二楼讲了两袖清风、孝顺母亲的海瑞,而三楼是观赏风景的绝佳处,那里可以把五龙口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走过慈孝阁,穿过了团圆宫,依次参观了文昌殿、财神殿、三元宫后,我们到走廊小憩了一会儿,同学们在走廊里谈笑风生。
接着,我们来到了二郎神居住的地方,刚进门,我们便看到了二郎神威风凛凛的样子,在他身旁的便是那忠诚哮天犬,威武壮观,比我们还高。
参观过二郎神居住的地方,往南走便会看到两座楼,一座钟楼、一座鼓楼,我们在钟楼合影过后,便结束了今天的旅程,同学们恋恋不舍地坐上了车。
祖国的山水是那么的美好,就像我们的前程一样,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
当汽车行驶在乡间小道时,作家冯骥才再也没有了写作的冲动。往日白砖青瓦的农舍冒出了西洋式的尖顶和闪着异光的马赛克,炊烟袅袅,小桥流水成了埋藏在心底的梦。冯先生开始四处奔波,大声疾呼:救救我们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博大而宽广。她无处不在——溶于书本,徜徉于江南小道,盘旋在峭壁飞檐。我们被这种浓厚的文化信息包围着,却道貌岸然地做着蟪刽子手。忘记历史就是背叛。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秦始皇的兵马俑至今气宇轩昂地挺立着,隋朝大运河的波澜依旧拍打着千年的岸堤。孟江女的哭声凄婉悲恸,纤夫的号子似乎仍在耳边萦绕。沉淀了千年的沉浮、繁华、屈辱、悲愤,这些文化遗产烫帖了坎坷的心灵,将肃穆呈于世人。刀光剑影去了,长歌悲哭停止了,豪情厮***消逝了。一切随着大江东去,只有千年松柏和着轻风耳语。
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魂。当你徜徉于天坛,遥望天穹,你便被赋予了宽厚深沉;悼念你走近岳飞,一股浩然正气便向你袭来;当你登上泰山而小鲁的时候,天地也便豁然开朗。我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呼吸、成长是幸运的。我们的祖先举着火把从远古走到了现代,磨铸了宽广、不屈、向上的民族之魂。这些文化遗产便趁了我们民族奋斗的雕塑。
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的根。君不见,每年都有浩浩荡荡的海外游子寻回家来,在黄帝陵前捧上一回黄土;君不见,每年都有殷殷企盼的台湾同胞回来拜祭妈祖。我们的文化遗产情牵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这种民族的凝聚力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摧毁的。
历史的见证,民族的魂,民族的根使我们的文化遗产历经千年而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当你读懂了他们,千年古树便熠熠生辉;当你走近他们,泛黄的古籍便不再晦涩;当你正视他们,一切阴晦的色彩就会消逝,建筑物不再是冰冷的`怪物。难怪冯先生宁可放弃写作,也要文化遗产从人们视线的边缘拯救出来,可谓良苦用心啊!
我们早已走出了闭关自守的昨天,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切忌破坏民族的魂、民族的根。中国的文化遗产需要走向世界,展示我们光辉灿烂、震古烁今的文明,更需要我们炎黄子孙细心呵护。惟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复兴,像鲲鹏惊世,“直挂云帆济沧海”。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